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千村行丨储存半个多世纪时光 共同村有个“村史馆”
四川在线记者 张红霞 华小峰 燕巧
这是个有故事的镇,名字叫“木马”。不是特洛伊城的“木马”,而是剑阁县木马镇的“木马”,名字来源于镇上有一座古寺,采用了木马斗拱技术撑起了屋梁,因而取名叫“木马镇”。
木马镇有一个村,名字叫“共同”。它命名于1957年,有6平方公里,解放后设立人民公社,当时共同村处于三个乡、五个村交界处的偏远区,各处都不要,最后干脆在这个几不管的区域设一个村,取其正面鼓励之意,就叫“共同村”。
昔日老村委会和村小所在地
昔日老村委会和村小所在地
如今,共同村已过“六旬”,储存了半个多世纪的村里时光。想到留住全村几代人积累的乡愁,共同村做起了共同文化,成立了一个“村史馆”--陈设村民的老物件,把村里的优秀人才“请”上墙,实录共和渠修建记,浓浓的时光隧道感,让参观者十分动容。
9月22日,四川在线记者“百县千村行”采访小组来到共同村,走进“村史馆”,了解那些穿越岁月的往日故事、小村风流。
村史馆承载共同村的历史记忆
共同渠,承载峥嵘岁月
驶入共同村,不宽的车道两边,是套了袋的脆红李,遮住了泛红的面庞。路边摇曳着格桑花,粉白细幼,如同山林间活泼的女孩。
行走村里,一架高高的石渠横于空中。岩石铸就,岁月留下了烟黑的痕迹,高高的石墩撑起渠身,宽大的U型槽无言地诉说着半个世纪前,动人心魄的修建。木马镇党委书记周荣旭介绍,这条渠叫“共同渠”,在镇内渠长5公里。
有着半个多世纪的共同渠
走进村史馆看到的第一眼,就是墙上的《共同渠记》。该记写道:耕地一万二千余亩,其土肥沃,最宜禾黍。然昔日焦金流石,旱魃为虐,常因水利不充而致庄稼歉收,乡民急盼改变缺水之现状……
根据记载,共同渠于1973年开工清基,1976年建成,终成云顶水库。蓄水133万立方米,可灌溉2.08万亩,辐射8个村社。后来,为了将云顶水库之水引入千家万户,投入600余劳力,后又组织百余石工专业队,未用一机一电,未伤一夫一卒,夜以继日,将土渠建成石渠,且建成17支支渠,彻底改观共同村旱情。
“观其渠,蜿蜒曲折、迤逦盘桓,如灵蛇起舞、长虹臥波,壮哉美哉,几无伦比”,犹如历史评价,该记如是评价了这条“众筹”的石渠。
物与人,村里的时光财富
三间陈列室里,陈列着许多农具。木匠的大小刨子、主妇的大小竹筐、农家的桌椅板凳、各种型号的手电筒和火锅、收音机和录音机及唱机、大锤算盘和风箱……“都是从村民家里收集来的”,现场老物件足有70余件,以物为志,呈现了从1957年至今的生活物品。
村史馆承载共同村的历史记忆
最让共同村村民自豪的,是墙上的“小村名人”。
顺着时光轴,首先是清代解元王用中,是广元所出三大解元之一,他的妹妹王淑昭是广元当时有名的女诗人,兄妹二人皆是当地文化名流。
上世纪80年代,共同村出了一名全国级名人,村里的会计王跃三。他当时有个创举,为了激励村民上进摆脱每天把小组村民集合在山顶一面旗帜下,打气鼓劲,把本组的各项工作带成当时全区的先进典型。
1983年12月被评为全国农业合作经济财务会计先进工作者。“奖状是用毛笔写的,他带回来了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个军挎包。”周荣旭说,前段时间,省级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来看到奖状,十分感慨。
小村名人中,还有一位带着全家唯一马匹投奔革命的老红军,一位带着村民修云顶石渠的老支书。难能可贵的,是共同村将1957年至今的村干部花名册全部做了记录,15任村支书、17位村主任、村文书和会计4人、村监委主任,峥嵘岁月就在一行文字中默默流淌。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