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松茂古道:都江堰曾有过的“南方丝绸之路”
松茂古道,古代通往“蛮夷地区"的道路,成都平原连接松潘和茂县的惟一通道。松茂古道起于都江堰,止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松潘县、茂县古城,全长700多里。虽然这条路最早始于何时无从考证,但是无数的事实说明,最迟在三国时期,松茂古道就已开通了。
松茂古道上的挑夫
一串马帮的铃声,仿佛还响在玉垒关口窄长的松茂古道上。最后一抹夕阳将历史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一段石板古道上,悲壮而苍凉。
从茂县较场、叠溪地震遗址的唐代摩崖造像推测,在公元七世纪时松茂古道就已经是一条商贾往来不绝于途的交通大动脉了。历史上,都江堰市和松潘县分别是内地和西北两地的物资集散地,松茂古道既是我国西部的一条经济大动脉,同时又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曾经在我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如果再往前延伸,这条古道与吐蕃沟通,一直可抵达尼泊尔和印度,这就是著名的“麝香之路”。同时,松茂古道又与古代丝绸之路相衔接,成为以西安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松茂古道上的马帮
按史料推算,此道应是蜀汉大将姜维所开,开通都江堰西去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是稳定和开发西部的关键,当时的茶马古道并非为贸易,主要是出于拓展疆域,便于军事行动需要。而当时的都江堰对于蜀汉政权来说,是国家重点保卫的水利设施,可以说保住了都江堰,就保住了川西战略后方这一粮草和兵源的命脉。开辟松茂茶马古道,更是为了加强对川西北少数民族——主要是羌族的治理,解除蜀汉北伐曹魏政权的后顾之忧。
到了唐代,松茂茶马古道意义发生了变化。唐与吐蕃之间在四川境内形成了以松茂茶马古道为界的对峙态势。在后来的双方通关贸易中这条古道变成了以战略物资互换为主的战略交通要道。战马在那个时代几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但战马来源主要在黄河上游吐蕃统治区域。吐蕃需要的重要生活物资如茶叶、布匹、铁器等又主要产自中原,特别是茶叶,主要产在川西。双方议定,分别在甘肃和四川建立茶马互市的物资集散地。在四川内地物资先在都江堰集中,然后组成几十上百匹的马帮经松茂古道运往松潘,再把战马赶回都江堰来。
松茂茶马古道也是当时丝绸之路一条支线。唐代长安连接中国西部的主干线,长安西行最后抵达松州就是现在的松潘,然后经吐蕃至尼泊尔、印度。这里是中国西部主要物资集散地,然后经由松茂古道运输。而这条支线的西部终点都江堰,就成为商贾云集的大商埠。自古以来,灌县城内马店、客栈,栉比鳞次,从唐至清,繁荣了一千多年,延续到民国时期这里仍是络绎不绝往来运送物资的马帮、背夫,至今在南街的一些旧城建筑物中,还可见到曾经作为客栈,被马啃噬过的木柱。
以现在眼光看,区区七百里古道算不上遥远,但在古代,其艰难困苦和危险是无法想像的,这就有了马帮血泪凝成的民谣:"三垴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到松潘,上一回松潘作一回难,下一回灌县过一回年。"当年的战马不亚于战场上的战车,吐蕃当然不会轻易卖给大唐,但作为吐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资源茶叶,却掌握在唐朝手中。茶马是关系国家安危的物资,可见当时松茂茶马古道战略地位的重要。
董湘琴是清末灌县虹口人,是川西地区的著名文人学士,精通文史,擅长词赋。其所著《松游小唱》记录了松茂古道的风土人情。
如今尚存的都江堰市西街,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每到交易那天,西街就人山人海,热闹非常,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响成一片,一笔笔生意在一条窄窄的长街上谈成了;茶叶、毛皮、药材从骡马背上卸了下来,换成一袋袋雪白的大米,好看的布匹和急需的盐巴。货物被重新放到了马背上,人群慢慢散去,人声渐渐遥远……喧闹而又繁华的西街在短暂的热闹之后又恢复了昔日的宁静和冷清,只有偶尔传来的一两声轻脆的敲打玉器声,为这条寂静的傍山小街带来神秘的想象:
渐渐热闹起来的是松茂古道,一队队骡马驮着货物,驮着商贾,驮着山里人零零碎碎的日子默默地走在山道上,踢踏踢踏的马蹄声成为山路上最有节奏的音乐,敲打着一块块青石铺成的键盘。商贾们则开始计算这一趟下来是亏还是盈,还有哪些货物遗忘了,还有哪些货物下次不能再卖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年长达700余里路的松茂古道,如今只剩下都江堰景区内短短不到2公里古道。今天,我们只能站在斑驳的古城墙上远眺历史的背影,松茂古道早已消失的大山深处,隐隐传来几声羌笛的残音,逝去的岁月如夕阳般鲜红,滴落在游人深深浅浅的回忆里。
来源:成都方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