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叙永无字牌坊之谜

作者:曾为志 杨承熹 来源:曾为志 杨承熹 发布时间:2018-10-20 10:11:00 浏览次数: 【字体:

叙永县大石镇,正如其名,盛产石料,尤以精美的石刻、石墓、石桥、石牌坊闻名,被誉为“川南石刻文物之乡”。无论是龙龟山冥府石刻,还是民间的坟茔、石坊,都堪称精品。在众多石刻文物中,位于大石镇朝阳村的唐氏贞节牌坊最令人称奇:整座牌坊上下没有一个字,中国绝无仅有。

无字牌坊全貌

独一无二的无字牌坊

唐氏贞节牌坊矗立在石沿山(音)前,旧时的朝阳坝场镇,与坊前50米处一座龙脑桥遥遥相望。

牌坊为四柱三间五楼屋檐式,面阔7米,通高11.65米,楼枋刻镂空雕花草狮兽,额枋匾板上,分刻深浮雕刻人物戏剧故事18龛,四柱前后共有抱鼓石8个,分别雕刻龙、狮、麒麟、鹿等祥瑞神兽的圆雕造像,额枋下的雀替为镂空圆雕狮兽和鹿。

 雀替上的圆雕狮子

牌坊总计52龛雕像图案,栩栩如生,保存完好,无一处破损,雕刻的体量与技艺,均堪称蜀中佳品。

牌坊石刻

该坊虽雕刻精美,但立柱、额枋、匾板、龙凤牌上却光滑溜溜,通体更无一刻字,是一座独特的无字牌坊,民间又叫哑巴牌坊。

这在四川现存的260多座牌坊中绝无仅有,恐怕在中国现存的牌坊中也独此一例。

此前,其他地方也有关于无字牌坊的报道。一是福建漳州市蓝田开发区的一座明代牌坊,通体古拙简洁,无一文字。后来,文史专家在调查时发现了丢失的一块龙凤牌,上刻“科第传芳”4字。另一座无字牌坊是位于江苏无锡市姚湾的明代牌坊,通体也未见一字。后据专家研究,牌坊上的原文字很可能是被人为抹去了。

这两座都算不得真正的无字牌坊。叙永大石镇的无字牌坊为青石所雕,无一处风化,更无一处刻字痕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字牌坊。

无字牌坊与周氏家族

无字牌坊建于光绪十九年(1893),是为褒奖当地周氏家族的唐老孺人守节51年而建的。

据1987年续修的《周氏族谱》记载,大石镇周氏先祖周孝、周礼兄弟二人于明末从“广东省麻城县孝感乡”入川。

广东既无麻城县,也无孝感乡,周家后人称呼爷爷、奶奶为姥爷、姥婆;本村的杨、林二姓祖籍广东,保留了典型的客家称呼阿公、阿婆。

从亲属称谓可以确定,周氏并非来自广东,应为湖北。可能和客家人长期杂居,以至于修谱时出现了“冒广东籍”的现象。

周孝、周礼后来分居繁衍,周礼迁往贵州毕节,子孙荣盛,后代多有功名。

周孝则居住在叙永天池镇一带,育有四子,按“朝文登凤廷,学光昌宏开”的字辈取名。唐孺人的丈夫周仕凤,为周孝第三子周朝辅的后代,是其曾孙辈。

周氏一族入川很早,当时叙永一带刚历战乱,荒无人烟,周氏族人插占了大片土地。

经过三代人的辛勤劳作,依靠租佃收入致富,周氏家族成为当地富庶大族,修建了多所大宅院。

同一时期的周家坟茔也修建得无比奢华,今石沿山一带集中分布着的七八座当地人称为花坟的周家坟茔,就是明证。

 周昌达老人在曾祖母唐孺人墓前

无字牌坊,更是周氏家族繁荣鼎盛时最杰出的代表作。

“那阵子,我们周家好多人都住在叙永县城里面,后来太平天国的军队打过来,我们周家就又回来了,这里就是我们第一代祖先修的房子。”牌坊主人、唐孺人的曾孙,今年90岁的周昌达(字继之),坐在修建于康熙年间的周家祖宅中,向我们娓娓道来家族往事。

时光进入20世纪,跟大清王朝的命运一样,周氏家族也慢慢衰落,不复当年的荣光。

周氏祖先自明代由湖广入川,辛勤耕作100年发迹,后100年间,子孙享尽荣华富贵,尔后100年衰败没落。

他们的家族史,正如一个王朝的历史。他们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

牌坊无字疑窦重重

关于牌坊无字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因为当时争着要在牌坊上留名的子孙太多,背景太复杂,无法协调,最终牌坊上一字不刻,所以当地人称为无字牌坊。

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许多贞节牌坊都没有镌刻子孙后代的名字,但却都有龙凤牌上的“圣旨”二字以及横额、对联、匾板的题字和介绍牌坊主人生平事迹的文字。

无字牌坊明显为龙凤牌、横额、对联的文字预留了位置,却始终不见一个字。

周昌达告诉了我们一种新说法。

他年轻时听老人讲,当年修建牌坊时突发大水,冲走了牌坊上架的脚手架,导致不能刻字。

这个故事同样站不住脚,牌坊雕刻精细,却仅仅因为一场洪水冲毁了脚手架而无法攀爬上去凿刻最重要的文字,实在荒诞无稽。

一般来讲,文字是预先凿刻在牌坊部件上,再穿斗组装的。先树牌坊再刻字的做法明显难度大得多,也不合常理。

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代表建筑,牌坊起源于古代的门阙,几经变迁,逐渐衍生出褒扬旌表的功能。

自朱元璋颁旨修建状元坊始,旌表类如贞节坊、节孝坊、百岁坊、德政坊等,必须由皇帝下旨修建。

明代早期的旌表流程是:县(呈报)→府(复核)→当地按察院(核查具节)→中书省→朝廷(旌表),层层上报,奉旨修建。

清代以来,旌表流程进一步简化,旌表对象进一步扩大,但直到封建王朝结束,没有官方的认可,是绝不能私自建造旌表类牌坊的。

牌坊的龙凤牌“圣旨”二字,既是官方的许可,更是建坊家族的莫大荣耀。

大石镇无字牌坊的顶部,明显雕刻有九龙环绕的龙凤牌外框,却不见“圣旨”二字,这不得不让人心生疑窦:莫非此坊的修建未得到朝廷批准,属于私自建坊?

破解牌坊无字之谜  时局混乱“圣旨”搁浅

1987年续修的《周氏族谱》,前部分的内容实际为民国年间修订,谱中所载证实了我们的假设。

在族谱中,有一幅唐氏贞节牌坊的素描图,更重要的是,谱中竟记载了牌坊本应刻上去的文字。原文如下:

正间正联一:寿冠百旬汝南门第瞻懿典堂居五代晋阳悃范树贞型

正间正联二:石磊巍峨似阜如山彰寿德水潮澎湃前波后浪映繁荣

次间小联一:千竿翠竹坊前绕两道霞霓岸上横

次间小联二:水绕山环锦百代松青竹翠绍千秋

正中:崇光懿范

中横:五世同堂贞寿百年

两面横额:节美贞贤承先启后

此外,还录有乡人陶泽仁的律诗《贞寿之坊有感》一首:

贞洁芳明千载奇

五世同堂遗典范

百年高寿悦班衣

牌坊磊落音容在

翰墨书成古迹题

不愧后孙追慎远

汝南万代步云梯

这首诗需要解释的是,晋阳是唐氏望郡,这里暗指唐姓;濂溪指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暗指周姓。晋阳花艳映濂溪,暗指唐氏嫁到周家。

班衣即斑衣,《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于亲侧。”意思是身穿彩衣学婴儿戏耍以娱父母,表示尽心孝顺双亲。

汝南,叙永周氏的堂号为汝南堂。

周昌达回忆说,周家在朝阳坝一带修了很多大院子,他小时候所居的朝门上还挂着一块匾,写着“五世同堂”4个大字。

“五世同堂贞寿百年”,这一重要发现表明,无字牌坊不仅是一座贞节坊,也是一座五世同堂的百岁坊,准确地说法应该是贞寿坊。

周氏族人早已准备好了将要镌刻在牌坊上的文字,但却因为种种缘由没有雕刻上去。

在周昌达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牌坊主人周唐氏老孺人的坟墓。墓碑为牌坊式,中刻“周母唐老孺人之墓”几个大字,次间墓碑题刻着墓志铭。

唐孺人墓志铭

这是一段珍贵的文字,但其中的一段记载又带来了新的疑问。

墓志铭记载,唐氏“夫亡,独奉先翁与继姑”,有“孝德”,“历世七十三载,孀居二十七年。此其松柏节操,直可以輘轹(líng lì)天下古今而独上矣。”落款为“大清同治十年”,即1871年,叙永文生杨芬拜题。

“历世七十三载,孀居二十七年”,这与周唐氏“贞寿百岁”的记载不吻合。族谱中记载,周唐氏生于嘉庆三年(1798),卒于光绪十八年(1892),从墓志铭写成到光绪十八年,正好21年。彼时73岁、守寡27年的周唐氏到去世正好94岁。

这说明,周唐氏去世21年前,周氏族人就为她早早地修建了生基墓(不埋死人、只埋活人的生辰八字和毛发、指甲、血、衣、鞋等物品,装在坛内埋入地下,俗称生坟、寿坟),这符合川南一带的传统习俗。

周唐氏享年94岁,守节51载。贞寿百年,实为不易。其后人商议为她请旨建坊,并提前准备好了一切建坊所需的材料。谁知,请旨建坊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状况。1894年,清政府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二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国难当头。

我们推测,当时周唐氏贞寿的事迹材料已经被乡耆推荐到了县衙,县衙也呈报给了州府。周家后代未有功名,却不缺钱财,他们上下打点,地方官府允诺此事万无一失,可以先行建坊,待得朝廷的批文到达,就可以镌刻“圣旨”以及其他文字。

孰料,清廷时局不靖,根本无暇顾及这一份来自四川的建坊申请。周家时运不济,圣旨久盼不来,只好将就把牌坊立了起来。因不符合规定,所以不敢凿刻一字。这份永久缺席的圣旨和周氏族人的“先斩后奏”造就了叙永无字牌坊这一中国牌坊建筑中的独特个例。

翻阅民国修订的《叙永县志》,书中记载了民国前叙永县境内的所有牌坊,包括马岭镇三块石龙胡氏贞节牌坊在内的3座现存牌坊均赫然在列,唯独不见大石镇朝阳坝周唐氏贞寿牌坊的踪影。

这表明,官方对此坊的合法性是不认可的。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曾为志 杨承熹

图片:曾为志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 曾为志 杨承熹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