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影像方志】中江:玄武山下延续文化风骨 仓山古乐绵延千年节拍
CCTV-10
2019.2.11 23:26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中江篇
由隋朝初年直至北宋,这片地处西南的土地,不断接纳着来自中原文化的沁润,迎来了文化上的重彩华章。
河流的冲积,形成了广袤的平原,一座城市就矗立在这片丰沃的土地之上。
王勃、卢照邻、杜甫等一批名士先后到来,在这里留下了不朽名篇。
中江北塔作为四川省境内保存尤为完好的密檐塔,建造年代可推至北宋年间,甚至更早。
它展现着中江由宋至今的城市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玄武山中的圣泉雅集
披襟乘石磴,列籍俯春泉。
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
——唐·王勃《圣泉宴》
这段文字,出自初唐诗人王勃创作的《圣泉宴》。
公元669年的一个秋日,位于当时玄武县的玄武山中雅士云集。
诗人王勃与友人卢照邻等人在此寻幽览胜、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这次雅集,因地点位于玄武山中的圣泉边,得名圣泉宴。
这场集会,成为中江、乃至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场文化盛事。
自此,玄武山成为了中江人心目中的人文地标。
被文人赞誉的奇石
“俯泉石之清泠,临风飚之瑟䫻”。这是王勃在玄武山所作的《游庙山赋并序》中的词句。
当地人一直认为,文中提到的“泉石”,是一种盛产于中江一带的奇石。
据《中江县志》记载:“文石,产玄武山圣泉。”
其中提到的文石,因有奇特花纹形似龟背,被中江人更加亲切地叫做花石。
千百年来,这种特产于中江地区的珊瑚灰岩化石,一直在奇异的纹理和色泽中,象征着文化的延绵与昌盛。 北宋中江县令程建用,在《与苏子瞻书》中曾经描述中江花石:“渊前后石大如拳,小如弹,连延五七里。有龟甲之文者……”。
如此细致的描写,透露出花石在北宋文人心中的地位。
气势磅礴的仓山古乐
仓山古镇是中江县历史最为悠久的聚落之一。
中江先人仿佛把最具有宏阔气象的建筑集中在了这里。
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禹王宫、建于清朝的帝主庙、火神庙,一座又一座古雅的建筑,彰显着仓山古镇的朴拙雄浑。
仓山大乐传说源自周文王庆祝战争胜利的锣鼓。
这种铿锵有力的表演形式,讲究宏大的排场、壮观的声势。
乐队以独特的“脚盆鼓”起拍指挥,舞蹈的队列与音乐的节奏相互呼应;表演时既可走街串巷,也可停留一地。
在中江县政府主导下,仓山古镇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与这里厚重的古建筑交相辉映,共同绘就了一幅宏阔的文化传承图景。
仓山大乐
传承千年的手工美味
据民国十九年版《中江县志》记载:中江挂面“县城内外俱佳,河西谭家街尤胜。”
中江挂面的制作技艺,据说可追溯至宋代。
明清朝之际,中江挂面的生产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清代诗人王朗山在《竹枝词》中写道:“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便描述了中江挂面远销京城的盛况。
2007年,中江挂面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现在,中江县正通过传承人、农户和公司合作的模式,统一原料、统一配方、统一技术,将中江手工挂面推向专业化和国际化。
中江籍烈士黄继光雕像
滚滚江河,不舍昼夜。江水环抱中的中江,英雄的情怀代代延续,文化的交融历久弥新。
用影像记录当下
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
今天的影像
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中江篇》
播出时间:2月11日 23:26
来源:央视科教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