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绵阳市涪城区坚持以“五个振兴”为乡村振兴强基赋能
绵阳市涪城区
坚持以“五个振兴”为乡村振兴强基赋能
汪三贵
近年来,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为根本遵循,坚持“三产”互动,以城带乡,促进各类要素向农村流动,走出了一条市辖区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01
产业振兴强根基
“千年老树开新花,科技让蚕桑这个古老行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的产品从涪城乡村走向了全球。”天虹丝绸公司董事长杨慧君徜佯在丝绸展览馆,看着眼前一件件产品,心中充满了自豪。
实现产业兴旺,要紧紧依靠现代农业。涪城区依托“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金字招牌,探索建立“引聚融建”科技创新推动模式,走出了一条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建成蚕桑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19个;获批农业类专利近400项;“涪城芦笋”“涪城蚕茧”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并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
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涪城区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基础,各类资本参与的“1+7”多元投融资模式,扩宽农业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近30亿元投入农业项目。
现代农业需要配套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作支撑。涪城区坚持政府引导,以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为主体,着力构建农资供应、农机服务、农技指导等种类齐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成涪城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川西北最大的农资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中心。
只有把农民凝聚起来,产业发展才有生命力。涪城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龙头企业为引领,构建起“责任、生产、利益、风险”共同体,形成“大园区+小业主”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02
人才振兴强发展
“宝宝们,你们好!”只要一有空,“番茄小王子”许前贵就会上抖音直播带货。许前贵人称“阿贵”,专注番茄种植长达8年,接触过上百个番茄品种。
阿贵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一年前,他来到杨家镇鲜家坝村,创办了阿贵家庭农场。“涪城区重视、关爱人才,让我们非常感动,也坚定了我们发展的信心。”扎根涪城乡村的阿贵,带着团队深耕技术开发,采取“批发+采摘”“线上+线下”的方式,实现了平均亩产值4万元。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涪城区通过与科研院校签订技术服务协议、短期项目合同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顾问专家30余人,同时吸引涪城籍在外企业家、优秀农民工、优秀大学生返乡创业,形成了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局面。
人才如何留下来?涪城设立3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重奖农业农村带富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实绩贡献大的行业领军人才,出台人才优先发展12条措施等政策,协调解决人才子女就学、家属随迁等后顾之忧。
乡村振兴离不开“土专家”“田秀才”。涪城深挖本土人才潜力,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培育提能工程,分层分类培训返乡创业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基层农技人员等乡土人才7200人次,锻造了一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振兴骨干力量。
03
文化振兴强精神
“咚咚锵!咚咚锵……”走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来自田间地头的金峰雄狮正踩着激昂的鼓点欢快舞动,现场群众无不拍手叫好。“金峰雄狮”创始人邓乾元已年过七旬,他在传承雄狮文化的同时,更注重赋予其新的内涵,彰显出新时代农民的文化自信。
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芒?涪城区给出的答案是“古为今用、以文化人”。依托天青苑川剧团、金峰雄狮队等民间文化队伍,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精心编排《十九大精神谱新篇》《飞马赞涪城》等现代剧目,走村入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亮农村群众精神家园。
如何精准满足农民文化需求?涪城区坚持“多元服务、以文育人”,开启“群众演出、群众享受”模式,200多支群众文艺队伍常年活跃在各村社,成为良好村风民俗的倡导者;通过“一元文化”和“童书贝壳”进农村等活动,精准服务留守老人和儿童。
如何让本土文化富一方群众?涪城区坚持“文旅融合、以文兴业”。涪城剪纸、鑫田粮艺、炳林毛笔等100多个非遗项目,大多来自乡间,如今又回归农村,带动农民居家就业、致富奔康。此外,每年的新皂梨花节、青义樱花节、杨家新春庙会、龙门牛王会等乡村文旅活动,成功引流城市群体,全面激活了农村文化消费市场。
04
生态振兴强环境
在杨家镇罗汉寺村,村民肖小丽与女儿正其乐融融地在新改建的厨房里准备饭菜。“区上‘三改两建’(改厨、改厕、改危房、建道路、建院坝)真正让我们农民得到了实惠。”良好的居住环境让肖小丽觉得幸福满满。
农业废弃物如何变废为宝?涪城区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鼓励养殖场(户)对畜禽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指导农户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秸秆,引进生物科技公司,开展畜禽粪污有机肥生产,同时引进中科绵投入驻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展农村垃圾焚烧发电,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资金投入是生态振兴的重要保障。涪城区采取“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模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整合财政资金近8亿元,撬动社会资金近12亿元。
如何破解“干部干,群众看”问题?涪城区以村庄清洁行动为载体,按照共管、共筹和谁享用、谁负担的原则,探索形成思想引领、组织引领、示范引领、制度引领的“四引”工作法,充分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
05
组织振兴强堡垒
2020年6月16日,杨家镇杨家社区党委被评为全市4A级党组织,社区临时党委书记黄耀难掩兴奋和自豪。近年来,黄耀带领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引进香草园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文旅项目,年均吸引游客百万人次,社区集体经济持续壮大,老百姓每年分红近百万元。
黄耀的干劲,源自涪城区出台的党建促乡村振兴质量评价制度。该制度鲜明褒扬先进、鞭策后进的价值取向,从党建基础工作、党建凝聚人心、党建促进发展等方面,构建起“5大项+34小项”可量化、可考评、可操作的质量评价体系,让基层党组织抓党建促振兴的内生动力被彻底激活。2019年以来,103个村党组织获评星级党组织,占比达97%。
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涪城区聚焦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扎实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公开承诺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争当乡村振兴的排头兵,营造了比学赶超促振兴的浓厚氛围。
如何推动群众由“旁边看”转为“共同干”?涪城区坚持联系服务与教育引导群众并重,按照组织发动、党员示范、群众自愿原则,组建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专业合作社,在产业链、利益链上把群众组织起来,探索形成“红榜黑榜助振兴”“项目投放看民风”等一大批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涪城模式”。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汪三贵
供稿:绵阳市涪城区委党史研究室(绵阳市涪城区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