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人文地理】安澜索桥 中国第一索桥的前世今生‖萧易

作者:萧 易 来源:《成都日报》2023年2月13日第8版 发布时间:2023-02-18 15:34:19 浏览次数: 【字体:

安澜索桥

中国第一索桥的前世今生

萧 易

都江堰安澜索桥,宛若一条游龙横跨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外江、内江上。宋代称“评事桥”,著名诗人范成大曾留下古桥记载;清代称“夫妻桥”,川剧《夫妻桥》即以何氏夫妻修桥故事创作。1908年与1909年,德国建筑学家柏石曼、美国地质学家张柏林先后为索桥留影;1939年,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桢先生详细测绘了索桥,认为是当时中国最长的索桥。从宋代至今,安澜索桥不同年代的长度、孔数是否有变化?又为何被茅以升称之为中国五大名桥?

宋代评事桥

“织簟匀铺面,排绳强架空。染人高晒帛,猎户远章罿。薄薄难承雨,翻翻不受风。何时将蜀客,东下看垂虹?”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正月,南宋诗人范成大因病辞去四川制置使、成都知府一职。同年五月,他从锦江顺舟而下,经眉州到此,游历青城山,参拜都江堰,见到安澜索桥,写下了这篇《戏题索桥》。范成大还详细观察了索桥结构,在《吴船录》一书中如是记载:“既谒谢于庙,徜徉三楼而返。将至青城,再度绳桥,每桥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桥之广,十二绳排连之。上布竹笆,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辇石固其根。每数十木作一架,挂桥于半空。大风过之,掀举幡然,大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彩帛之状。又须舍舆疾步,从容则震掉不可立,同行皆失色。”

范成大从二王庙前往青城山,路过索桥,桥长一百二十丈。宋代的一丈合今3.168米,由此换算,索桥长约380米,可谓恢宏。桥分为五架,以巨木立于江中,其下以石头加固,绳索十二根并排悬于木架上,上铺竹笆。江风吹拂,索桥晃动,过桥者无不触目惊心。宋代的索桥也称评事桥,宋淳化元年(990年),时任大理评事的梁楚主持重建。大理评事是大理寺属官,掌断刑,正八品。重建完工后,百姓便以梁楚的官职命名为“评事桥”。这似乎说明,早在宋初,索桥即已修建。但索桥的历史或许更为古老,李冰创立都江堰后,商旅行贾往来不绝,岁修时运送材料,无不需要桥梁往来。四川河流密布,沟壑幽深,落差极大,至迟在秦汉时期,竹索桥已经广泛使用。成都检江之上过去有座笮桥,又名夷星桥。笮桥得名于笮人,这个部族历来以善于制竹索桥闻名,并凭借此手艺行走江湖。

清代夫妻桥

竹索桥时毁时建,明代末年再次毁于战火,清初邑人无力重建,在原索桥位置以木船渡河,然而江河宽阔,恶浪滔天,木船往往险象环生。清嘉庆八年五月十五日(1803年),一艘满载着行人的渡船被巨浪掀翻,100余人葬身鱼腹。灌县(今都江堰)私塾先生何先德听闻此事大为悲愤,他找来工匠,实地勘察地形,向官府申请重修索桥。灌县大观乡曾发现何先德墓碑,高1.6米,宽0.86米,他祖上是贵州大定府人,清乾隆年间迁入灌县,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灌县置产,传及何先德已是三代,何先德孝顺双亲,为人正直,在乡民中间颇有威望。

中国人历来以修路建桥为善举,在何先德倡议下,百姓纷纷捐出银两,次年九月动工,新建成的索桥长九十四丈,高七丈,宽八尺,清代的三丈合今十米,此时的安澜索桥长约313米。行人无须再从渡口冒险渡河,故称之为“安澜桥”,又感念何先德夫妻修桥之功,命名为“夫妻桥”。

“深感盛情!端只为半句留言常系心,最苦是凄风苦雨,子夜深深,游魂儿几度入梦魂。只见他瘦影儿若现若隐,泪痕交错,咽喉儿哽,似气,似恨,或是嗔?似责我言而无信,不践前盟;似怨我志不坚韧,有负乡邻;似气,气我忍见渡头流痞逞凶狠;似恨,恨我忍听江上行人呼救声;似乞怜,似哀恳,好叫我难猜他眉宇蕴藏一片情。总被鹃啼惊梦醒,醒来时,孽债如山压我心!”

川剧这折《夫妻桥》,便是以何公夫妻修桥的故事改编的,何娘子悲戚的唱词,道出了夫妻二人修桥的艰辛。何公倡议修桥,触犯了渡口把头曾锡武与地痞范老幺的利益,他们勾结官府,暗中破坏,即将完工的索桥毁于风雨之夜,何先德被押送到法场问斩。何娘子继承先夫遗志,百折不挠,最终修成了安澜桥。其实,时任灌县知县的吴昇对修桥之事颇为支持,何公也未曾屈死,嘉庆年间才安详去世。戏剧之言,终究是过于戏剧化了。

中国最长古索桥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初秋,安澜索桥毁于洪水,灌县知县朱樾卿倡议再建,桥长九十丈、高二丈五尺;光绪二十年(1894年),桥毁于大火,知县吴之英重建。

如果说此前的安澜索桥存在于文献中,清代末年,那些背着相机来到四川的探险者、摄影师拍下了索桥最初的影像。1908年8月30日,德国建筑学家柏石曼从成都启程,经郫县到灌县,对二王庙、伏龙观古建筑进行系统调查,拍下了安澜索桥。当时的索桥在鱼嘴口附近,桥身仅有七孔,除两岸第一孔外,每孔跨度极长;两岸桥头堡以石砌成,外江第二个桥架也是座带有华丽歇山顶的石楼,其余几间为木架,夏季河水充沛,下部淹没在水中。1909年,美国地质学家张柏林也来到都江堰,当时索桥依旧是七孔。

1939年10月6日,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桢等一行从成都老西门外车站,乘坐公路局的木炭车,抵达都江堰,寓居在文庙街中国旅行社招待所。他们马不停蹄到伏龙观、二王庙勘察,包括伏龙观前殿老王殿,二殿铁佛殿,三殿玉皇殿;二王庙地处玉垒山麓,由大殿、老王殿、铁佛殿等构成,因地制宜,曲折迂回。

当天下午4点,他们又前往安澜索桥。岷山层峦叠嶂,俨然黛色;岷江奔腾而下,动波激石。雄踞江心的鱼嘴将滔滔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的称外江,江水往东直奔长江;东边的称内江,滋润着古老的成都平原。一座恢宏的竹索桥,如同长龙一般,横亘在内江、外江上,也是中国规模最巨的竹索桥。

营造学社对安澜索桥进行了详细测绘,长336米,十孔,岷江两岸各有桥头堡一座,以条石砌成,上覆木质城楼,鱼嘴口附近也建有一座石楼,以此为中点,东西各建有四座木架,以五、六根巨木支撑,上覆简单屋顶,下垒卵石。木架位置因地制宜,短者七八米,长者五十余米。木架上,竹索十根贯通东西,每根以三根直径约10厘米的竹缆组成,两头绕在桥头堡内的横梁上,横梁选用粗巨圆木,每根对应一索,梁上有把手,可以调整松紧。

根据梁思成先生的记载,1939年安澜索桥有竹索十根,1941年更换为九根,而宋代范成大看到的索桥则有竹索十二根,可见历代重建、维修时竹索根数时有变化。不仅是竹索,安澜索桥的桥长、孔数历代也不相同。宋代索桥五架,应该是五孔的意思。而1908年、1909年的索桥七孔,1939年,安澜索桥已是十孔。1933年8月25日,茂县叠溪发生7.5级大地震,山岩崩塌,岷江为之阻断,10月10日,干流小海子溃决,洪水冲毁飞沙堰、人字堤与安澜索桥。可能正是这次重建,安澜索桥的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

竹索上铺木板,以利行人通行,两侧各有竹索五根,每隔一两米贯以木板两枚,夹着竹索以为栏杆。1942年8月,作家老舍陪同爱国将领冯玉祥游览青城山,路过安澜索桥。在《青蓉略记》一文中,他写道:“竹索桥最有趣。两排木柱,柱上有四五道竹索子,形成一条窄胡同儿。下面再用竹索把木板编在一处,便成了一座悬空的、随风摇动的大桥。我在桥上走了走,虽然桥身有点动摇、虽然木板没有拉紧,还看得到下面的急流,一看久了当然发晕——可是绝无危险,并不十分难走。”

中国五大名桥

安澜索桥长达300余米,但桥身选用较轻的竹索,自重较轻,行人走在上面,桥身虽然随风摇晃,但竹索坚韧,不易折断,颇符合力学原理。桥梁专家茅以升将其与广东的广济桥、福建的洛阳桥、江西的宝带桥、陕西的灞桥同誉为中国五座名桥。“这座桥,以竹为缆,以木为桩,都是就地取材。与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相似,用竹笼装石,筑成堤堰,用竹木绑成三脚架的‘杩槎’,放在水边,堆上黏土,成为临时挡水坝,费省效宏,简单易行。足见历代劳动人民的巧思高艺。”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一大精巧设计,便是杩槎与竹笼的运用。当内江用水不敷时,需在外江河口立下一定数量的杩槎封堵,以增加内江引进流量,杩槎就地取材,由竹、木、卵石、泥土构成。竹笼也称“笼石蛇”,将竹子制作成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竹笼,在里面填上卵石,用以护堰、作堰。

杩槎、竹笼的主要材料是竹子,都江堰附近竹林密布,遍植雷竹、方竹、楠竹。古人因地制宜,将竹运用到治水之中,这也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一大精巧设计。横跨在内江、外江之上的竹索桥,则又是古人对于竹的一次伟大运用。竹子受气候影响,淋雨了容易伸长,干燥了又容易收缩,安澜索桥旧时专门有看桥人,负责检修,并有三年一大修的传统。

北川县的登云桥是湔江上最大的一座竹索桥,两岸各建一桥头堡,以十二根长约四十八丈的竹索横跨两岸,上铺木板,两侧编网。登云桥每年维修费工数千人,历时一月方可完成,维修需要使用大量竹子,白草河右岸有竹林数千亩,有桥公会专门负责管理竹林以及索桥维修,竹子取自官竹林,工人的工钱也由卖竹子的费用支付。如此循环往复,也是登云桥代代相传的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安澜索桥历经改造,1959年兴建鱼嘴电站,索桥外江段由之前的四孔改为两孔。1962年维修时,又将安澜索桥的竹索改为六根钢缆。1964年7月山洪暴发,安澜索桥再次被毁,重建时改为混凝土桥桩。1974年建外江闸,又将索桥下移100余米,桥长286.5米,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安澜索桥了。

(“方志四川”已获得成都日报转载授权,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同意,请勿转载)

扩展阅读

七星耀锦江

张义奇

成都也曾经有安澜索桥这样竹索辅木板的悬空吊桥,叫夷星桥,是李冰时期锦江上的七桥之一。夷星桥又称笮桥,是古代少数民族的杰作。

从文翁路往南直抵锦里中路的锦江边,有一株树龄百年以上的皂角树,树旁有座人行拱桥,其位置就是李冰所建夷星桥的旧址。根据专家描述,夷星桥的位置在万里桥西约1公里处。锦江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曾经这段江岸是乱葬岗,俗称“娃娃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变成了渣滓坝。其东头有渡口,来往南门城内外的人都喜欢由此抄近道,渡船费一两分不等。

小时候听说这里早先有吊桥,多次遭洪水冲毁,后来就变成了我所看到的渡船:一条竹索横跨江中,两头系在两岸的大树上,船老板一般不用撑杆,只需拉竹索船就能渡江。至今江边那株百年老皂角树身上还有竹索勒的痕迹。再后来渡口废弃了,为方便附近职工上下班,人们就在老渡口处架设了一座小型钢索吊桥。桥面系木板铺成,行人或自行车从桥上过时,桥身便四下摇晃。后来这座人行水泥拱桥是在吊桥撤除后才建成的。当年整治府南河时,工人在百花新村南河段河道挖掘到数十根巨型圆木桥桩,分为5排排列,每个桩长3米,专家推测这就是古笮桥遗迹。从排列桥桩看,笮桥长60米,宽足有20米,这比起2000多年后的钢拉索桥宏伟壮观了许多,从而也说明古代的锦江多么宽阔。

笮桥被称为夷星桥,并成“七桥”中独特的一座,是因为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夷”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谓,又叫笮桥,则说明是笮人所建。笮人又称笮都人,主要居住在川西高原中部和南部及大邑、蒲江、邛崃、崇州一带。秦灭蜀后,荥经、汉源的笮人部落投奔蜀侯,成都的笮人应是那时移民来的。李冰建七桥时,将笮人群居地的桥交给他们按照自己民族的习惯建,所以笮桥建成了一座竹索桥。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如此描述:“篾作四条,以葛藤纬络,布板其上,足从风摇动,而牢固有余,夷人驱牛马来去无惧。”

锦江像一条玉带环绕在成都市区,这是晚唐以来才形成的二江环抱的格局。之前,二江在城西和城南平行而流,这是大禹治水理念“东别为沱”的结果。靠近城的一条叫郫江,又名内江、市桥江、府江、成都江等,这是府河的前身;与郫江并流的叫检江,又称外江、流江、锦江、笮桥江、清远江等,是南河的前身。二江如今统称为锦江。李冰接任蜀郡守之后,除了开凿都江堰,还在成都城疏通成都二江,建七桥,开石犀溪,把成都“市”南移至郊外二江之间。

扬雄《蜀记》云:“星桥上应七星,李冰所造。”七星,就是我们常说的北斗七星。李冰七桥之所以对应北斗七星,是欲赋予七桥镇水的意义,故而七桥总名又称“七星桥”。李膺的《益州记》成书于梁天监七年(509年)之前,记载的七星桥分别为:冲星桥、玑星桥、员星桥、长星桥、夷星桥、尾星桥、曲星桥。而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成书时间更早,记载的桥名则是:冲治桥、市桥、江桥、万里桥、夷里桥(又叫笮桥)、长升桥、永平桥。

那么,李冰七桥今安在否?据《成都通史》载,冲星桥约在今魁星楼城墙外桥附近;玑星桥在西胜街口与西较场正门之间;员星桥在文庙前街靠近南大街一带;长星桥即今万里桥,俗称老南门大桥;夷星桥在万里桥西,即在百花潭与南门彩虹桥之间;尾星桥在北巷子与红光东路交叉口;曲星桥在通锦桥附近。

李冰时的检江,江面宽阔,水激浪大,这样的大江上悬空一座索桥,无疑是城市的一道美丽景观。千年之后,大诗人陆游见到笮桥,也禁不住想到故乡的钱塘江,在《闻浣花江声甚壮》中写道:“浣花之东当笮桥,奔流啮桥桥为摇。分洪初疑两蛟舞,触石散着千珠跳。壮声每挟雷雨横,巨势潜供鼋鼍骄……”

来源:《成都日报》2023年2月13日第8版

作者:萧 易

图片:余茂智

来源: 《成都日报》2023年2月13日第8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