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传统村落】宜宾市叙州区横江镇金钟村
概况
宜宾市叙州区横江镇金钟村位于横江镇南部,距镇政府4公里,面积约11平方千米,总人口1507人,共410户,其中劳动力385人,外出务工人员150人。
金钟村东临市级新农村示范村黄沙村,西接石城村,南与双龙镇相邻,北接和平村。复龙换流站和双龙换流站大件硬化道路从本村边界通过,也是连接本村的主要通道。金钟村属典型的丘陵地貌,海拔 200—600米,海拔高差较大,境内以山丘为主,间有山间小盆地。地层以砂、泥岩为主。土壤以灰棕紫色为主,且境内关河流淌,山溪小沟众多。金钟村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季节分明,平均气温15度,极端最低气温为-2 度,极端高温为38度,无霜期 340天左右,年降雨量900毫米,年日照1000小时,雨量集中于7月至9月份,形成了冬春干旱、夏秋多雨的气候特征。
叙州区横江镇金钟村村貌
全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种植业以水稻、玉米、蔬菜为主,另外经济作物包括黄豆、柿子、李子、核桃、葡萄,是横江镇粮食主产区。养殖业以蛋鸡为主,现有养鸡大户7户,存栏3.5万只,生猪养殖年出栏350头,居全镇前列,年出产商品鱼2000公斤。2017年人均纯收入13361元。
村内古树名木繁多,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树木比比皆是。
村落沿革
金钟村建于 50 年代初,经过行政区划变革,50 年代曾属黄沙管理区。60年代—90年代通过四固定更名为“金钟生产大队”,管辖 10个生产线,90年代至今为“金钟村民委员会”。
村落修建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清初芦家、李家先人择藏风聚气之地聚族而居,村落逐渐形成。第二阶段:民国时期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人丁逐渐兴盛,村落逐渐繁荣。第三阶段:解放后,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村落逐渐向外扩张。
历史文化环境
一、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包括三个聚居点,分别是位于水河组的芦家大院、碾坝头,位于石城村的李家大院,居住人口共 109人、26户(其中芦家大院41人 9 户、碾坝头39人10户、李家大院29人7户)。村落均位于平坝丘陵区域,大多背山面水,民居风貌古朴,自然环境优美。
金钟村三个传统聚居点均选址于丘陵平坝区域,分布在全村三个不同海拔的台地上。碎石小径曲径通幽,村落风貌古朴。
芦家大院:位于海拔 260—270米区域,是海拔最低的村落,村落坐北朝南,背靠郁郁葱葱的竹林,面对河流,河流与村落之间为平缓的农田,便于村民劳作。
碾坝头:位于海拔 445—460米区域,属于半山村落,村落坐北朝南,周边为平缓的农田。
李家大院:位于海拔 588—605米区域,是海拔最高的村落,村落背靠树林,面前为开阔的农田。
二、村域传统资源
1 农耕田园
金钟村属于丘陵地区,耕地呈梯田状,农田景观丰富,现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黄豆、蔬菜等,还有特色水果柿子、李子、核桃、葡萄等。
2 森地资源
金钟村内现有省级森林公园石城山一处,山上林海茫茫,莽莽苍苍,有溪流三条,湖、潭、泉十余处。夏季,山上气温比山下低7—8度,是天然的氧吧和避暑胜地。原始森林明显,是全村的宝贵财富。
3 崖墓群、古栈道、古寨门等自然人文景观
钟村内还分布有崖墓群、古栈道、古寨门、古寺庙等景观资源,是金钟村历史的见证。
三、村落传统格局分布
村落内用地相对平坦,村内建筑或散或聚,其间农田镶嵌,外围果林环绕,谋求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协调,体现出一种人地和谐的整体空间感。村内有榕树、桢楠众多,有崖墓群、有古栈道、古庙宇、寨子门、有茂密的古森林公园,保存至今都较为完好。通过对村落传统格局进行分析,分别提取出建筑、院坝、古栈道、山林、农田等5个主要传统格局要素,构建了山——林——建筑的完整空间格局。
建筑:结合地势,相对平缓的分布;
院坝:村内老建筑基本户户有院(芦家大院较为突出),位于建筑正面,根据用地条件,基本为方形,其铺面有水泥、有土石;
古栈道:村落内现有古栈道,为当年石达开脱离南京到四川的必经之地;
田:分布于村落周边,呈缓坡;
山林:村内有石城山森林公园,植被茂密,自然生态环境优美。
四、村落山水格局和风貌特色
金钟村位于丘陵平坝区域,水系稀少,仅有蓄水和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村落植被茂密,多是灌木、乔木为主。村落分布较散呈点状分布的特点。村民多居住在海拔500米左右低中山丘陵地上。地势多为缓坡,较为开阔,适合开垦种植。村落建筑根据地形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围合式的布局。
五、文化遗产
(一)物质文化遗产
1.文物保护单位
(1)石城山民族崖墓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先秦以来,僰人主要分布在现宜宾地区辖界范围,到了明代僰人仍很兴盛,清代以后僰人突然消失。珙县“僰人悬棺”闻名中外,为世人留下许多千古之谜,而近几年石城山及附近发现大量僰人在葬俗上不同于珙县“僰人悬棺”的另一种墓葬形式岩墓,共177座,而且石刻图像也不像珙县“僰人悬棺”岩画那么原始。这给僰人文化又提出新的难解之谜。石城山南麓川滇古道旁的崖壁上僰人岩墓群长100米,高50米,工程浩大,颇为壮观。岩壁浮雕图案古朴,风采别致,画像人物,男多椎髻,女丫髻,男短服,右衽,女长裙,皆跣足,或武士弄刀,或僰女击鼓跳舞,还有鹿、虎等图案,宛如一幅巨大的壁画。尤令人惊讶的是,还刻出了类似恐龙的动物图,更是谜中之谜。僰人岩葬文化丰富多彩,堪称石城山古文化之一绝。
岩墓
(2)石城山大佛像——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城山大佛像为明代阿弥陀佛造像,位于石城山麻鸡岩,保存完好,为阿弥陀佛半身像,高1.5米,肩宽 0.7米。像右侧有“明成化元年造”、“南溪石匠张大轩凿”等题刻5处。
(3)二横岩平蛮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石城山东北二横岩的岩壁上,碑高4米,长3米,宽1.5米。碑文直行竖立,乃两首七言古诗,每首8句,题刻为隶、篆二体字径约7厘米,保存完好,系明朝正德12年三甲进士、后任监察御史李东所书。碑文中有“刁斗纵横破石城”和“天威振落南人胆”之句。按时间推算,可知是记载正德九年(1514年),明王朝命巡抚都御史马吴、总兵吴坤领兵万余人围剿,在石城山普法恶领导的少数民族起义,普法恶败,中流矢身亡。余部复推都掌人阿昔为首,率众继续造反,由筠连北上,一度攻破高县、庆符,与居住在横江一带的都掌人会合,石城山之役又被击溃。因明王朝镇压普法恶领导都掌人起义有功,而立的“功德碑”。
(4)雨师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座落在石城山下,可跳望石城山三股水和隐佛。建于明万历年间,毁于山火,以后重建。雨师庙建筑工艺较精致,雕刻画栋,亭台楼阁与穿连神秘的石洞引人入胜。
2.传统民居
金钟村至今保存的传统民居(芦家大院、李家大院)较为集中,大多为散居。金钟村建筑资源稀少,建筑原料大多就地取材,房屋建筑均为土石结构,一般为一至二层,每层间都架大梁,搭楼楞,垫细圆木或木条,铺树叶、夯土掌,再钉地板。底部以砖垒砌作为基础,中部以土夯实作为墙体,屋顶多以木架作为梁结构,其上盖以土瓦为材质的坡屋顶。此房经济、坚固、实用,在经过简易的装饰之后,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
3.历史遗迹
1)古栈道
村内古栈道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石达开为躲避当时朝廷之争,脱离南京到达四川时的必经之地,经过此处。
古栈道
(2)古庙宇
村内有庙宇两处——雨师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观音阁庙。观音阁大门前左侧有九步以上短石梯,正门六扇大门,侧面分别是两扇小门,门前是石板平台,庙宇右边有十多步短小石梯,右侧是乱石堡坎,右侧后有一株大黄桷树,20世纪90年代已纳入名古树挂牌管理。庙宇前后各是6根立柱,两边尖子各是7根立柱支撑整个屋顶,系穿斗式小青瓦建筑。中间大厅供奉有观音菩萨等很多菩萨,观音阁供吃素的人朝神拜佛,香火很旺。在境内庙宇中,保存原建筑风格较为完整。
庙宇
(3)古寨门
通往石城山的寨门有三道,东、南、北各一道,北方古寨门已毁,现存东、南古寨门,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也就是建万松寺时修建,全用山石砌成,修在险要处,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石城山也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横江明、清、民国时的几次战争,都是在石城山及周围展开。
石城山山门
(4)石碑、石磨、古井等
村内还保存有古石碑等,其字迹清晰可见。古老的生产生活器具,如石磨、古井等也在村落内随处可见。
4.自然历史景观
(1)三股水隐身大佛
坐落在石城山的正面中间,应有上万年的历史,纯属天然性。为什么无人发觉,1992年前无故事和传说呢?因为这个地方非常独特而神奇,全山的主要水资源都从这个地方下山灌农田,水从这里现已引入距石城山约 10 公里的古镇横江供人民作饮用水。历史上各个角落有传说,各个景点有人为。但唯一只有这个“隐身大佛”无人发觉,直至1992年冬才开采发现。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政策的落实,石城山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列入旅游区。1991年冬至1992年,宜宾地委袁承禧为石城山命名。在隐身大佛的座落地(三股水)悬崖上雕刻山名时历经半年左右,匠人刻字排列,到万丈悬崖的半山腰时才发现有个“隐身大佛头像”。原准备“石城山”三个字仅三股水中梗竖排。结果为了保护这个大佛,将三个字排列为丁字形(石城山)。这就是神奇石城山的天然景观之一。
(2)石仁沟仙女梳头
此处是个立体型的夹皮沟,属古栈道的顶端,常年日照较少,草木茂盛。这个地方也有常年不断的天然凉水。人们过去在雨师庙远观石仁沟顶部一个岩石,纯像一个美女头像,两方小沟常年树木长青,所以历史上的风水师们将其称之为美女梳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1.打鼓薅秧歌
打鼓薅秧歌为生产歌俗,流行于叙州区横江、蕨溪等地,有数百年历史。薅秧时,打鼓匠领唱山歌,组织、催促农活,众人边干边和。歌调词牌丰富,歌词有雅有俗,深受群众喜爱。1963 年,宜宾县(今叙州区)以横江、蕨溪山歌为基础,排演薅秧歌,参加四川省民歌大赛,轰动省城。
打鼓薅秧歌
2.草草粑制作
草草粑制作是取清明草嫩叶,榨成汁,混合糯米揉成团,饼圆形,颜色绿中带黄,味道独特,是金钟村特有的地方传统制作工艺。
草草粑
3.端午药市
金钟村因背倚石城山,每年端午,村上便形成长长的草药市街。山民们将各种各样平时难得一见的草药、叫卖于街头。形成独特药市,每年延续,传承较好。
端午药市
4.石城山传说
当初是一个开山和尚从横江途径水河溪到石城山,当时该和尚自认为骑的是一匹马,但是沿途农民看见他是骑的老虎。为了砍通进山通道,指挥他的随从人员劈山开路。在一处悬崖上遇见一棵树,他说你们不要怕,拿了一个板鼓在树上,指挥你们砍,如果这棵树砍到后我活的,他们一切都好。结果这棵树砍断后往山里面倒。随行人员乐翻了天。
5.背儿石传说
南片地区很多子女稀少,甚至到中年都无子女。所以有传说这是个神仙石。只有夫妇双方到这里用上香蜡、钱纸请愿就能生孩子,所以简称“背儿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叙州区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