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新津杨柳村:从农业乡村到智慧社区的完美蝶变
新津杨柳村
从农业乡村到智慧社区的完美蝶变
在新津花源街道,有一个由典型农业乡村蝶变成新型智慧社区的村落,该村先后被评为成都市百佳示范社区、成都市首批未来公园社区、成都市首批智慧社区。这个宜居宜业的宝地就是杨柳村。
1
水陆两便的通衢之地
据1982年版的《兴乐乡志》记载,杨柳村在清乾隆时期属新津长乐乡。民国三十年(1941)属中兴乡。1981年,属长乐公社。1983年,属兴乐乡。2004年,杨柳村划归花源镇(今花源街道)。2005年,光辉村合并到杨柳村。2020年,新津启动村(社区)建制调整改革,将官林村合并到杨柳村。
在旧时,杨柳河是连接温江、双流、新津三地的重要水上通道。清代宣统元年版的《新津县乡土志》记载:“(杨柳河)河面不宽而终年不竭,油、麻、叶烟,舟楫往来相望。”由此可见,旧时杨柳河的水运非常发达。
杨柳村不仅是水运便道,也是古代的陆路通衢。杨柳村有一个老场镇叫关家林。清康熙初年,此地修建了一座柏林寺,乾隆、嘉庆年间又陆续培修。柏林寺旁原来只有几户人家,又有树林,有姓关的人在寺旁摆红炉、卖茶水。乡老共议,以关为姓、指树为名,故称“关家林”。由于关家林在成都至新津的官道上,很多来往官员在此小憩,故又名“官家林”。清道光版《新津县志》记载:“官家林,县东二十五里,赴省通衢。”后来,在关家林做生意、居住的人户逐渐增多,逐渐成为集市,场期为二、五、八。1982年,关家林场期改为五、十,场镇上设有汽车招呼站、公社供销合作社、副食品门市部、信用社和卫生院门诊部。1985年,关家林停止赶集。
2
盛产粮蔬的膏腴之地
杨柳河的冲击,为杨柳村带来了肥沃的土地。全村大部分为沙田和泥沙田,土质优良、耕牲良好,再加上水源充足、排灌便利,故杨柳村的粮食产量很高,是旱涝保收的平坝区。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最早到新津来插业的移民,都会先占据临河的肥沃土地,后来者只能到山林旱地定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杨柳村以种植粮油作物为主,兼种一些经济作物,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豆类等,经济作物有油菜、甘蔗、花生、棉花、土烟叶等。
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杨柳村的村民得以大展拳脚。其中,村民吕璞修专业种植冬瓜达9亩,每亩产量近1万公斤,他不仅以自己的种植技术带动了全村村民致富,还将先进的种植技术传到了周边县市,专程前来学习的村民日益增多。1986年和1989年,吕璞修分别荣获“四川省农业科技致富能手”“全国科技致富能手”称号,被誉为“冬瓜大王”。
2005年,花源镇在杨柳村实施“千亩蔬菜基地”建设。2009年以后,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杨柳村立足“早、高、强”,推进设施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精细化发展,因地制宜“早”规划,找准市场定位,发展适销对路的种植品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民种植番茄、甜脆玉米、茄子、辣椒等特色农产品,按照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栽培模式、统一品种、统一病虫害联防联治、统一安插黄板诱杀害虫、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的原则,把好种植生产各个环节质量关,探索形成“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民增收。
3
智慧创新的宜居之地
2004年,花源镇被列为“四川省小城镇试点镇”之后,随着城市化发展,杨柳村也于2010年开始拆迁,出行道路、居住小区、学校医院等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而拆迁的村民则集中安置到美源小区。
截至2019年,杨柳村、官林村等7个村(社区)约4300名拆迁居民安置入住到美源小区,使杨柳村成为居民结构相对复杂的社区。针对老年人多、留守儿童多、失地人员多、外来人员多、反映问题多等情况,杨柳村创新构建了“五联五共”管理模式,即:组织联动,党员共管;管理联手,事务共商;平安联防,难题共解;环境联治,资源共享;服务联做,活动共办。在深入实施一系列社区治理措施后,杨柳村蝶变为一个高品质的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2020年,花源全域被纳入天府牧山数字新城。杨柳村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按照“未来社区+智慧治理”思路,系统构建了“1+3+6+N”智慧运行体系架构(集成一网感知、一网统管、一屏慧观3大功能,聚合智慧城管、智慧平安、智慧服务等6个板块,嵌入“微网实格”“健康通”“救助通”等N个特色应用场景),推动智慧蓉城杨柳村城运工作站建设。
杨柳村通过运用“蓉e报”“数据报表通”等终端,收集事件数据、采集人房信息;通过“微网实格”社会治理体系,网格员以走访、电话询问等方式,及时更新维护数据信息,精准掌握社区人员状况,促进社区公共管理更加精准高效,服务群众更加贴心暖心。
近年来,杨柳村利用智慧化治理优势,通过“一网联动”聚合力,积极关联有关部门,充分实现数据共享,全面提升治理效力。一方面,全面接入公安天网、雪亮工程、行业监控等感知设备,丰富“社区之眼”;接入城管、消防等行业物联感知设备,强化“社区之感”;依托智慧融媒平台,打通汇聚各类舆情数据,完善“社区之声”,打造“一网汇聚”物联感知体系,赋能社区公共安全。
另一方面,利用AI算法精准赋能,依托数字生态企业,借力“算法超市”,针对社区安全、社区秩序、社区环境场景开展算法训练,并逐步运用于村(社区)网格智巡场景中。选取消防通道占用、车辆违规停放、边界管理、人群聚集等重点事项作为预警模型,依托AI算法向辖区管理人员智能推送预警信息。在小区专属网格,实验光纤振动探测及视频融合预警,融合小区门禁、访客等,实现安防实时监测。
谁也没有想到,杨柳村在短短10余年间,就完成了从典型农业乡村到新型智慧社区的蝶变。下一步,杨柳村将继续贯彻数字化治理手段,推动“TOD+5G”未来公园社区建设,推动美源小区便民服务圈、智能运动空间打造项目,盘活闲置图书室,营造“咖啡+图书”创意模式,让社区居民的归属感、成就感和获得感日益增强。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新津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