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传统村落】陈宗碧 ‖ 青山绿水间的人文鹿鸣村(下)

作者:陈宗碧 来源:江安县史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8-11 10:07:18 浏览次数: 【字体:

清代接引寺摩崖造像

 “漏仓子”接引寺十八罗汉摩崖造像

接引寺摩崖造像位于鹿鸣村西北1000米处,别名“漏仓子”,始凿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清道光五年(1825)及以后又历经增刻。造像共2龛6尊,分布在长、宽各4米,距地表2米的天然石窟右侧石壁之上。

接引寺所在山形酷似一匹巨形奔马,且马鞍、马蹄、马首、拴马柱等一应俱全,栩栩如生。在马颈子下有一天然石巷,每至盛夏,凉风习习,大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之态;四周竹树浓荫,绿堆翠拥,历来为消夏休闲的最佳去处。旧时僧众云集,香客如缕;日日梵音袅袅,时时法语绵绵,故有“小峨嵋”之称。

紧邻鹿鸣村还有月亮村的明代九莲洞摩崖造像群、佛耳村佛耳岩上的明代鸡冠寨摩崖造像、伏龙村的清代牛栏丘摩崖造像、青年村的清代白云洞摩崖造像、来龙村的清代福善沟摩岩石刻。

为绿水青山而歇的嫩竹造纸工艺

 鹿鸣村所在的仁和乡,旧时,以嫩竹造纸工艺驰名南疆北国。鹿鸣村是嫩竹造纸的重要集散区域。

蔡伦庙原址广场及纪念蔡伦塑像

中国的嫩竹造纸工艺,始于北宋时期,大致在明代中期传到四川南部地区。仁和乡鹿鸣村及周边村落使用嫩竹造纸,始于清代中叶。

鹿鸣村的安徽移民陈氏家族,其先祖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境内的潼河流域,学成并从事用嫩竹造纸,随家族移民入川后,几经周折定居江安,其中一“支系”“落业”鹿鸣村落。陈氏家族“落业”盛产竹子的鹿鸣村落后,开启了用嫩竹造纸的“先业”,很快得到当地市场认可;为给竹纸起个名号,陈氏家族以学习造纸工艺源头的“潼河”作为仁和竹纸的称呼,传统的仁和竹纸有了“潼河纸”称号。

仁和乡域内的嫩竹造纸业,逐渐带动了江安南部地区竹资源的利用。“潼河纸”的名声也由近而远,畅销中国东南诸省。外销的途径大致分为水、陆两路,陆路从梅花镇(红桥镇)向南直至云南、贵州等省及国境以外;水路从长江边上二龙口码头或大渡口上船,向东沿长江流域诸省直到上海等地销售。清代至民国,官方在仁和设有专职管理生产与营销“潼河纸”的机构。

纸业鼎盛时期,仁和乡域内及周边区域,有大小造纸作坊5000多家;由外来民工组成的专职挑运“潼河纸”的队伍“脚子客”数以千计,一年四季川流不息。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05年间,仁和乡的竹纸业始终是乡域经济的主要支撑。2005年起,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仁和乡关闭各类纸厂作坊,到2007年全乡小作坊造纸已退出历史舞台。

仁和嫩竹造纸工艺已经成为江安县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世居仁和域内的陈氏家族嫡裔陈义付为第五代传人。

村落民俗

来到鹿鸣村落,你可以流连于响水洞、长滩子、莲荷池的飞瀑仙境奇音,也可追溯仁和古寨、接引寺摩崖造像石刻(漏仓子)、鹿鸣古民居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不能放弃欣赏村落民俗别样风情。

耍牛灯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之间,鹿鸣村及周边村落都要由“灯头”组织牛灯队伍,挨家逐户表演牛灯,祝贺新春。“牛”的造型和颜色,因值年甲子的五行属性的不同而变化;表演时,在锣鼓、二胡、笛子及歌手说唱配合下,进行“牛”的拜天地四方、耕田犁田、吃草饮水、跳跃打滚等动作的模仿,还有“放牛娃”的骑牛、牵牛、逗牛、喂牛等滑稽逗趣的精彩表演,最后在恭喜主人家新年吉祥中结束。因为村落里森林稠密,忌讳失火,此地耍牛灯不用鞭炮。

吹花号 每年农历腊月至次年正月之间,多数家庭的青少年就要看好黄道吉日,选择大利方向,上山砍下一根伸稍的慈竹,意取圆满无缺愿望全枝全叶拉回家中,然后剃枝锯筒做号。十二节号管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如逢润年就多出一节;做成二十四节则表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号管上的四道篾箍代表四季,如是八道篾箍就暗寓八节;哨口也有规则,阳年是单口(斜口),阴年则是双口。做好后在干净的水中浸泡一下,叫“敬水”。吹奏时,以“雾嘟、雾嘟、雾嘟嘟”为主调,能一口气吹上象征天罡吉数的36个“雾嘟嘟”者,则为“号首”。每到岁末年初,鹿鸣村及周边村落号声此起彼落,回荡在山间谷底,绕萦于林中院落;家家户户借喜庆的花号,以展示太平景象和互祝幸福美好。

唱山歌 “好久没有唱山歌,喉咙里头堵一砣,今天开口唱个够,唱平高山唱断河”,优美的仁和山歌,古往今来传唱不息。山歌的调式,以地方“打锣腔”为基调,根据内容与场景不同,也可转折腔调。内容除了相对固定的反映生产、生活、爱情、叙事、酬神、寓物、立志等形态外,多数是靠歌者的自由发挥,即眼睛看到、心中想到就唱出口来,也就是“见子打子”。声腔悠扬,词意幽默生动、入情入理。特别是农闲时节,随处可闻仁和山歌的缭绕之韵。

祭蔡伦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是中国古代造纸工艺的改良者蔡伦的生辰;鹿鸣村及周边村落的居民,特别是造纸人家和从事造纸的工匠,从明代开始就要在这天带上“刀头敬酒”与香烛纸钱,到蔡伦庙开展祭祀活动,纸匠、业主和纸商均到此祭拜、聚会,祈求“洛阳纸贵”,交流当年的行情与技艺,当地习惯叫“蔡伦会”。通过祭拜蔡伦,意在记住造纸鼻祖蔡伦保佑仁和山民“潼河纸”业兴旺发达。

村落饮食文化

喝早酒 鹿鸣村及周边村落山峦起伏、林荫蓊郁、道路艰险,为保证客人能走出山林回到家中,为远客饯行都是安排在早晨。这就有了喝早酒的习俗。与其他地区喝酒方式不同,开宴时,先由主人捧碗先喝三大口,然后才传递给尊贵的客人。意思是我的酒绝对没有问题,请放心。随着交通发展,现在早上送客已没有必要,但假如家中有客,仍然有喝早酒的习惯。

打平伙 鹿鸣村及周边村落凡邀约几个朋友一起聚餐,消费由在座人员平摊的聚会活动,就叫“打平伙”,又叫“碗头开花”。一般在赶场(赶集)天的馆子(饭馆)里进行。

吃“角”食  鹿鸣村及周边村落如遇上“扯筋角逆”(是非争执)的事情,双方当事人就要各自找“说客”进行调和。调解成功后,当事人双方及“说客”等人,要聚上一餐才告结束。聚餐的费用,可由双方当事人平摊,也可由一方承担。凡是吃过“角食”的事情,就不能反悔。

转头酒 一般在赶场天,人们在办完事后,约上几个同路人,找处茶馆坐下,先由一人开头叫上一碗烧酒,转着喝完之后再依次买酒,直至最后一位所打的酒喝完之后,便皆大欢喜地离坐各自归家。其实“转头”就是舌头,“转头酒”就是指喝没有下酒菜的酒;这种喝酒形式,又叫“寡二两”,图的是忙里偷闲过把酒瘾。如果是一个人“喝寡二两”,那就叫“喝单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陈宗碧(江安县史志办公室)

来源: 江安县史志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