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赓续历史文脉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雅安市强力推进村史馆建设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5期
赓续历史文脉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雅安市强力推进村史馆建设
魏涛 陈怡 刘成锦
村史馆浓缩着一个村庄的过往,记录着一个村庄的现在,寄托着一个村庄的未来,是收藏保护和开发利用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宣传展示村情村貌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更是传承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平台。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新时代新征程,建好用好村史馆,发挥其教化育人功能,在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雅安,1995年省政府核定公布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项、省级23项、市级47项;拥有47个四川传统村落,其中21个中国传统村落;拥有神秘的熊猫文化、悠久的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绚丽多彩的民俗民族文化、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而这些特色鲜明的地方历史文化同样也蕴涵在这些村庄当中。
为赓续乡村历史文脉、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雅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利用乡镇机构改革和乡村建制调整后的闲置资产,采取试点引领、市县联动的形式,投入近1000万元建设村史馆。雅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编纂中心)立足“三个服务”,积极发挥史志优势,全程参与规划指导,协助高标准打造50余个村史馆,史志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初显成效。
坚持规划引领,精心部署安排
2022年3月,中共雅安市委组织部联合雅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市档案馆等部门印发《关于做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推动村史馆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市每个县(区)择优选取不少于3个发展基础好、有鲜明文化底蕴和特色的村进行村史馆建设试点工作。《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县(区)党委组织部负责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编纂中心)等相关部门加强指导督促;要强化经费保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赠、捐建和村民自筹等方式参与村史馆建设;要尊重民意,广泛征求农民群众意见建议,因地制宜做好村史馆建设,切实增强群众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要坚持量力而行、不大拆大建,充分利用现有村级活动阵地、闲置房屋、现存传统建筑等场地资源,与本地乡村旅游规划、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等相衔接,打造每个不低于3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努力将村史馆打造成收藏保护、开发利用村落历史人文资源的重要场所,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国史、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基地,传承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切实为村级发展服务、为乡村文化振兴助力。
坚持以史为本,规范场馆建设
为规范史志馆建设,雅安市认真制定《雅安市村史馆建设工作指引》,明确村史馆应记录村史、承载乡愁,增强群众对家乡的自豪感,凝聚群众力量,推动乡村建设,提高乡村知名度,打造乡村品牌;应突出党建引领,打造基层思想舆论宣传阵地,增强群众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应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收藏、展示、传承乡村历史文化,推进移风易俗,资政育人;应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雅安市村史馆建设工作指引》明确村史馆的展陈内容,如:村情简介、地域特色、乡贤名人、发展历程、荣誉展示、大事记、远景愿望等,并要求展陈形式以图文资料、实物展陈、视频影像为主,可采取实物、拓印、模型等方式展现,有条件的村落可综合运用声、光、电还原场景等现代展示技术手段。图文、视频影像等资料来源可包括各级地方史志、年鉴记载资料、县乡村档案资料、家书家(族)谱、名人传记、相关历史人文普查成果、新闻报道和口述资料等。
与此同时,雅安市地方志部门聚焦主责主业,充分发挥“存史、育人、资政”职能和史志研究优势,探索推进地方志“七进+”新模式,认真做好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三个服务”工作,在试点的村史馆均设立专门的史志专柜,配挂统一的标识标牌,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等,同步建成近70个省、市、县三级共建的史志阅览室,为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提供有力载体。
坚持审核把关,突出地方特色
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传统和历史文化,“乡土味”和“文化味”是村史馆之魂,扎根乡土,才能发展起“一村一特色”。全市党史、地方志等部门悉心指导,广泛征集反映农耕文化和乡史村情的老物件、老技艺、老照片等,整理形成史志年鉴、家书家(族)谱、实物作品等资料1900余份,并审核把关有关图文材料,确保政治方向正确、内容真实可信;围绕不同时期重大事件、重要主题进行科学设计,以实物展陈、荣誉展示、视频展播、愿景展望等板块内容,全面真实地反映村落历史变迁,展示乡村独特的地域文化、社会发展进步、历史先进人物和本村本土优秀人才、模范典型、知名人士等,力求主题鲜明、版块清晰、内容丰富,形成“一村一品”的鲜明特色,从而提高村史馆的吸引力,体现其时代价值。
芦山县龙门镇青龙场村是“4·20”芦山强烈地震震中,习近平总书记曾亲自到该村慰问和指导抗震救灾,对灾后重建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为探索实践“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主体负责、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指明了方向。芦山县地方志编纂中心充分发挥独特优势,落实工作力量,主动参与村史馆设计规划、历史文化挖掘、图文资料提供、展陈内容审核等,先后历时1个月组织8人深入村组走访调研5次,收集历史文化素材59件,查阅文件和史志档案50多册(卷),创作村史沿革、历史人物、风土民情、人文故事等作品32件,提供相关历史图片68件,为建成有特色、有亮点、有传承的村史馆提供了丰富的图文素材,注入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元素。该村史馆按毓秀青龙、红色青龙、重建青龙、奋进青龙四个篇章布展,以图文、声光、沙盘等形式追溯青龙场村历史沿革,介绍地方文化、红色故事及发展成果,重点通过回顾“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青龙场村党员干部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勇敢、坚毅、担当、创新、奉献地开展抗震救灾及重建美丽新家园的龙门故事,全方位展示了芦山灾区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发力、更好发展”殷切嘱托,取得的重建丰硕成果和绿色发展振兴成效。
位于巍巍二郎山下天全县喇叭河镇的紫石关村,既是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又在国道318线(川藏线)上,村史馆以“路”为主题,串联“寻根、铸魂、探索、转型、崛起”五大板块,以图文、实物、情景再现等方式,全方位展示紫石关村“跨越千年的逐本溯源、艰苦卓绝的救亡图存、曲折前行的社会变革、脱胎换骨的凤凰涅槃、‘两山’理念引领的乡村振兴”历程。天全县委党史研究室(县地方志编纂中心)全程参与该村史馆打造,协助审核历史材料、审定方案、筛选史料实物,特别是在文案创作、展陈内容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指导。
汉源县宜东镇天罡村,是雅安市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成立地、是川藏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集散地、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史馆通过查阅大量的史志资料,按照“统分结构”思路进行打造,以时间为中轴,采用文字及实物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电子沙盘、茶马古道展厅、红色文化展厅和现代成就四个板块及茶包、拐子窝、背夫口溜子、红军服饰等实物,真实再现了当地厚重的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
坚持注重实效,赓续历史文脉
村民是村史馆建设与作用发挥的主体,不能“只唯上”,成为乡村干部的“功绩馆”,要落地、扎根,真正做到服务村民。雅安市坚持“村史馆为村民”的根本原则,要求村史馆的门要“常打开”,更要让村民“常进来”:一是鼓励动员本村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乡贤参与村史馆选址布展、日常管护,培养村民主人翁意识;二是利用传统节庆假日、开学入团入党等契机,组织大中小学生、返乡青年等群体,举办“知家乡、爱家乡”“村史馆里讲党史”等现场教育活动,讲述“老物件背后的故事”,突出讲好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第一台缝纫机、第一座桥等当年发生的故事,同步开发村情知识互动游戏,增强展览趣味性;三是将村史馆与乡村旅游规划衔接,开展亭、廊、路一体打造,开发非遗技艺体验、民俗表演、观光采摘等体验产品,助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目前,全市已开展教育活动80场、覆盖3500余人。
雅安市将继续推动村史馆建设,按照“成熟一个,开馆一个”的原则,在16个中心村、11个非中心村打造村史馆27个。对已建成的村史馆,将持续开展史志“七进”等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改善村民精神风貌,增强村民的自豪感、认同感和获得感,不断激发大家热爱故土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发挥其在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魏 涛〔雅安市委党史研究室(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陈 怡〔雅安市委党史研究室(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刘成锦(中共雅安市委组织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