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名镇名村】革命老区——蓬安县金甲乡‖费尚全

作者:费尚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14 21:04:00 浏览次数: 【字体:

革命老区——蓬安县金甲乡

费尚全

革命老区蓬安县金甲乡,是朱德总司令的德文老师魏时珍(历史上向中国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第一人)的故乡。1933年,红军在这里建立金甲乡苏维埃政权,广泛宣传革命道理。据不完全统计,有刘仁松、吕长生、唐光吉等56人参加红军,投身革命。

建置沿革

民国2年(1913),始设金甲乡。

民国37年(1948),金甲乡与骑龙乡合并为金龙乡。

1950年3月,撤销金龙乡,恢复金甲乡。

1992年9月,金马乡5个村、骑龙乡2个村划入金甲乡。

1994年7月,原骑龙乡2个村析出。

1997年4月,原金马乡5个村析出单设金马乡。

2006年6月,金马乡与金甲乡合并为金甲乡。金甲乡人民政府驻杉树沟村正街16号,距蓬安县城13千米。

2019年10月,蓬安县乡镇调整,骑龙乡划归金甲乡管辖。金甲乡人民政府驻地:金甲乡向阳街1号。

位置与资源

金甲乡位于蓬安县北部,东邻营山县丰窦乡、幸福乡,西与金溪镇接壤,南连周口街道,北接徐家镇,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其特点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降水量980毫米。地貌以丘陵为主,多页岩丘。境内植被丰富,有以柏树为主的针叶林和其它各类阔叶林。2001年在定顺村发现石油,储量不详。

2020年,全乡有10个村民委员会及2个社区居委会,20615人。其中,汉族20587人,占99.9%,有土家族、壮族、苗族、彝族、回族等5个少数民族28人,占总人口的0.01%。

红军建立金甲乡苏维埃政权

1933年10月,红九军三百六十八团从营山回龙出发,向西南进军,深入骑龙(今金甲乡)、金甲、金马(今金甲乡)一带活动,其前哨设于大泥(今金溪镇),扼守其江。

红军到达蓬安后,穿村串户,组织集会,书写、张贴标语,广泛宣传红军三大任务:“打到帝国主义,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鼓舞群众“安居乐业”。同时还于醒目的墙壁、岩石及石板上书写、镌刻红军标语,广泛宣传“红军总司令朱德同志是仪陇人”“欢迎李伟如部下的士兵托枪来投红军,一同去打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拉夫﹑抓丁、派款子、吊打穷人,穷人不缴款子,不完粮”等。

当时蓬安尚未建立县苏维埃,分别由营山、仪陇、阆南三县苏维埃管辖。属营山县苏维埃管辖的有周口、徐家、金溪3个区苏维埃。

徐家区苏维埃设于徐家东街满屏州家,主席陶应海,下辖8个乡苏维埃。其中,骑龙乡(今金甲乡)苏维埃设于骑龙场贺碧丰酒厂,主席母高斗;金甲乡苏维埃设于金甲场赵文玉店,主席李和轩。

乡村振兴

2021年,金甲乡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原则,整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350余户,农房风貌治理300余户。招引业主充实种养循环产业3500余亩,形成连农带农利益联接机制,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摸索出新方向。加强5个贫困村脱贫产业园管护,多次组织农技员到全乡各种养殖大户进行技术指导,制订规划,帮助业主做大做强。大力实施“雨露计划”,为脱贫户家庭学生31人发放教育资助4.65万元。

在白鹤嘴村、白石包村等9个村新建道路19.6千米,改建道路5.8千米。争取专项资金60万元,在定顺村新建山坪塘4口。整合第一批、第二批中省衔接补助资金521万元,新建提灌站2个、蓄水池14个,整治山坪塘4口,新建水泥路7.9千米,公厕1处,新建供水工程2处,单井2口。争取以工代赈项目398万元,用于果山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实施CD级危房改造145户。农村新建(改建)房屋审批131户,实施土地挂钩项目拆除房屋36座。在两次全县乡村振兴项目拉练中,均取得较好成绩。

2021年,通过开垦撂荒地等方式扩大粮食播面800余亩,培育种粮大户15户,其中200亩以上5户,增加粮食产量75万斤。新增规模猪、牛等畜牧养殖场5家,200头以下家庭养殖场12家。全年新增出栏肉牛150头、生猪5000余头,羊300余只,小家禽1.4万余只。以聚鑫家庭农场为首的种养循环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柑橘产业规模达5000余亩,黄精、白芨等中药材3000余亩,桃李等水果500余亩。焰山村茶叶,果山村花椒,白石包村鹿茸等一大批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壮大。

风景名胜

得胜碑蓬安县骑龙场(今金甲乡)最热闹繁华的场镇中心长有一棵高大茂盛的黄桷树,树下立有两块高约1米左右的石碑,石碑正面镌刻着鲜红的碑文,一块书有“苏维埃”3字,另一块书有“得胜碑”3字,石碑是为纪念20世纪30年代红四方面军红九军某部曾在此战斗而立。

蓬安县金甲乡苏维埃碑与得胜碑

接引塔大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建,位于骑龙乡(今金甲乡)补巴桥村境内的龙神垭山上,共5层加一个塔顶,高约6米,全部用石头打磨、堆砌而成,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代久远,下面两层已嵌土中,塔顶被盗,现只有约4米高。相传只要有人在山脚瓦庵寺(由于种种原因已被毁,现只存有一处后人搭建的简易寺庙)中拜神烧纸,此接引塔与周围的山顶都会冒出青烟。

蓬安县金甲乡接引塔

清代古墓群蓬安县金甲乡黄金桥村6组有5座古墓,占地200余平方米;黄金桥村10组有一座,高约5米,宽约10米,占地40余平方米;五童梁村6组有2座,一座为大清光绪七年(1881)立、一座为大清光绪十一年(1885)立;五童梁村7组有1座。

蓬安县金甲乡黄金桥村6组古墓

蓬安县金甲乡黄金桥村6组古墓

蓬安县金甲乡五童梁村7组古墓

名人乡贤

魏时珍(1895—1992),名嗣銮,清光绪22年(1895)生,蓬安县金甲乡人。5岁开始识字读书,由其祖父魏鼎(晚清举人)亲自在家教导,接受国学和西方启蒙思想。12岁时,考入成都高等学堂附设中学,两年后,该校并入成都府中学,魏时珍得以与周太玄、蒙文通、郭沫若等人同班。1913年,考入同济大学(时称德文医学堂)德文科,曾与宗白华、郑寿龄等人同班。

蓬安县金甲乡魏时珍旧居

1918年夏,李大钊、王光祈等人酝酿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创办《少年中国》杂志,提倡以科学、民主救国。王光祈曾介绍毛泽东和赵世炎入会,魏时珍经王光祈介绍最早入会并参加活动。魏时珍又举荐过张闻天、介绍宗白华等人入会。魏时珍和宗白华是《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写人,在入会一年多时间里,魏时珍写成并发表了《人类进化的各面观》《科学之宗旨》等论文。

由于德文成绩优异,1918年魏时珍德文科毕业后直接进入工科,主修电机专业,并被学校聘为德文助教。

1920年4月,魏时珍与王光祈一道从上海远渡德国求学。魏时珍报考当时有“数理王国”之誉的德国哥根廷大学,成为该校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并任德国哥根廷中国留学生会会长。他和王光祈、宗白华等人发起组织了“中德文化研究会”,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1923年5月,朱德和同盟会老会员孙炳文赴德国哥根廷考察学习军事,魏时珍特意为他们组织了一个欢迎仪式并致欢迎词。魏时珍还担任了朱德的德文老师,当时选用的教材是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和《共产党宣言》。30年后的1952年,朱德到成都视察,百忙之中仍邀请魏时珍共进午餐,观赏戏曲,畅叙当年往事。魏时珍每忆及此,莫不感慨。他曾诗云:“相见一声好,双泪落胸前。未意数日师,不忘三十年。”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至今还保存着一本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这本《共产党宣言》就是魏时珍在德国任朱德的德文辅导老师时使用的教材。

魏时珍广泛阅读了各种有关相对论的德语文献,在学习中,他深感《相对论》在数理及基础科学领域的重要性,一心想把它的基础知识介绍给国内学界。于是,他以哥廷根大学学生身份给德国科学院院士、《相对论》作者爱因斯坦写了一封信,请求他允许其将《相对论》的基础知识介绍到中国。很快,他就收到这位大师热情洋溢的亲笔复信。在得到爱因斯坦的首肯后,魏时珍于1923年在《少年中国》月刊的《相对论专号》上发表了两篇文章,连同爱因斯坦的复信一起发表。这些文章极大地促进了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也使得魏时珍成为历史上向中国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第一人。

1924年,他写出了《在平均负荷下四边固定的矩形平板所呈现的现象》。这篇论文,以数学方法解决了物理弹性力学领域内的某些疑难问题,对建筑学的贡献甚大,受到权威学者们赞扬,魏时珍因此于1924年8月被哥廷根大学授予数学、物理学博士学位。这是当时世界数理学科最学位,也是中国人在哥根廷大学获得的最高荣誉。而魏时珍则成了四川乃至中国西南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数学家,比1917年中国最早获得博士学位的数学家胡明复只晚7年。

数学、物理学博士魏时珍

1926年,魏时珍回到母校同济大学任教授,被京沪数理界专家视为后起之秀,名重一时。1927年,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特聘魏时珍为成都大学客座教授兼理学院院长。在此期间,他为给学生们提供一本规范的数学讲义,特撰写了《偏微分方程》一书。该书于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关于偏微分方程的大学教材,对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1940年,抗战进入中期,广大朝野人士呼吁加强后方建设,培养高级建设人才以壮大抗战实力,成立了川康农工学院,张群任董事长,魏时珍任院长,经费由军委会兵工署拨付。1947年,魏时珍改任国立成都理学院院长。1949年该学院结束,学生合并入四川大学。1951年8月,在周恩来及张澜亲自关心下,魏时珍得以受聘四川大学数学系教授。随着时间推移,魏时珍在数理学与哲学方面的研究,又重新得到了人们的理解和敬重。

魏时珍女儿家的客厅里,悬挂着中共四川省委原书记杨超在魏时珍90岁生日时为他写的一副对联:“格在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完美地概括了魏时珍的人品风范。

1984年6月,德国哥根廷大学向60年前获得该校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魏时珍颁发了一份“金禧特别纪念证书”,并对他在数学领域和中、德两国学术文化交流中的卓越贡献,给予了极高评价。这种殊荣,不仅在国内绝无仅有,而且在全球也极其罕见。

1992年6月,魏时珍病逝于成都,享年97岁。

刘仁松(1912—1979),乳名连生,蓬安县金甲乡麻秀沟雷王庙人。1933年,红军在金甲乡成立苏维埃政府,他当选代表,代表大会后,他任科长。他把金甲乡的进步青年组成游击队,一同到红军独立二团参军,先后任红九军独立团教练、连长,指挥咽喉要道前山战斗,打退李家钰的6次进攻,毙、伤敌500余人。1936年10月,刘仁松加入中国共产党。

长征结束后,刘仁松任129师师部骑兵连事务长、随营学校一营管理员、抗大六分校一营管理员、抗大总校基本科供给股粮秣员、太行山分区管理员、四分区二团管理主任、太行独立二旅管理股长、九纵队774团三营副营长、26旅解放大队管理股长、十五军新兵团供给处长、云南省公安总队后勤处军需科长。抗日战争时期,为保障供给,他既要组织生产,也通过日军封锁线去发动群众筹集粮食。

解放战争时期,为购置军需品,他多次进入敌占区采购物资,立过功,受过奖。解放云南,进入昆明,他仍像过去一样工作,本色未变。

1969年,从部队离休,住蓬安县城。1976年,他离开蓬安,驻南充市老红军休养所。1979年因病逝世,享年67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费尚全(蓬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