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艺术】遂宁大英“徐氏泥彩塑”:揉进时光里的家风

作者:刘 虎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23年7月18日A9版 发布时间:2023-08-25 15:19:31 浏览次数: 【字体:

遂宁大英“徐氏泥彩塑”

揉进时光里的家风

刘 虎

宽颐广额、粗眉凸眼、线条流畅、棱角分明,带着远古的神秘气息,当这面泥彩塑版本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时光宛如穿越千年。

2022年6月,在“幻彩三星堆”中华文化全球推广活动上,经过选料、扎架、设计、彩绘等工艺,一块看似普通的黄泥,在徐兴国手中蜕变为“金色三星堆”的亮眼名片。

作为“徐氏泥彩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兴国的作品造型惟妙惟肖,色彩鲜艳亮丽,广泛流传于四川、重庆、湖南、江西、海南、台湾等地,徐氏家族“绘艺精佳成教化、塑术神传助人伦”的家规家训在岁月流光中变得熠熠生辉。

徐兴国在创作泥彩塑

在冷寂中坚守热爱

泥塑,也称“彩塑”,是中国民间雕塑工艺之一,也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

“‘徐氏泥彩塑’传承谱系有据可循的历七代。”在遂宁市大英县“徐氏泥彩塑”技艺传习所,徐兴国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徐得亲是清末民初川中塑像名师杨子园的关门弟子,得到大师真传后,父亲开始潜心钻研,在清苦中“修行”,最终形成了自成一派的“徐氏”风格。

“徐氏泥彩塑”以泥塑圆雕、浮雕、单尊、群像为主,以宗教故事、历史故事等为题材,劝善向道。年少时的徐兴国对历史故事尤为感兴趣,常常看父亲“捏泥人”,还在四下无人时偷偷“依葫芦画瓢”。

见儿子在绘画和雕塑方面极有天赋,徐得亲决定将自己的泥彩塑手艺传授给他。艺人塑泥造物,讲究的是铸形塑魂,要把握好每分每寸,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父亲时常告诫徐兴国,要静得下心神,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这门手艺。

在父亲的熏陶和教导下,十岁出头的徐兴国,就已经能制作泥塑为家里赚钱补贴家用了。

在热爱中坚守责任

百年传承,“徐氏泥彩塑”的技艺不断纯熟,2006年“徐氏泥彩塑”成功申报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兴国被文化部公布为“徐氏泥彩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丢,靠口口相传终究走不了太远。”徐兴国希望将“徐氏泥彩塑”技法用文字全面系统总结出来。2012年3月至2015年,徐兴国通过总结自己的从业经历,翻阅上百本古籍、图书,写出了总计13万字的《“徐氏泥彩塑”工艺技法》。

“绘艺精佳成教化、塑术神传助人伦”,徐氏一族一直将这句话铭记于心。

对他们而言,泥塑不仅仅是一门手艺,还承担着社会教化功能,它在潜移默化中用特殊的感召力,给人们带来思想、情感和心理上的感知触动,引导人们向上向善。

“这组《伎乐陶俑》姿态各异、形象生动,展现了隋代歌舞升平之乐……”在大英县汉陶博物馆“徐氏泥彩塑”作品展上,徐小勇指着一组在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展出的作品向记者介绍道。

徐小勇是徐兴国的儿子,作为“徐氏泥彩塑”的第七代传人、遂宁市级非遗传承人,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在徐小勇看来,泥塑是一个又慢又苦需要坐“冷板凳”的活。可他同父亲一样,很享受这种安静的时光。

用笔在心,心正笔直,方能立身;塑身在行,精雕细琢,方能修身。泥塑如此,人生亦是如此。父亲虽不苟言笑,却用一生影响着徐小勇。

在责任中坚守未来

徐兴国的画室里,一幅长4米、宽1米,反映黄帝大战蚩尤的《涿鹿之战》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在4平方米的画纸上,刻画了100多位历史人物,整幅画卷布局精巧,色调合理,人物刻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在徐兴国看来,对于他和他的家族而言,最重要的是坚定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要在守正创新中赓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徐兴国并不喜欢被人叫做“大师”,他喜欢别人称他为“匠人”,他觉得自己只是遵从祖训、遵从内心,用尽一生去做好一件事。

匠心传承,指尖人生。徐小勇觉得,父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传统技艺的保护,是家族最宝贵的财富。对现在的他来说,让传统技艺活起来,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让传统文化更好地焕发生机与活力,是他这一辈以及后辈们肩上沉甸甸的使命。

目前,徐兴国的弟子已有40余位,他们散布在全国各地,正以传承“徐氏泥彩塑”技艺为契机,不遗余力地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华彩。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23年7月18日A9版

作者:刘 虎(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来源: 《华西都市报 》2023年7月18日A9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