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名镇名村】会盟文化小镇——美姑县洛俄依甘‖孙学元

作者:孙学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24 21:09:45 浏览次数: 【字体:

会盟文化小镇

——美姑县洛俄依甘

孙学元

从西昌出发,蜿蜒东北行约130公里,便来到了大凉山腹心美丽的洛俄依甘。洛俄依甘虽是彝族聚居县美姑县的一个建制小乡,但人们习惯将它称之为小镇。

会盟文化小镇标牌(孙学元 摄)

据《美姑县志(1991—2009)》记载,1972年这里从九口公社分出新置,因当时公社驻地洛俄依甘在美姑大桥边,故名大桥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其与州内已有公社重名,便依其驻地更名为洛俄依甘公社。在彝语中,“洛俄”是姓,“依甘”含义为“河滩”。相传,从前,洛俄家住在美姑河下游东岸河坝,故名。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改为乡建制,故名洛俄依甘乡。该乡驻地距美姑县城约40公里,海拔1400米,辖区面积44.2平方公里,有洛俄依甘、阿居曲、依波沃等10个行政村48个村民小组,居住着约9000人。

独特的地理位置

三县互通的交通枢纽

洛俄依甘乡是国道356线与省道307线在大凉山的交汇处,属于美姑、昭觉、雷波三县互通的交通枢纽,每天都有成千上万辆大大小小的汽车经过这里,好多驾驶员都要在这里停车食宿,送来物资,采购乡货,游览观光,体验彝风,他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物资、资金、技术等,活跃了市场,促进了这里的经济文化发展。

这里还是美姑河与竹核河的交汇处,形成一个大写的英语字母“Y”。站在洛俄依甘大桥眺望,“Y”字右上角是美姑河,它从北远道奔涌而来,就像一位英俊洒脱、力大如山的帅哥;“Y”字的左上角是竹核河,它从北一路欢歌,潺湲而来,柔情似水,极像一位貌美如仙、温柔可爱的少女。两条河在此激情相会相亲,然后携手向东,组合成“Y”字形的下端,并改名换姓溜筒河,奔腾澎湃而去,在雷波县境内投入长江上游金沙江的怀抱。

这里除了汹涌澎湃的流水外,四周都是高耸云天、险峻无比的高山,形成一道道厚实、坚硬的屏风,把洛俄依甘小镇紧紧地合围起来。虽然如此,但视野仍然比较开阔,天蓝如墨水,仿佛就要掉下来,直往你心里钻似的;白云如在牛奶中浸泡过一样,仿佛还能嗅出浓浓的奶香味来,美得你心欢,心醉。

改造后的会盟文化小镇(孙学元 摄)

规划中的乐(山)西(昌)高速公路经过美姑县境内,路过这里时,一座离美姑河高100多米、长达1119米的孜玛格尼大桥,从紧紧依偎着洛俄依甘小镇的九口乡拉木克库村出发,横跨波涛滚滚的美姑河,进入小镇对面的昭觉拉一木隧道。站在洛俄依甘新农村眺望,这座富有特色、气势磅礴的高速公路大桥,正在紧张施工,塔吊巍巍,机声霍霍,钢筋丛丛,桥墩高耸。可以想象,待孜玛格尼大桥修建好后,车子在蓝天白云衬托的桥上飞奔,鸟瞰洛俄依甘小镇的美景,该是怎样的一种享受啊。

悠久的历史文化

古侯邛涅会盟遗址

洛俄依甘小镇的出名,在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不朽的人文精神。

先说小镇悠久的历史文化吧。这里曾是彝族先民“古侯邛涅会盟”的地方。据有关书籍记载,在古代,居住在今西昌一带的彝族邛部后裔不断向云南、贵州境内迁徙,邛部之第一百一十多代后裔古侯、邛涅居住在兹兹蒲乌(泛指今云贵高原)地区,他们向西北祖籍方向回迁。在古侯之第十八代后裔古侯支系从云南巧家渡过波涛汹涌的金沙江,经布拖等地,来到今美姑县洛俄依甘乡林木莫古村境内,即今阿居曲村境内这一带。邛涅之第十九代后裔邛涅支系也从云南永善渡过蜿蜒澎湃的金沙江,经雷波等地,来到这里。他们相约在一座现被称为莫古格埠的山包上会合结盟,劳心劳力,开疆拓土,发展生产,繁荣文化,繁衍生息,枝繁叶茂,兴旺发达。

2020年11月,我曾到洛俄依甘小镇阿居曲村,调查“古侯邛涅会盟”历史文化。爬上该村党群服务中心旁一个松树翠蔓的山包,赫然立有一块像玉兔望天吃草一样的石碑,上面用彝汉两种文字从左往右书写碑名:“古侯邛涅会盟遗址”。后来,我根据调查采访素材和有关资料,苦心研究、撰写的历史散文《一次远道路的迁徙,两个支系的会盟——记“古侯邛涅会盟遗址”》,在2020年12月29日《凉山广播电视报》发表,引起反响。

“古侯邛涅会盟遗址”石碑(孙学元 供图)

据进一步了解,这里有两个地方都与毕摩大师阿苏拉则有关。一是位于前山左边的阿苏拉则神泉。沿石阶而上,我看到一眼山泉水,汩汩流来,如鸣铃铛,清澈见底。随手掬一把入口,清冽甘甜,神清气爽。据当地村民说,这眼神泉,是当年彝族一代毕摩大师阿苏拉则路过此地时开掘的。当时,阿苏拉则口渴难耐,在此歇脚,便摇头晃脑,口念经书,手摇神扇,法铃叮当,空中画符,最后两指往地上一戳,张嘴大喊一声“来!”于是,一股甘泉,蓦然汩汩流出。他喝过甘泉,力气倍增,精神大振,满脸红光,便在旁边的一块石头上奋笔疾书“神泉”二字,然后仰天大笑,飘逸而去。彝族人们景仰毕摩大师阿苏拉则,自此,便把这眼甘泉称之为阿苏拉则神泉。遗憾的是,写有“神泉”二字的石头却早已不知去向。

据村民传说,一些婚后长期不孕的女子,远道而来,喝过阿苏拉则神泉水,顺遂怀孕。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不胫而走,越传越生动,越传越神。

二是山背后,有一个名叫布都瓦依的神秘溶洞。相传,彝族毕摩大师阿苏拉则仙逝后,化为一只精灵的白鸟,每天在洞内声情并茂地向爱子传经布道,希望他的思想文化和高超技艺流传世间,普渡众生,教化民众,发展文化。后有好事者跟踪到此,惊扰了白鸟。从此,这白鸟一飞而去,再也不返。

2020年我去洛俄依甘小镇调查采访后,与洁松、罗仕平、阿苦鲁清等人,跟随乡村干部阿牛拉洗和阿尔维机前去探究。我们顺着盘山小道气喘吁吁而上,双手分开丛生的荆棘、杂草,小心翼翼地蛇行而下,好不容易走到溶洞。

布都瓦依溶洞内的阿苏拉则讲经坛(孙学元 摄)

溶洞洞口不大,就像村小校门。洞内开阔,别有天地。地上有一方厚石,据说是阿苏拉则给爱子传经布道的讲坛。站在讲坛中央,两眼一闭,脑海里仿佛浮现出头戴斗笠、身披察尔瓦、手捧经卷、席地而坐的毕摩大师阿苏拉则讲经的形象,耳朵里仿佛回响起阿苏拉则洪钟大吕般的讲经声。往前走,怪石嶙峋,湿气阴凉,大小不一、奇形怪状的石钟乳、石笋等倒悬洞壁、洞顶,很有看头。再往里走,黑暗无光,阴森可怕。随手拣起两石,双手一敲,声如钟磬,清脆悦耳,传入深处,慢慢消散。出于安全考虑,我们一行不敢贸然前行,只好打道折回。这个溶洞到底有多深,有些什么宝藏,神秘到什么程度,是否具有开发价值,还有待于探险者和专家前来考察、研究。

宝贵的人文精神

闻名遐迩的“苦干”村

再说小镇不朽的人文精神。洛俄依甘小镇的依波沃村,是闻名遐迩的“苦干”村。20世纪90年代,该村在退伍军人、村支部书记吉克木曲为班长的一班人带领下,组织带领村民,“依靠党的富民政策,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勤劳的双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吉克木曲语),苦干实干,艰苦创业,硬是把一个“花钱靠贷款,吃粮靠返销。苦熬度日子,没想过翻梢”的穷山村,建设成为一个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跃而成为脱贫致富的典型。

我那时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曾若干次前往依波沃村采访吉克木曲和村民,亲身体验他们奋发图强、挑战贫困的实干精神,看到依波沃“一年一变样”的情景,感慨万千,写下不少消息和通讯,在《四川日报》《四川党的建设》、四川电台、《凉山日报》等媒体发表或播出,记录和讴歌他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和依波沃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1996年初,时任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来美姑县慰问干部群众,了解到依波沃村发生的深刻变化后,高兴地握着吉克木曲的手,称赞“依波沃村是一面苦干的旗帜,是苦干不苦熬的榜样”,并号召全省人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向依波沃村学习,还奖励依波沃村10万元,要求随行采访的记者在《四川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依波沃村艰苦创业的事迹和精神。

村支部书记吉克木曲1997年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在北京幸福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聆听了江泽民总书记作的报告,高兴地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并受到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迟浩田的亲切接见。吉克木曲后来还当选四川省第九届人大代表,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依波沃村则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十佳明星村”、四川省“文明单位”和“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

2000年初,村支部书记吉克木曲不幸因公牺牲后,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中共美姑县委、中共凉山州委和中共四川省委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开展向吉克木曲学习的决定》《关于向吉克木曲同志学习的决定》和《关于开展向吉克木曲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随后,一个学习吉克木曲精神,苦干实干,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活动在全省各地特别是特困地区深入开展。

虽然吉克木曲牺牲了,但他带领村民敢于挑战贫困,“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艰苦创业的精神不朽。榜样的力量无穷。这些年来,特别是在这几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吉克木曲精神为美姑县和其他贫困地区顺利推进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和精神激励作用。20世纪末的老典型依波沃村,在新时代焕发了青春活力,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走出了新路子。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清楚地记得依波沃精神,记得吉克木曲这位革命烈士。这是洛俄依甘小镇特有的人文精神,更是雄伟的大凉山之魂,英雄的彝人之魂,是一笔难得的不朽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发扬光大!

自从脱贫攻坚战打响特别是前两年乐西高速公路(美姑段)开工以来,洛俄依甘小镇紧紧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积极规划和开发潜在的旅游资源,高起点地做好相关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大力关心支持下,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真情帮扶,投入1000多万元,重点打造小镇风貌。目前,工程已如期完成,一派古色古香、历史文化厚重和人文精神浓郁的彝乡特色小镇,呈现在世人面前。

我想,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完成、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推进和乐西高速公路的即将全线打通,洛俄依甘小镇各类资源的开发特别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必将驶入“高速公路”。

作者简介

孙学元,四川省仁寿县人,汉族,生于20世纪60年代。1988年毕业于乐山师范专科学校,现供职于四川省美姑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各类作品2000余件(条),获得市州以上写作及科研成果奖励70余次。2018年4月获乐山师范学院第三批“优秀校友”。2018年12月,被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表彰为“四川省地方志系统先进个人”。出版有教育随笔文集《滴水润苗》、地情研究文集《打造跨越发展新高地》《美姑县域经济发展探索》和散文随笔集《苦干的大旗呼啦啦》。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孙学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