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美丽四川】解读都江堰‖冯广宏

作者:冯广宏 来源:又见都江堰(原载《玉垒》2005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23-06-17 20:35:37 浏览次数: 【字体:

解读都江堰

冯广宏

全球知识界恐怕有一大半人知道,中国的四川有个都江堰,它已经两千多岁,仍然活得很好。金字塔虽然古老,但只能供人们凭吊,观赏;而都江堰却还在运行,在生产。2001年,联合国正式将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折耳兔 邓青 摄

说老实话,都江堰枢纽在景观方面,并没有多少独特。如果没有那道安澜索桥,加上二王庙、伏龙观的话,真还有点枯燥乏味。但是,只要想到那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两千多年前创建的老水利工程,却又不全是老古董,相反正在欢蹦乱跳地创造效益,便会生出探索它那文化内涵的渴望。

折耳兔 王进 摄

都江堰的文化内涵,像是一片原始森林。初看,它很平常,也就是些高高矮矮的树,一层连着一层;可是再往里走,清、奇、幽、趣,令人目不暇接。都江堰就是这样,又平常,又神秘。

折耳兔 摄

在那片森林里探寻,无异在探寻中华本土的哲学与科学。那是地道的中国式工程,是土生土长的华夏学术孕育出的花和果,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折耳兔 摄

从表面看,都江堰枢纽比起现代任何一项同级的工程都显得更加粗糙——没有高大雄伟的混凝土坝,没有美妙华丽的灯柱平台,没有电子设备操纵下的各种先进设施……甚至有点土里土气。如果把那些枢纽工程估一个价,也许比全国或全世界许多工程低若干倍。如果拿到市场上去变卖,可以说是不值几文钱!

折耳兔 摄

让时光倒转几十年,那时的枢纽,全是由木桩、竹笼、堆石、杩槎构筑起来的。所谓竹笼,就是用粗竹篾编成的空圆筒,多数有10米长,0.6米直径,从它身上那些10厘米大小的孔洞,塞进许多江边拣来的大块卵石,塞得很满很满;再像搭积木似的堆成一些分水堤、拦水坝、导水埂……许多圆筒状的竹笼,搭接堆砌,再用竹篾编好的绳索紧紧捆住,什么样的水工建筑都能构建出来。

竹笼工程能分水,能挡水,但也漏水,这只能算是一种半透水的构筑物。虽然它也在拦截水流,阻挡着水的脚步;却不与水为敌,承受的水压力很小——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塞满卵石的竹笼,能够挡水、壅水、分水、导水、挑流……能起到与圬工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大体相同的作用——尽管它本身不值几文钱。

专门拦水的杩槎,那就更加土气了——它是用三根杉木或杂木制成的三足架,顶部用竹绳捆紧,三脚分开。一连串三足架腿挨着腿,排成一行,站在江水里,被竹绳绑着,拉着,稳稳地立着。迎水的一面,横七竖八钉起一根根木条,木条外边铺上一层竹篱笆。本来,江水正自由自在地往前流淌,现在遇到了一层阻力,并不算大,江水也不介意。接着,人们在篱笆外边又铺上一层粗竹席;然后慢慢地再铺上一层细竹席;这时江水向前流淌的脚步渐渐放慢下来,它越来越走不动,于是使劲推那些三足架。人们连忙在架子里边压上许多装有大卵石的竹篮,增加重量;还在背后打上木撑子;江水便休想把三足架推倒。最后,为了彻底拦断江流,还得挑起一担担泥土,沿着细竹席的外边倒进水里,让泥土封住竹席上的细孔。这时江水只好停下脚步,被人们和和气气地、慢条斯理地、按部就班地拦住,失去了原来的威势。

何勃 摄

像杩槎这套把戏,真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不过就是在暴脾气的江水面前得寸进尺。这,也就是“道”。所付出的代价当然不高,用的都是岷江边上盛产的竹木和不值钱的泥石。挡水任务完成之后,只需用绳索一拉,一连串的三足架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地倒下来,任江水冲往下游。木头漂在水上,依旧被人捞上岸来,晒干来年再用。至于那些篱笆和席子,多多少少也能捞回一些,晒干了当柴烧。材料本就不贵,何况浪费更少——真是合算到顶!

就靠这种又土气、又简易的构筑,居然造出大名鼎鼎的都江堰!按现代人的眼光,也许不登大雅之堂,但它确实造福着人类。

邓青 摄

如果世间事物都得用金钱去衡量,那么,都江堰枢纽工程的材质的确经济。

实际上,都江堰自有它的含金量。这种含金量在于:单靠这种廉价的、简易的构筑,仍然能够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把古老的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都江堰引来的浩浩岷流,抗住了旱魔,滋润着禾稼,画出了稻麦油油的西川百里图。人们用水来灌溉、通航、漂木、发电、去污……服务于大众。那些千支万脉的人工河渠里,高悬起征帆,美化着环境,净化了心灵。

杨旭辉 何勃 摄

能够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又何乐而不为?这就是多少带点土气的都江堰,昭示给人们的一切。

折耳兔 何勃 摄

纯粹是民族的思路,传统的哲理。不讲包装,不尚外表,欣赏被褐怀玉,鄙视买椟还珠!

现代人被商品化的“文化表现”冲昏了头脑,弄花了双眼。常常受外包装的欺骗,以为只要裹上绫罗绸缎,绣花枕头里的枯草也会变成鲜花——这不,都江堰给您上了一课。

四川都江堰,两千多年前的超级工程,是如何掌控“天府之国”?

来源:又见都江堰(原载《玉垒》2005年第1期)

作者:冯广宏(江苏南京人,当代著名水利学家、学者,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四川省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楹联学会会长。曾供职于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所。著有《岷江志》《沱江志》《都江堰史研究》《巴山蜀水》《府南史话》等著作)

来源: 又见都江堰(原载《玉垒》2005年第1期)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