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名镇名村】蓉城第一关 千年古驿镇——内江椑木镇‖刘德元

作者:刘德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20 15:19:18 浏览次数: 【字体:

蓉城第一关 千年古驿镇

——内江椑木镇

刘德元

椑木镇,位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东南部,地处成渝高速中心、沱江中游,距内江市主城区7公里,距高铁内江北站6公里。

椑木镇是成渝东大路古驿道上最为古老的集镇之一,素有“蓉城第一关”“川南第一镇”“内江第一镇”之誉。截至2020年,全镇总面积117平方公里,辖34个村(社区),总人口11.8万,是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四川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四川乡村旅游示范镇,是内江市“双百”城市建设“一中心,四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江市东兴区“两个新城、三大园区”主战场,也是东兴区人口最多、面积第二的乡镇。

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图片来源:东兴融媒)

沿 革

内江古称汉安,东汉建县,北周天和三年(568年)置中江县,隋开皇元年(581年)改中江县为内江县,椑木即为中江、内江辖地。

史料载,隋开皇元年至元末明初,“椑木”实名“稗木”。

北宋初,稗木因处沱江之滨,水运发达,商贸繁荣而置稗木镇,隶内江县。北宋王存撰《九域志》记内江:“州东九十八里,十二乡、稗木、双桥、贾家、全信、安仁、榉溪、赵市七镇。”

明朝建立后,成都至重庆东大路交通驿运日趋繁忙,稗木镇因其交通便利进入官方视野。传说县丞陈鹤鸣在一次奏疏中,误把“稗木镇”写作“椑木镇”【因此地椑树较多,又因“稗”(bài)“椑”(bēi)形似音近】,因而,稗木镇遂为椑木镇。

明洪武四年(1371年),椑木镇设椑木里,亦称椑木关(地址在今椑木镇成渝铁路北桥头黄荆坝)。朝廷设椑木蓉关巡检司,派兵驻守。清顾祖禹《读史方與纪要》记:“椑木镇,县东南三十里,亦曰椑木关,东接重庆府荣昌县界,有巡司戍守。”民国32年版《内江县志》载:“黄金(荆)坝其地昔有“蓉地(城)第一关石坊,明巡检司于此设防”。巡检司省称巡检,官名,始于五代后唐庄宗,初设京师府界及边防沿海,宋、明、清于州县均设巡检,一般选择离城较远之交通要道辟置。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椑木关裁撤,椑木镇复名(曾令平:《四川经济文化博览·内江卷》)。

民国时期,椑木镇几经撤并,1949年设椑西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7月,川南区从内江县辖地析置内江市(今市中区,俗称小市),同时恢复椑木镇建置,隶内江市。1958年改椑木公社,1962年恢复椑木镇建置。1995年10月,内江行政区划调整,椑木镇由内江市中区划归东兴区,至今无变化。

交 通

椑木镇地处成渝腹心,东连重庆,西接成都,南通自贡、宜宾、泸州,北达遂宁、南充,是内江市及川南重要交汇点,故有“川南第一镇”之说。

椑木镇水陆交通优势突出。水陆有沱江主航道,上溯可至资中、简阳、金堂赵镇,下行可达富顺、自贡、泸州进入长江。明洪武四年(1371年),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在椑木镇设驿站(故址在镇西梭儿坡,今椑木镇同乐村5组),同时派巡检司守隘口于沱江之滨,因东大路从成都至重庆必经椑木镇梭儿坡南渡过沱江,反之重庆到成都的驿道则由西面五里堆入境,然后北渡沱江经黄荆坝西上至内江县城,故椑木镇有扼水陆交通之要塞,明清官方文件亦称椑木镇梭儿坡为“蓉城第一关”。

民国21年(1932年),成渝公路重庆至内江段通车,过往车辆均从椑木镇轮渡过江。特别是抗战时期,椑木镇轮渡对从成都等地运往重庆的抗战物资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民运汽车发展很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仅椑木一镇即有私家汽车35辆。1951年12月,成渝铁路椑木镇沱江大桥建成。1969年6月,成渝公路内江沱江大桥建成,至此,椑木镇梭儿坡轮渡遂废,遗址尚存。

椑木镇沱江黄荆坝渡口(图片来源:东兴融媒)

内江市东兴区中心集镇,辐射周边10个集镇。通过镇境的铁路有成渝铁路、成渝高铁,公路有成渝高速、G76厦蓉高速(厦门—成都)、G321广成公路(广州—成都),XKC3南美公路(南瓜桥—四美桥),镇内有1个火车站,2个高速公路出口。水路有沱江纵贯全境,水码头两座。此外,镇境有县乡级公路3条,2005年实现村级公路村村通。

沱江椑木镇铁桥(图片来源:东兴融媒)

成渝高速椑木镇段(图片来源:东兴融媒)

人 文

椑木镇因交通便利,商旅往来,故而历史悠久,人文厚重。

古 桥

椑木镇因水而兴,地势呈东北低、西南高之势。围绕场镇中心有逆水溪、邓家溪两条小溪蜿蜒流过,分别于古镇两侧注入沱江。古代,逆水溪、邓家溪上建有四桥:板板桥、古佛桥、三元桥、兴隆桥。其中,板板桥又名金谷桥,该桥位于逆水溪下游汇入沱江处。“金谷桥”之得名,首先是因桥之附近崖壁有明代内江进士、书法名家高公鼐题刻“金谷龙潭”。其次,金谷桥边还因杨家老宅所植竹丛盛密,“沿溪三里葳蕤”,有“竹密不阻水过”之景,后又因明代绘竹名家杨所修在《寄怀王慕吉窗兄》一诗中有“我忆玉溪竹,君怀金谷桥”句而名声远扬。不过,椑木镇旧有的四座古桥,除板板桥由木桥改石墩水泥桥外,其余三座均因城镇扩建而废。

椑木镇玉屏街(图片来源:东兴融媒)

老 街

椑木镇临江而建,街道南北贯通,北边直达沱江码头。街两边为联排的民居建筑,多为前店后宅式的土木结构平房。椑木镇古有一街,即镇中玉屏街。玉屏街为椑木古镇主街,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初名大同街。“大同”之意,乃因清中期五省籍人在此建会馆,其中有福建人建的天后宫,江西人建的万寿宫,湖北人、广东人合建的禹王庙,广东人自建的南华宫等,寓意“九州大同”,故名大同街。不过因为各种原因,这些经外省人筹建的会馆现已基本难寻踪迹。但仍有如玉屏街头的一处戏楼(今椑木镇电影院)就有部分建筑仍然被保存了下来。此外,在椑木镇上,与玉屏街一街通衢的还有著名四巷:古佛巷、三元巷、板板巷、兴隆巷。至今,斑驳的外墙已变成暗灰色,透射出岁月剥蚀的沧桑感。民国16年(1927年),成渝公路建设时,公路纵穿椑木镇。一些有识之士借势整治街道,如当时担任成渝公路建设总工程师的本乡本土人士袁恭鼎,与其侄子出资,自行设计并现场督工,完成了玉屏街的首扩加宽,建成一条宽20余丈、可双向行车的玉屏大道,即椑木镇主街道,此街呈现代镇区街道雏形。

1934年6月,著名教育家、冶金专家胡庶华利用入川考察所携照相器具,拍摄留下了处于交通要塞的椑木镇沱江浮桥的珍贵图片。

1934年胡庶华拍摄的椑木镇浮桥(李建友 供图)

1942年抗战时期,内江县文化名流张仲孝、曾佐廷合资在椑木镇黄荆坝建蓉关中学,此乃椑木镇首个民办中学。

椑木镇老街(图片来源:内江日报融媒体)

迎接解放

1949年12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到达椑木镇,椑木乡乡长邱存甫、自卫大队副大队长周学谦、椑西镇长张道谦等人前往欢迎,并动员车辆迎接后续部队,派人找来4只渡船,迎接先头部队过渡。在人民解放军未到来前,国民党军队溃退时,为阻止解放军的追击,准备焚烧成渝公路椑木镇沱江渡口的渡船。椑木镇自卫大队长周学谦经多方联络,机智率众将运载汽车过渡的大木船凿沉,以避敌眼。后在人民解放军要到达椑木镇之前,经打捞,凿沉的木船重露水面,再经修补,保证了后续部队顺利渡江,内江人民从此获得新生。

如今,椑木镇文化环境更为优良,镇内有修旧如旧的历史古迹龙觉寺、东王庙以及风景优美的玉屏山景区。此外,还有群众自发组织并经政府批准的“书画”“音舞”“老年”“信鸽”等民间协会和民间文艺组织秧歌队、龙灯队、舞狮队、健身队等,各村(居)委均有文化活动室。逢年过节,这些群众性组织为椑木镇凝集人气、增添活力而大展身手!

经济发展

农业

古代,椑木村民多以农、桑、渔为业。明清时期,椑木镇蔗糖业发展起来。台湾当代著名蔗糖研究学者陈祥云在他的专著《蔗糖经济与城市发展:以四川内江为中心的研究》(1860—1949)中,称内江城南的椑木镇,因糖而兴,成为工商繁荣之区。由于河运通畅,商业发达,系沱江中游重要的中转地,本地生产的蔗糖、酒精及其糖类副产品等,或走水运或走公路,运至内江及以上的资中、简阳、成都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椑木镇特色农产品以甘蔗、水稻、玉米、小麦、豆类、油菜、花生、蔬菜、山羊、奶牛、家禽等种养殖业为主。镇区在沱江南岸,跨逆水溪沿玉屏山呈块状分布,为内江境内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2020年,椑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32亿元。

椑木镇风光(图片来源:内江第一城网站)

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椑木镇境内有省、区(地区)、市(今市中区)及镇属制糖、造纸、轻安、内燃机制造、食品、酿造等大中型企业20余家。其中,建于20世纪50年代、西南地区最大的机制糖厂——内江糖厂即在椑木镇境的沱江边上。内江糖厂1955年4月进入施工阶段,1956年3月正式投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投资最大、建设时间最快的大型工业企业之一。

内江糖厂可日榨蔗1600吨,蔗糖产量占全省的63%。1958年,贺龙、董必武、聂荣臻、吴玉章、薄一波等中央首长先后到厂视察,古巴、捷克斯洛伐克等国际友人也到该厂参观,给予很高评价。20世纪80年代,内江糖厂日榨甘蔗达2000吨。除制糖,还设有蔗渣造纸车间、糠醛车间、冰醋酸实验车间、丁纳胶车间、蔗醋车间、干法活性炭工厂、粘胶丝实验工厂、乌头酸实验工厂、颗粒肥料场、苛性钾实验厂等附属工厂和车间,平时固定工人2000余人,榨季临时用工1500多人。经过30年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内江糖厂年总产值达到5000多万元,累计工业产值达4亿多元,拥有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为国家上缴税金2亿多元。20世纪90年代,由于产前、产中、产后等一系列问题没有跟上,内江糖厂开始无蔗可榨,继而经营困难,到2001年,拥有近50年生产历史的“甜城”龙头企业——内江(椑木镇)糖厂经清产核资后宣布破产。

椑木镇内江糖厂(图片来源:内江头条)

如今,椑木镇现有驻镇各类所有制企业175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2家,规下企业163家,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61亿元。

教育文化

全镇有小学18所、中学5所、幼儿园22所。全镇有音乐舞蹈协会、书画协会、离退休教师协会、川剧座唱协会、草根乐坊等群团组织5个,有线电视用户14000余户。

位于椑木镇解放巷40号的东兴区育才学校(图片来源:内江第一城网站)

传统美食

椑木镇因位于成渝交通要道,来往车辆、客商云集,从而带动了椑木镇商业发展,尤其是美食方面更具特色,远近驰名的有“林五鲜锅兔”“南瓜桥毛血旺”“张胖烧鸡公”“肥肠鱼”“钟四鲢鱼”以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小吃“板板桥油炸粑”等特色餐饮。

椑木镇板板桥油炸粑(图片来源:东兴融媒)

特别是板板桥油炸粑,其制作历史可上溯至清光绪年间,到民国时已是成渝公路边上声名远播的传统名吃。

板板桥油炸粑由糯米加馅做成。糯米经浸泡蒸成米饭状,馅由饭豆或绿豆蒸熟后摏成糊状,掺入少许盐和花椒粉,捏成馅丸,用糯米面包馅成饼,下油锅爆炸三分钟左右起锅。它以酥而不碎,外酥内软,入口化渣,满嘴溢香的口感而老少皆宜。

椑木镇油炸粑还因一位伟人的品尝而传之久远。据《四川烹饪》1995年第2期记载:

这里讲个朱德与内江板板桥油炸粑的故事。在四川内江市椑木镇后面的那条沱江小支流上,架着一座木板桥,人称板板桥。住在这桥头的陈松廷,于光绪年间开始制作油炸粑,人称板板桥油炸粑。它除在店内零售外,大部分被小贩批发运往内江、资中、隆昌等地倒卖。1916年和1961年,共和国元老朱德曾两次在椑木镇吃过油炸粑。第一次即1916年,朱德率领护国大军出川途经椑木镇,有人给朱德送来了一种当地小吃,这便是朱德第一次吃到板板桥的油炸粑。第二次是1961年4月16日,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朱德到内江视察,在椑木公社一社员的院坝内与群众围坐交谈,了解其生活、生产情况。座谈会结束后,朱德又一次品尝了板板桥油炸粑。

2000年,椑木镇板板桥油炸粑获内江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内江名小吃”牌匾;2010年,板板桥油炸粑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如此,椑木镇板板桥油炸粑还被内江名艺人李远辉作词谱曲《板板桥油炸粑》进行传唱,大大提升了板板桥油炸粑的知名度。

椑木镇黄荆坝大桥(图片来源:东兴融媒)

结 语

如今,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按照东兴区委确定的打造“蓉城第一关、千年古驿镇、活力椑木城”发展思路和“产城一体、产城互动”样板区的定位,落实“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产城一体、多规合一”发展理念,一是正着手编制椑木镇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对22.58平方公里核心区的产业融合发展进行规划布局;二是深入挖掘历史、产业、区位优势,编制《展甜城大卷 筑内江客厅》方案,打造集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蓉城第一关”特色文化小镇;三是先后启动椑木新城建设项目30余个,涵盖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农产品集散中心等方面,其中东兴粮食产业物流园区、中农联临时蔬菜批发市场、华润燃气加气站、文君路改造提升工程等项目已经全面完成;黄荆坝大桥及连接线、工业大道、椑木堤防工程、过境高速公路椑木段等项目已经竣工;金田街、长金路、同乐大道、新渡大道等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椑木镇规划图(图片来源:东兴融媒)

有着蓉城第一关、川南第一镇、内江第一镇美称的椑木镇,正焕发无限生机和活力!

参考资料:

1.椑木镇,内江市东兴区人民政府网。

2.李建友编著,《内江旧闻录》。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德元(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