【美丽四川】都江堰的水流去哪里了?
都江堰的水流去哪里了?
都江堰 (图源: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都江堰水利工程只是历史遗迹吗?
都江堰水利工程只灌溉成都平原吗?
……
关于这座“超级工程”的疑问,还有很多。
但它从不只是一个有2200多年历史的遗迹。
如今的都江堰,
已突破千年来“润泽成都平原”的局面。
截至2023年
都江堰灌区已地跨
岷江、沱江、涪江三江流域,
灌溉面积超1133.2万亩,
占四川省有效灌溉面积的1/4。
都江堰灌溉区域已拓展到
四川盆地中部的丘陵区域,
覆盖7市40县(市、区),
全部水渠长度共7132公里,
相当于行船横跨了1.4个大西洋。
未来,都江堰灌区还将扩大。
引大渡河的水入岷江,
“引大济岷”工程将进一步改变
四川盆地和周边的用水格局。
都江堰 (袁义明 摄)
那么,从都江堰流出去的水,
最终流向哪了?
把水再向东边引一些
1956年,以沙桥为起点的东风渠,正式开工。此后,这条不断向东延展的水渠,先润泽东山、又穿龙泉山。1972年,东风渠的水已达简阳和内江等川东老旱区。2021年,流经成都北侧的毗河水已抵达资阳、安岳、乐至等地。
2021年11月29日,“成都都市圈”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德阳、眉山、资阳,都在成都的“圈子”里。
同样是在这一年,都江堰的水顺着东风渠,穿过成都市的东部新区,流进资阳和内江的38万亩农田中。
成都都市圈空间分布规划示意图 (图源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
而这一切要从那一铲子说起,那是1956年。
当年3月,郫县安靖乡的两路口来了一支工程队。他们带着铁锹和独轮车,向南走,一路缓坡向下,步速渐快。
行至沙桥,一队人停下了脚步。
在桥下,原本向东流的河水,转弯南下。这就是“府河”,它是都江堰内江的支流,流经成都平原,由于东边地势渐高,在此形成凸岸。
工程队准备在河边下铲,第一铲就挖在凸岸的下游。
他们要挖出一条水渠,让向南流的府河,分出一条向东的支流。时称“东山灌溉工程”,从彼时起正式开工。
东山灌溉工程开水典礼 (图源 : 《都江堰东风渠志》)
东山灌溉工程工地 (图源 :《都江堰东风渠志》)
“东山”,老一辈成都人熟知的地名,并不确指某一座山,而是指毗河以南,府河以北的丘陵地带。傅崇矩在《成都通览》中也说:“均黄土小坡,实非山也。”
它地势不高,取水却成难题。
制图:李柯薪
大约300万年前,龙门山脉与龙泉山脉相继隆起,将成都夹在其间,形成“前陆盆地”,地势急剧下降。
发源于龙门山脉的河流,冲入盆地,唯独遗忘了平原东部的这一片扇形丘陵。形成东山无河流、取水难的局面。
直到1956年东山工程动工前,当地人依旧靠“龙骨水车”将水“搬”上东山。
水车灌田,费力气,也考耐力。成年人须屈膝蹲在水车上,一脚一脚按照节奏踩实,才能带动叶片,把府河水引入丘陵。
图源 :《都江堰东风渠志》
“东山灌溉工程”开工后,工程队只用了1个月的时间,就实现通水,浸润东山。
这条水渠就是“东风渠”的总干渠。起点在如今郫都区的蜀绣公园附近,通向北湖生态公园。
北湖公园 (袁义明 摄)
此后3年中,东风渠又在北湖分为南北两条干渠。
南侧干渠向东延伸,抵达龙泉山麓后,随地势向南。并在1960年开始规划借沱江支流,在仁寿修建水库,1970年开始动工,命名为黑龙滩水库。蓄水完成后向南引水,灌溉眉山、仁寿地区。
北侧的东风渠则继续向东,一直流到龙泉山西麓。
或许,都江堰的水可以流得再远一些!
相比东山地区,当时龙泉山以东的简阳、资阳、内江,水源更为短缺。严重时,农田干涸,日常饮水也无法保障。
甚至在1963年,简阳遭受春旱、夏旱、伏旱的天数多达117天,整体干旱从3月持续到了8月。
都江堰的水,要送到简阳,就必须穿过龙泉山。1970年,引水工程正式开工。
铁锹、独轮车依旧是当时最主要的开山和修渠工具,10年间,数十万当地民工就用这些工具,在龙泉山中段挖出了一条6276米长的隧洞,同时在东侧山脚修建了三座水库(三岔水库、张家岩水库、石盘水库),以及若干灌溉渠。
这就是著名的“东灌工程”。都江碧水沁润良田,简阳才得以产出晚白桃、金马草莓和老君井樱桃。
引水的同时,水源保护也在进行。“东灌工程”中面积最大的三岔水库,自2003年便开始进行严苛的环境治理。经过六年时间,水库水质已可达III类标准。(我国的水质分为五类,其中I类水质最好,III类水经过净化处理可供生活饮用。)
此番之后,经过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改造,在大成都范围已形成稠密的水网。但彼时民间依旧流传一句民谣:
天府之国仅西川,四川中东不沾边。
资阳、遂宁、乐至,就是“川中”的老旱区。为什么不把都江堰的水再向东引一些呢?
随着都江堰灌区不断扩大,来自岷江的水几乎供不应求。而多项研究却表明,数十年来,岷江的年均流量正呈下降趋势。
如果要把水再向东引,只有“从其他河流中借水”。
2021年7月,引毗河水灌溉川中,岷江水首次抵达资阳、安岳、乐至等地——这便是“毗河灌区”的一期工程。
除规划毗河灌区外,“引大济岷”工程(“大”即大渡河,“岷”即为岷江)正在不断细化,将大渡河水引入岷江,是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提出的西水东引工程设想。
2021年10月,“引大济岷”工程实现了重大突破,引水水源点及引水总干线方案基本敲定。
其实,在都江堰千年工程中,这已不是第一次“借水”。汉文帝末年,蜀郡守文翁,就曾“借”湔江水,引入彭州和新都。
2021年11月29日,成都联结德阳、眉山、资阳形成城市圈,而它们早已通过水流建立了某种更为亲密的关系。
逆流北上,川北丘陵变丰原
1953年,都江堰内江最北侧的支流蒲阳河边堆起了竹笼,用以引水。这条水渠就是人民渠。截至2005年,其灌溉面积约为309万亩,包括成都、德阳两市所辖,当时的彭县、郫县,以及青白江、绵阳、射洪、中江等地。
走到如今的彭州、青白江、什邡等地,你大概会被它们星罗棋布般的水系,所折服。
但你可能想象不到,内藏乾坤的水韵生活,起先都与一个竹笼有关。
竹笼 (图源:《都江堰发展史》)
1953年,水利工程师和工人们站在蒲阳河进水口,向东南方向望去,思绪凝重。他们接手的任务,是重修唐代益州长史刘易从所建的万工堰。
《新唐书》记载:“凿川派流,合堋口垠歧水溉九陇、唐昌田。”万工堰古时灌溉彭州市和原崇宁县部分农田,后因工程失败而失效,虽历代多次计划修复,均未实现。
经反复求证,他们把视线移向蒲阳河下游24.5千米处的彭州庆兴镇。此地位置极佳,四周与郫都区、广汉、什邡、汶川等地相邻相连。
同年1月25日,工人们在庆兴镇境内挖开进水口,用竹笼在蒲阳河筑坝引水,设计流量37.7m³/s。
仅用了4个月,人民渠一期工程就已竣工,当年受益农田高达16.41万亩。当引水流流过时,围站在渠两边的人们忍不住高声欢呼,农田取水再也不是难题了。
随后在1954年-1955年期间,人民渠二、三、四期工程先后开工建成,新开干渠88.11千米,共计灌溉新都、德阳等7个区(市)县。
人民渠渠首枢纽( 图源:人民渠第一管理处)
而这,仅仅是“巴蜀新春第一渠”的起点。远在174公里开外的鲁班水库,也是人民渠的受益处。
成都平原以北地势渐高,当时川北居民用水多靠山间水,急需一个大型水库来蓄水。
而人民渠五、七期工程正处于盆地腹部丘陵地带,1970年-1974年建成分水闸。位于绵阳市三台县的鲁班水库也于1977年开始动工,建成后的蓄水,主要依赖七期干渠。
鲁班湖、蒲阳河水闸……一个个水利工程沿人民渠修建而成。“川北旱区”就此摘帽,丘陵处长出无数丰饶“平原”。
筑坝引水,天府粮仓诞生记
成都西部之水,从都江堰外江而来,进而孕育出新津万亩粮仓。紫坪铺水利枢纽的存在,则让下游洪水频率重现期由十年提高到百年,保天府之国远离洪涝,实至名归。
鱼嘴将平原悬江——岷江,一分为二。枯水期时,六成的水汇成内江,四成的水流向外江,并经过黑石河和沙沟河流向灌区。
都江堰鱼嘴分水堤 (图源: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外江之水向西,灌区虽不如内江庞大,却利用通济堰、紫坪铺大坝等水利工程,滋养出了天府粮仓。而论及新津的万亩粮仓,据可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740年。
彼时,刚在温江结束旧渠重凿工作的章仇兼琼,接到了更为复杂的工作。唐玄宗想让他前去新津,重修东汉时期建造的通济堰,并完成灌溉农田16万亩的目标。
章仇兼琼石像( 图源:《都江堰发展史》)
通济堰渠首位于南河、文井江与岷江的汇流处,位置十分特殊。这些河流均属于暴雨区的山溪河流,冬春干旱时常常断流,夏秋水量又猛涨。
通济堰的水,极难驯服——章仇兼琼一眼笃定。或许此前因治理温江旧渠,让他多少领悟到了水之道。
章仇兼琼根据湾流的缓急条件,灵活修建竹笼卵石软堰和巨木大石硬堰,终使成都“扬一益二”的地位,更加稳固。
但因安史之乱等故,待到唐末,通济堰已被淤废。后历朝历代虽也重视,但通济堰真正的转折点,还要等到1951年。
因进水口窄,引水量不丰裕,无水可供的困难局面时有发生,1951年10月至1958年2月止,通济堰连续进行了五期扩建工程。
至20世纪60年代末,通济堰的灌溉面积已比唐开元年间多出2.75倍,总灌面积约为43.92万亩。
但通济堰的水润之旅,还远未结束。
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通济堰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渠首拦河坝改建为拦河闸坝工程,总干渠、西干渠、东干渠完成50.53千米整治改造……
到2018年,通济堰的水灌溉了新津县、彭山县、青神县等4县农田,总计51.99万亩。农田有水则沃,水稻等经济农作物生长旺盛,天府粮仓建设越发稳健。
讲完通济堰,我们再看为外江控洪控沙的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
紫坪铺水利枢纽位于岷江上游,距下游都江堰渠首工程6千米左右,于2006年12月竣工。枢纽主坝采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兼有发电、防洪等作用。
紫坪铺的存在,让外江的洪水、泥沙得到了控制,下游洪水频率重现期由十年提高到百年。同时,水库下泄的清水,会在仰天窝汇入柏条河,6小时内就能流入成都市自来水取水点——三道堰。
都江堰,远不止农业灌溉
都江堰水利工程每年向成都市提供生态环境用水30亿m³,为成都、遂宁等灌区的2800万人提供生活用水,创造了四川近50%的国民经济总值。
浩荡悬江早已被都江堰水利工程驯服,旱涝离成都甚远。1133.2万亩的灌区,则赋予这片丰饶地域种种如梦幻般的现实。
如何充分用好都江堰的水?蜀人自有妙计。
首先是农业用水。内江总干渠、外江沙黑总干渠等,分流成无数的支渠、斗渠、农渠。这些如网状密织水渠,滋润了万亩农地,让这里五谷丰登,水草丰茂。
但这个恢弘庞大的水利工程,用途可远不止于此。它在许多让你想象不到的地方,滋润着天府之国。
都江堰每年向成都市提供生态环境用水30亿m³,其中枯水期11亿m³,并保证生态流量不低于60m³/s。
被驯服的岷江水,还滋润着成都大大小小的公园湿地,使得成都的河网密度高达1.2km/k㎡。生态环境好了,鸟儿们也愿意来这里栖息。
成都观鸟协会发布的《成都鸟类名录2023版》显示,与2021年相比,成都新增了51种鸟类记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公园,听一听白鹭低沉的鸣叫声。
除生态用水外,都江堰水利工程还承担着为成都、遂宁等7市40个县(市、区)2800万人,提供生活用水的职责。
灌区还集聚了四川近1/3的人口,创造了四川近50%的国民经济总值。
都江堰文化学者王国平认为,都江堰的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是都江堰。从各种角度来看,此言非虚。如正在高速崛起的德阳等地,的确和我们共饮一江水。
在未来,都江堰灌区还将持续扩大,规划引流更多自然水域。独属于都江堰的水利奇迹,将不断被续写。
河流的细部书写着成都史
稠密的水网在城市中生长,河流的细部在讲述这里的故事。府河漂木、东郊建厂……都和都江堰有无法分割的关系。
河流连接一座城市的时空。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她的未来,也能看到她的过往。
依水为邻、枕河而居,是中国古人的择居法则。水满足了生活、农耕、交通所需,场镇、城市便在沿河而生。
1902年岷江边码头 (图源 :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
稠密的水网在城市中生长,河流的细部在讲述这里的故事。成都北门的建材市场曾喧盛一时,就和都江堰有无法分割的关系。
1956年,东风渠初建,渠首水闸特意选在府河凸岸的下游,还建立4个闸口。不只是因地制宜,还为了让府河上的木头顺利运送到成都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就在如今的洞子口、九里堤一带。
当时的运送路线大致是:
灌县白沙河口——宝瓶口——柏条河——胥家场、金马场——唐昌滴水岩——郫县三道堰——府河——洞子口
朝发都江堰,午后就能进入府河。洞子口、九里堤,作为北入成都的门户,自然成了木材重要的集散地。
在其下游,还有省、市建工局木材加工厂位于曹家巷;万福桥有成都木材公司及贮木厂;张家巷、金华街、上河坝等处云集了各种木业单位。
“漂木期间的府河,木筏连着木筏,满河皆是,顺流而下,犹如曹营士兵渡江攻吴,又似赤壁连环战船。那木筏上的汉子,仅着短裤,常年站立,日晒雨淋,好像是古铜色的雕塑。”
——《金牛风物》
据统计,从1950至1998的49年间,岷江水运木材达1400余万立方米。
当时的北门厂房林立、机器轰鸣,街道上车水马龙,而北门一时也有了“建北门”之名。
府河能有如此强大的运力,得益于和宋代的刘熙古和范成大。
他们任职成都时,都曾大力翻修唐代高骈修建縻枣堰。一度将水渠拓宽,府河水从这里流入成都,穿城三里都依旧汹涌,形成九里长虹的景象。
至此,“縻枣堰”才改名为“九里堤”。
到了明清时期,四川木材还被运送至北京,用以修建宫殿。曾有出土的石碑,就记载了永乐年间水运木材的数量和路线。
其实,最早用府河漂木的人,不是别人,就是李冰。
“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绵延631.5公里的木材水运河道,如今已成为城市景观河流。府河漂木已不见,但沿途留下的唐昌古镇、三道堰,正以为另一种方式记录河流与城市的历史。
很多时候,文明的诞生离不开河流和水利工程。放眼全球,文明的繁盛也是从水利开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也在2018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图源 : 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
2023年9月1日,水利遗产保护发展联盟2023年成员大会刚在都江堰市召开。相知无远近,山水有佳期。我们总能在面对河流时,完成一场与水利文明的对话、与古堰先贤的对话。
从都江堰灌县宣化门向西而望(图源 :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都江堰水利发展时间轴
战国:秦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
西汉:蜀守文翁穿湔江口,扩大灌区
东汉:设置都水部门,国家直接参与都江堰管理
唐:章仇兼琼兴修百丈堰、通济堰,扩大灌区;高骈修九里堤
宋:制定岁修制度
元:吉当普改造都江堰渠首
明:设置水利检事,专管都江堰
清:设水利同知
1953年:修建官渠堰第一期工程,扩大灌区
1956年:修建东山灌区第一期工程,扩大灌区
1970年:修建东风渠第六期工程,扩大灌区
1978年:建设成立6个灌区
1986年:扩建人民渠总干渠
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5年:紫坪铺水库下闸蓄水
2018年: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21年:都江堰灌溉面积达1131.6万亩
雪山下的都江堰 (图源: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感谢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特别鸣谢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参考资料:
1.四川省简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简阳县志[M].巴蜀书社,1995.
2.四川省简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都江堰志(1840-1985)[M].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
3. 欧阳修 , 宋祁.新唐书·卷三十二 地理六[S].中华书局.2003
来源:天府文化ChengduCulture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