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美丽家乡】高卫红 ‖ 乐居在内江

作者:高卫红 来源:内江师范学院范 发布时间:2019-01-15 19:32:00 浏览次数: 【字体: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山与水不仅是人类的至爱,更是一座城市的标志。如果说“水”体现着城市风貌的话,那么“山”便支撑起一座城市的骨骼。



0
1

 一座城市,倘若有水,便如苏杭般灵秀起来,特别是春天里河边漫步的女子,在杨柳蔷薇花的簇拥中盈盈地迈着碎步,似一曲曲缠绵的情歌,引得无数路人或吟诗高唱或浅吟低咏。

 而一座城市,倘若有了山,又犹如齐鲁般庄重起来,那里养育出来的男子,挺着着厚重稳健的身板,浑身上下散发出朝阳样的活力,似一幅幅定格的画卷,引人浮想联翩。


0
2

 如果一座城市有水、有山呢?

 内江,我所居住的这座位城市,便有幸包容了这两者的优势,以其“山水城市”的美誉为世人喜爱。它坐落在天府之国的东南部,沱江水穿城而过,城市倚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居山可以观水,依水可以望山。它曾是赵贞吉、张大千、范长江桑梓故里,更是当下400多万市民扎根的理想居地:融山与水为一体,集庄重与灵秀于一身。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贾岛、吴道子曾游历客居此地,留下墨宝。站在西林古刹眺望,那依城环绕的江水,那层层叠叠的住房,那绵绵不断的长路更是把这山水城市的内涵演绎得精彩纷呈。

0
3

 内江曾是历史悠久的古城汉安,而今改造后的东桐、兰桂景观大道,直观地把历史与现实衔接起来。走在西林寺脚下的大千路和东桐路上,放眼青山绿水间,便可以触摸到古城的风情景观:太白楼、张大千艺术馆、大千纪念馆、石崖刻书、大千花园、湿地公园…… “天下文章尽在蜀中,蜀中美丽尽在内江”,这是座极富文化气韵的城市,因文化而扬名,因文章而流芳,因文人而铭记。蜀中文人司马相如的艳丽妍秀,王褒的富丽生动,杨雄的沉博绝丽,张孝祥的雄健壮阔,似乎都能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找到痕迹。而三大状元之乡的名号,更让这座城市彰显出文化的厚重。从南宋到唐到清,内江的三大状元写入史册,有关他们的传说成为城市中无处不在的风景。“蜀学堂”骆成骧金榜夺魁志在变法图强,沱江河畔范崇凯千言立就《华萼楼赋》,状元祠里的赵逵获“小东坡”美誉……还有国画大师张大千、张善子及新闻巨子范长江的坊间故事,他们是城市的名片,更是这座城市生长的灵魂和生命力。正是由于他们与这座城市之间构建起的文化,使城市的历史与现实、外形和内涵浑然一体,绵延不断。这又岂止是水,岂止是山所能包容的,走在这样的城市里有了让人动容的内涵,让人企盼的期翼。


0
4

 而当现代文明的大潮卷着信息时代的浪花席卷而来时,内江这朵曾绽放在成渝之中的甜城之花,以其特有的步履与时俱进,再次焕发出青春与活力:依江而建的甜城湖工程,把沿河两岸的荒芜的河滩变成风景如画的休闲长廊,绿绿的草地,红红的花朵,青青的垂柳,参天的古树。

 在二水厂高阶梯前,我看见浅浅的阳光里,一个婆婆弓着腰走下石阶,上百层的宽阔石阶气派万千,像山一样高,她的身影柔弱如稻草;在三桥的河堤边,我看见一只花猫斜躺在一截颓唐废弃的断石下,杜鹃花开出一片浓艳缤纷,花猫无所谓地伸了伸懒腰,衬出旁边小草地的生机与活力。

 沿江而行,一路上总能看见头灰身白的小鸟,尖叫着贴着水面而飞,长长的尾毛划水而过,水面裂出一丝水纹,像它轻飘身体压低了缀满浪花的枝丫。

河堤上美妙欢腾的音乐喷泉,引得行人如织,人们脸上堆砌着发自内心的欢笑,笑出了生活的甜美,随音乐婆娑轻盈的舞姿,舞出了人生的诗意;而河坝下那群严冬酷暑坚守在沱江里的冬游队伍,沿着沱桥到四桥,从春到冬地彰显出内江人坚毅刚强乐观的风采;而更能体现内江人气魄是那条花团锦簇的新建的入城大道,它上承成渝灵气,下接沱江诗韵,是内江与世界的通道,是内江面向未来的明证;内江人手持“文化之乡”的名片,精心打造“山水园林城市”,不仅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兰桂大道、汉安路、太白路、大千公园、长江公园,更有再现沱江风情的文化工程:《内江百科全书》《内江文学通论》《内江名人评传》……它们使这座城市散发出浓浓的书香,让走出内江的游子有更多家乡的牵绊与怀想。

0
5

 穿行在这样的城市里,虽倍感繁华昌盛,内心却有一种诗意静谧,迎着拂面而来的晚风,让我真切地体味到内江那古老如诗的文化:脚边飘逸的花草,恰如一首首散文诗,身旁萦绕的水鸟,仿佛一篇篇传奇,就连那潺潺的流水也特意在绵绵的青山间迂回涡漩,升腾出一种一股股活力与美丽,谱写出一章章壮观的新闻报道……那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让我更对这座文化之城充满依恋。

我的城市,我的家园。

居于此间,何乐不为?


作者简介

  高卫红,女,教授,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副院长,内江师范学院学科带头人,内江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四川省写作学会理事,研究领域:媒介文化、新闻史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高卫红(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来源: 内江师范学院范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