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传统村落】江安县夕佳山镇坝上村

发布时间:2019-04-29 14:56:07 浏览次数: 【字体:




夕佳山镇坝上村夕佳山古民居位于该镇北部,距乡政府1公里,隶属于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该村东临留耕镇,西接蟠龙乡,南与留耕镇接壤,北与坡上村相连,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辖9个农村社,农村社呈散居分布,现有户数582户,总人口2371人,农村劳动力1665人。该村为农村重镇,其主导产业为水稻。

坝上村总体鸟瞰

该村属于丘林地貌,海拔300米左右。境内地势低丘,制高点五龙庙海拔447米,最低处坝上村海拔280米,相对高差167米。该村地处中亚热带四川盆地湿润亚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18℃,年均日照1120小时,年降水1040mm,无暴雨水灾。无霜期约280 天,霜雾少,霜期短。主导风向为西北风。该村水文条件较好,洗布河起源于留耕镇,从东至西从村落穿过。全乡有耕地约1000公顷,有森林近1498公顷,其中竹林约800公顷,森林覆盖率约为46%。村内植被种类丰富,以针叶树和阔叶树居多,包括针叶树和阔叶树,区内有珍贵树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有桢楠,二级以上保护树种有桂花、黄桷树、白玉兰。村内动物资源丰富,以白鹭、苍鹭居多。


历史沿革


明中晚期,坝上村隶属于安远寨。清康熙十三年,坝上村隶属于安远里。1729年—1992年,坝上村隶属于青龙乡。1994年,坝上村隶属于夕佳山镇。

重要传统建筑

夕佳山古民居,原为黄氏家族住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4),历经清代和1930年多次维修扩建。庄园高墙深筑,屋宇轩昂,呈三进四合院排列,占地1万余平方米,有大小房123间。整个建筑系悬山穿斗式小青瓦木质结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合有序,保留明清以来的民间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川南庄园” 特色。庄园内有门楼、前厅、正厅、天井、客厅、堂屋、过厅、戏楼、花厅等分布其中;还有小桥流水,怪石嶙峋,小巧雅静,清朗幽雅的怡园,是一座具有四川园林和江南园林兼而有之的私家花园。整座庄园结构宏大,错落有致,雕刻精美,古朴生动。园内环境清幽,格调高雅,生态佳好。庄园四周还有上百亩桢楠林,每逢春夏,成千上万只白鹭、苍鹭云集林中,宛若片片白云,镶嵌浮动于林梢树丛,它们在林中营巢栖息,啁啾终日,景色十分壮观美丽。庄园选址十分讲究,因而实用功能齐全,是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的缩影,也是农耕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整个庄园展现的是一部可供人们感受和探索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男尊女卑”等封建体制、思想、观念的历史教科书。古民居的木雕石刻是十分精湛的艺术。雕刻的内容有“鱼樵耕读”“福禄寿喜”“二十四孝”“梅兰菊竹”“松竹梅”“琴棋书画”“文武双全”和戏曲故事等图案,栩栩如生,反映了封建文化的思想内涵。它除了显示封建庄园的完整功能外,还具有古典园林布局严谨、主次分明、移步换景、小中见大的建筑艺术特色。

夕佳山民居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群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建筑化石”“神州民间建筑精粹”,对研究中国民间建筑史、民间艺术史、民间风俗史和川南社会史,都具有极高价值。

据查,夕佳山民居始建于明万历40年(公元1612年),系江安县南乡土著席姓家族选址造的私宅。初始,规模不巨。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明晚期民变、张献忠纵横四川、清兵南下入川、“三藩之乱”的吴三桂入川等81年兵灾,四川人口剧降,川南尤甚,致使四川人口自明万历六年的300多万,下降到清康熙18年的10余万。据《南溪县志》载:清顺治十五年,该县“百里无人烟,城中仅有七户”。按当时每户5口计,南溪县城中仅有35口人。随之而来的是清代初期“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入川活动,持续60年之久。其间湖北江夏黄应江之子黄飞玉于清康熙初期,随“湖广填川”移民来到江安县夕佳山,从席姓家族手中购得夕佳山住宅,并经过200多年不断修建扩建,使其至臻完整。 

重要历史人物

1
黄学海


黄学海,生于1812年,卒于1883年。清附贡,钦加同知衔,历任巴县训导,隆昌、永宁(今叙永)、富顺等县教谕,例赠修职郎,诰授奉政大夫。

黄氏家族世代书香门第,以耕读为本,忠孝传家。家境渐富裕,家底渐殷实。1859年学海同与其子希孟、希曾邀请当时川南著名工匠曾备儒重建民居前厅、堂屋、下客厅、中客厅、工字厅、南厢房、北厢房、东书库及西书库,将儒家思想“左贵右贱”“男尊女卑”“内外有别”等融入建筑布局中。整座庄园经学海父子重建后,其建筑布局合理,装饰艺术精美,实用功能齐备,已具规模,独具川南民居建筑风格。

学海一生热心教育事业,家中建有“学稼轩”学馆,亲执教鞭,另聘学识渊博的先生授课,学子纷纷拜其门下。其子希孟考取贡生,孙黄中美中恩科举人。学海大力倡导捐资办学,1879年捐千金置学田。倡导开办留耕场桂香学校,在该校木刻板《桂香文会公费记》(现存夕佳山民居博物馆)上铭刻着“齐长黄少苏,博酌将义学田租八石改作课费,并赴县立案”等字样。学海品端识卓,任富顺县教谕时,刘光弟(“戊戌六君子”之一)拜他为师,获益匪浅。后光弟考取光绪进士,曾任职刑部主事官至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成名后与同科进士谈论各自恩师的学识、师德、师风时,一致首推光弟老师学海为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教导有方的名师。因此,光弟特赠“龙光永榭”镏金巨匾与学海老师。匾首称:“恩师黄学海惠存”;落款为:“五省弟子刘光弟敬赠”。

学海乐善好施,其祖父琮公年施米五石赈机,邑令张秉堃曾赠“恩施普被”匾额。此善举学海父维组承之。至学海治家增至十石且数十年不改。1862年土匪入境,捐二千余金修筑天佑寨(青峰寺山寨)御贼。贼至,集众住寨,保全者千余户。另捐资改修鲢鱼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捐资置产组织“仁义团”维持地方治安秩序,“乡人赖以无累,或称德焉”。邑侯杨赐有“望重乡闾”匾额。川南道黄云鹄榜书“捐资成美,沾溉士林”以旌之。 

2
黄中美

黄中美,生于1857年,卒于1922年。世居今夕佳山镇。

中美少年好学,考中秀才。长于诗赋,受到学使瞿鸿玑的赏识。光绪巳丑年(1889年),中恩科举人。曾任龙门书院山长。民国初,任县议事会会长。后家居不出,专研医学书籍。既领会了医学的博大精深,也悟出学医途径,万殊一本,仍然不出《伤寒》《金匮》范围。他临床实践,往往应手奏效。晚年,以其心得,撰成《医罅刍言》《斯道必由》《医案》三部医学著述传世。

清光绪巳丑年,主持对民居进行较大规模扩建与维修。曾为民居学馆题写匾额“龙凤栖梧”,为戏台题写楹联“移影换形俨然君臣父子,假哭真笑表达离合悲欢。 

3
黄稚荃

黄稚荃,女,笔名杜邻,生于今江安县水清镇。板粟山成寿湾,系夕佳山黄氏家族同宗,1916—1919年在夕佳山学馆读书。

黄稚荃幼承庭训,经史子集、唐诗宋词无所不览。十一岁随父入成都求学,曾师从川南宿儒朱青长等。1930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31年,以研究成果《楚辞考异》及自作诗报考北平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历史学科,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师从学者、诗人黄节,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为黄得意门生。1933年,因患病回四川疗养。1934年留成都在四川大学任教。

1939年,国民党元老派中有识之士张继等,提请国民政府迅速建立国史馆。1944年,稚荃以卓绝的才、学、识,被聘为国史馆筹委会编审。1946年国史馆正式成立,被任命为国史馆纂修。50年代,稚荃写成《前国民政府国史馆筹备及成立经过》一文,以翔实的史料记载了前国史馆的机构建置、组织条例、办事细则、秘密史料保管等史实。此篇文章是建国后第一章也是唯一的一篇研究前国史馆的专文,存史价值甚高。1990年收入《杜邻诗存》一书。

黄稚荃以工诗书画名世。负有“诗书画三绝的蜀中才女”盛名。所作工笔白描《洛神图》,深得曹植《洛神赋》神韵,精于书法,擅长篆、隶、真、行、草诸体。

1943—1949年,黄稚荃曾被推选为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及四川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建国后,历任重庆市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常委等职。1982年起先后担任过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四川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四川省书法协会理事、成都市书法协会名誉主席、成都画院顾问等职。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