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雅安传统村落漫谈‖张雪梅
雅安传统村落漫谈
张雪梅
雅安素有“川西咽喉”“民族走廊”之称,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门户和必经之地,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是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现代中心城市与自然生态区的结合过渡地带。青衣江、大渡河流经雅安南、北境域,两河流域成为雅安早期先民聚居的理想之地。雅安境内散落着不少传统村落,有着上百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拥有较为丰厚的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和社会价值。
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启动全国传统村落调查工作以来,雅安市积极开展传统村落的申报和保护利用工作。截至2023年底,雅安市先后五批次申请,共有48个村落被列为“四川传统村落”,其中21个村落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
雅安传统村落的形成与演变
雅安境内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大渡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富林文化,和青衣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沙溪遗址,他们都是雅安先民早期的聚落形态。
商周至秦汉时期,大渡河流域因其开阔的地势、充足的光照和水源,成为早期人类理想的聚居地。汉源县麦坪村遗址被专家确认为一处大型的聚落遗址,房屋遗址数量和种类在全国范围内都属罕见。麦坪村遗址附近的大地头遗址,是目前考古所见秦汉时期山地村落的典型代表。
随后,雅安传统村落在国家大一统的背景下,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人口数量的增长,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在荥经县严道街道古城村,砂器制作技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说明当时这里已形成人类定居的村落,并直接催生了传统城市的出现。有史学家指出,严道古城在秦灭巴蜀前就已经存在,最早为楚人建立的岷山王国,也是开明蜀国铜器、牦牛、笮马贸易的中心。据《荥经县志(1986—2000)》记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已)设置严道县”,治所在今严道街道古城村,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和贸易集散地,也是古牦牛道的起点,还是汉代抵御西南夷的军事要塞和桥头堡。
“村”这一概念在东汉时开始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运用至郊野聚落的命名之中,到唐代开始普遍使用。唐宋时期,雅安传统村落得到较好发展。因茶马互市而形成的茶马古道串起了雅安的传统村落,现在的雨城区上里镇五家村、名山区中峰镇朱场村、天全县小河镇红星村、荥经县新添镇新添村、汉源县清溪镇富民村、汉源县宜东镇天罡村,都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清溪镇富民村为历代县治之所,隋文帝仁寿四年(604)新置汉源县,州县并置清溪,为清溪古城建城之始。清溪古城于唐代初具规模,在宋代成为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天全县小河镇红星村,小地名为“甘溪坡”。据《天全县志》记载,唐代“甘溪坡是西出碉门(天全县古关口)的第一驿站”。新添村,旧名“新添站”,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传说清代果亲王允礼护送达赖喇嘛归藏时,从雅安到荥经,因路途较远,便在此新添一个驿站,由此得名。新添站鼎盛时期可供千余人吃住,兴盛店、万兴号、万鸿店、常升店、德盛店、荣华店都是驿站的大店。现为雅安保存最为完好的新添古街,南北走向,长400米,宽约5米,青石板铺街,几百户人家的青瓦屋顶紧紧相连。
元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几次大的移民潮,其中,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在雅安多有反映。雨城区上里镇五家村、四家村吸引来“湖广填四川”的人口,修建了杨志先宅、杨攀华宅、杨攀财宅等传统建筑,进一步扩大了五家村、四家村中心上里古镇的规模和规格。雨城区草坝镇范山村,村民以范姓为主,范、赵、白、杨四大家族分布于各个村民小组。据该村村史记载,范家第一始祖范自贵,是明朝的千户长,朝廷调湖广两省人口入居四川,范家在迁至四川彭州后再迁至名山,后继居今雨城区范家塘,其子修职郎范琳于清雍正十年(1732)创业于现在的范山村。汉源县九襄镇民主村陈家大院主人陈笃生手书的大门楹联:“相岭维峻,呈秀于前,回头顾祖,望儿孙慎终追远,勿忘闽海;大渡澄波,旋绕在后,白手兴家,教子弟积厚流光,允式黎源。”从其中“勿忘闽海”的教诲,可以看出,陈家先祖迁自福建。
明朝的军事发展与戍边,又一次促进了村落的发展。明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卫所制,卫所成为新的军事系统中最基础的单位,是国家加强地方控制的有效手段。明朝时期,汉源有七姓九所来此戍边,设有黎州千户所和大渡河千户所,清康熙年间合为黎大所,治所设汉源街(今九襄镇民主村)。曾作为戍边卫所的九襄、清溪等治所,进一步修固城墙门楼,设置兵营、官店。清溪镇富民村,历为戍边重镇,郡、州、县在此设治时间长达1346年,其形成、发展、完善与军事、商业和政治都有紧密关系。唐代,清溪为黎州安抚司城,西川节度使韦皋筑土城,将清溪建为清溪道起点,以节制大渡河以西和以南的54个羁縻州,防御吐蕃、南诏入侵,为屯兵储粮军事指挥驻地。明初,成都右卫千户朱正改筑砖石城,并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固城墙。据清嘉庆《清溪县志》记载:“沈黎为西南极边重地,汉于此置骑都尉,唐于此置都督府,明于此置分巡道署使节,筹边重兵严戍,一切茶马市马诸务官皆在焉。尔时商贾辐辏,汉番络绎,喧沸街衢。”
近现代以来,雅安传统村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兴衰沉浮,悲喜交集。保存至今的传统村落,或随社会发展寻求转型新生,汇入了时代发展的大潮;或因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而被遗落山野,只得暂时落寞寂寥于山间林丛;或在坚守中终得云开日出,在稍事梳妆打扮后如世外桃源般成为当地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雅安传统村落的环境与布局
雅安传统村落的环境和布局,大致分为3种类型。
第一类是位于乡镇或乡镇附近的村落,其环境布局与地理区位有着紧密联系。
雨城区上里镇五家村,地处“罗丘秀萃二水环抱之地”,是“联川进藏茶马古道之驿”,地貌以山地为主、兼有平坝,全村地势北高南低,陇西河、白马河、黄矛河流经村域,自然的山水环境衬托出水墨五家的古村落特色。五家村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主要街道呈“井”字形,街巷格局完整,大街、小巷、商铺、大院、民居、广场、戏楼、牌坊、小桥、流水、泉井、古塔、碑刻、石墓等建筑门类齐全,村落依山傍水,田园小丘,石板铺路,木屋为舍,古风宛然。
汉源县清溪镇富民村的清溪古城,背倚大相岭,位于高山河谷地带,三临绝涧。村落面积约580亩,四周田园相间。村落内部呈“井”字形布局,纵向布局北至武安门,南至108国道,沿正街展开,两侧10至30米不等;横向布局东至原城墙边界,西至108国道,沿上营盘街、下营盘街、火药局巷、文庙巷、横街、珠市街展开,两侧10至30米不等。据清嘉庆《清溪县志》记载,清代清溪古城达到鼎盛时期,城内有9街18巷,文武衙署、学署、考棚、文庙、祠宇等28座,牌坊、楼、亭18座,松鹤店、富顺店、天宝店、上下德胜店等大小旅店30余家。
芦山县飞仙村,地处芦山、雨城、天全三县交界,境内三江交融三道交汇,小地名又叫“飞仙关”,素有“川藏线上第一关”的美誉。建筑主要沿道路、水系、农田分布形成、连片发散,现存古村落形成张家大院、姚家大院、二郎庙等多位中心、组织有序的空间结构。
第二类是位于郊野或山区的村落,往往结合地理条件,村落房舍融于大自然之中,与山水田园构成一处处和谐的生态环境。
芦山县双石镇围塔村,位于一个巨大的“天坑”(又称围塔漏斗)之内。村内溪流交错,林木丰茂,空气清新。农户依山傍水而居,建筑选址顺应天然、不拘形式。建筑呈带状分布,空间层次结构较为清晰,形成“山—居—林—田”的格局。漫步在围塔村,但见屋舍星布,渐缓的山坡间分布着山溪、梯田、茶园、林地、池渠,鸡鸣犬吠,俨如世外桃源。
雨城区晏场镇大里村,地处丘陵,四面环山,溪流穿境,风景秀美。民居集中组团式分布,以姓氏划分地块,自是和谐天成。
天全县思经镇黍子村,相传为明末张献忠部属败兵躲入深山疗伤,后驻扎生息与原住民和谐共生而形成的村落。村落位于半山坳内,林木葱茏,三五房舍分散布局。
第三类为那些因避战乱或民族迁徙,在村落的选址和布局上注重防御、求得安身立命的小村落。
石棉县木雅藏族俄足堡子,为木雅藏族于明代中后期从甘孜地区进入这一区域,形成最早的村落雏形,在清代发展为成熟的民族村落。俄足堡子选址在高山上的一块地势平缓的坝子,村庄坐落于地质条件稳固的平坝南端,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为陡峭的悬崖,与下方洪坝河有600米的高差,这样的地形易守难攻。2008年以前,俄足堡子仅有一条人行小路出入,在距离堡子2千米外的地方有一个关门石,用关门石把道路封闭后,外人就难以进入。
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为彝族先辈为躲避异族追杀逃亡至此,安家扎寨,繁衍生息。该村位于大渡河大峡谷核心地段的县崖绝壁上,又被称为“悬崖上的村庄”。有一说是石头滚下山时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所以村民称之为“咕噜村”,后来才演变成了“古路村”。
宝兴县夹金山村,是一个典型的半农半牧型村落,民居选址多位于坡度平缓、采光良好、视野开阔、接近水源和耕地的地方。由于地形复杂,夹金山村藏式民居多是三五家或一家成散点式布局。
雅安传统村落的文化与民俗
雅安传统村落文化,突出表现在其民风民俗中,特别是一年四季的各种节庆之间。
据《汉源县志》记载:“在昔承平之世,各乡办龙灯狮灯者,自八日起无论市场乡村,沿门跳舞,鼓角争鸣,儿童欢呼,俨然太平气象,神庙多竖灯杆,高四五丈,悬灯约三四十盏不等,均以八日起元宵止,所谓火树银花,殆非虚也。”当时清溪县城乡都有龙灯、狮灯、花灯沿门舞唱奉贺,清溪街坊乡亲竖灯于街道两侧,称之为“三官灯”。城镇举办灯火会,也叫迎神会,扎彩灯、踩高跷、烧筒花、放鞭炮,游人彻夜喧阗,观者如潮,极尽狂观,乡人以此称为“闹元宵”。
端午节吃粽子,挂艾草,喝(涂抹)雄黄酒。清明节除祭祖扫墓外,芦山县飞仙村还流传有清明戴柳的习俗,并有民谣“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八月十五中秋节,庆团圆吃麻饼赏月。九九重阳节,登高避灾,赏菊晒秋佩茱萸。十月初一,吃糍粑,拜牛神。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办年货、迎新年,雨城区上里镇五家村传承百年的“年猪节”活动,就是由过新年、杀年猪、看大戏的喜庆场面演绎而来。
雅安传统村落中,民间个体的生老病死,也有一定的约定风俗。婚姻在雅安传统村落中被认为是“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头等大事,传统婚姻礼仪隆重而热烈,保存有完整的纳采、问吉、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礼”婚俗仪式。然后,新妇生子要“送中米”,小儿庆生要办“三招”,儿女长大要举办“成人礼”,科举考试得中要“打马游街”;“人生七十古来稀”,要为古稀老人举办寿宴;人死后,民间有“事死如事生”的讲究,要举行庄严的丧葬仪式。
除共有性的传统节庆民俗文化外,雅安地域性的独特民俗文化也很丰富,且由来已久。芦山县传统村落中保存至今的民俗文化七里夺标、八月彩楼会、芦山花灯,就是其中的瑰宝。七里夺标,将游艺、体育、信仰和崇拜,以及古代傩仪和道教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当地古青衣氐羌文化为基础的独特民俗。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芦山各地将举办八月彩楼会,盛时全城高搭彩楼48座,喜乐并奏,歌舞竞胜。这项活动的中心,是在南街汉姜侯祠的平襄楼进行祭祀姜维的活动,楼前还会开展傩戏、庆坛、芦山花灯的庆演。
过去汉源县清溪镇祭孔活动会于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举行,又名“麟绂会”。2001年,在纪念孔子诞辰2552周年之际,清溪文庙恢复传统,举行祭孔大典,清溪古镇的祭孔活动延续至今。
在少数民族村落中,宝兴嘉绒藏族的上九节、锅庄、天鹅抱蛋、多声部民歌,石棉尔苏藏族、木雅藏族的环山鸡节(又名古扎子节)、晒佛节,还有彝族村落中的传统彝族年、彝族毕摩文化等,都是传承至今的民族文化精髓。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雪梅(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