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五十年,重走石宝岩‖李腾鹏
五十年,重走石宝岩
李腾鹏
1972年,我在生产队当出纳。那时,生产队唯一的副业是水磨坊改建的压面机加工坊里的挂面加工。加工费每斤人民币2分,100多人的生产队,日常开支就依赖于它。
记得那是农历10月,加工挂面所需的纯碱用完了,供销社没货。生产队派人到县百货公司、地区百货公司采购,均未买到,于是就剩下最后一条路——到山区采购农民自制的烧碱。
我是出纳,任务自然落在我身上。
我从飞仙关出发,走30里路到县城,经朋友介绍搭乘当时芦山县煤厂拉煤的小嘎斯卡车到双石(也是当时芦山唯一的卡车),为打听什么地方有做烧碱的人,想到当晚应该住在双石街上。
到双石后,遇见原飞仙供销社杀猪匠X某(时隔多年,已忘记姓名),已调双石食品公司杀猪。因姐姐、岳父均在供销社工作,我们较熟,当晚同他住在一起。那个时候,杀猪匠是很吃香的,同他住在一起,吃住都不交钱,还有肉吃。
不过,杀猪匠也不是随便想吃什么肉就吃什么肉的,记得每天杀猪后,他们吃的是炒连贴(猪胰藏)。连贴是唯一不能出售的猪的器官。在那个时代,能吃到炒猪连贴已经感到非常幸福了。
在双石街上,打听到只有石宝6队一个姓马的老人会做烧碱。
第二天早饭后,我途步向石宝岩出发。石宝岩是双石公社藏在深山中的一个大队,离双石街上大约有20多里。我沿公路走到县煤厂,过煤厂后即是小道。小道在峡谷中蜿蜒向山中延伸,峡谷两岸崖壁上看上去是天然的原生林木,但不见大树。路两旁荒草荆棘遍布,偶见乱石缝中的小块土地都是已收获的玉米地。
路上无行人,不能问路,闷着头向前走。走到一个较开阔的地方,有10多户人家,询问石宝6队,得知还要向山中走5、6里。这里叫两岔溪,是石宝大队部所在地。
我原以为深山中的石宝岩一定森林密布,随处可见大树,而见到的和想的完全不一样。过两岔溪后,地势逐渐开阔,从路两边一直到两面山顶,全是种过的玉米地。
大约走了半个小时,见对面山坡上有几十个人在挖冬地,就向他们走去。运气还好,一下子就见到了马姓的老人。讲好价钱和交货日期后,仍然回双石街上住。
三天后,到石宝6队,付钱后背着60斤烧碱下山。到双石街上后,搭供销社运货的拖拉机到芦山,一天一趟的芦山到雅安的班车早已开走,无奈只好背着60斤烧碱回家。
那次采购烧碱,吃尽了苦头,回家后队长说耽搁时间太长,不报销每天5毛的出差费,所以至今记忆犹新。
今年,随子女们再到石宝岩。水泥路过双石街道后,傍河边向山上延伸。路不宽,车多,错车总耽搁时间,所以有机会欣赏山水景色。
石宝岩山林
经过地名黑水堰的地方,河里终年流淌的黑水不见了。水清了,河底卵石清晰可数(沿河边小煤厂全部停办)。河两岸山岭逶迤连绵,全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玉米地已不见踪迹。
路边的人家,已不见当年破败的青瓦木屋、茅草屋。住户稍多的居民点,多是小洋楼。即使还存在的青瓦木屋,也已整修一新。“4·20”地震灾后重建的居民小区,楼房错落有致,环境优美。每家的庭院里,差不多都停有小汽车。
车过两岔溪向山上驶去,到我买过碱的石宝6队,没见到庄稼地,地势较开阔,唯见林海莽莽。多条水泥路,通向不同方向的林区,听说都是近10年修的。
我们是到亲戚家去的,午饭后沿一条林中公路在林海中徜徉。路边的柳杉林无边无际,树密,林下不见荒草灌木。树木株株笔直挺拔,荫蔽林地。视之,黑黢黢的,给人阴森恐怖之感。
路边随处可见间伐的柳杉树,整齐地堆放。林中道路走不多远即有岔道,全是水泥路面。
听说,公路顺山而建,每条道虽方向不同,最终都可下山。我们沿一条道走去,过一片柳杉林,视线豁然开朗,一片刚栽两年左右的黄柏林呈现在眼前。
这两年,中药材黄柏的价格飙升,村民在已砍伐的林地上改种黄柏。黄柏林过完又是柳杉林,感觉截然不同。
我们走到一个山岗,从山上环顾,山峦林木葱茏,莽莽苍苍,无边无际。
石宝岩山林
顺山而下,山边几户人家,小洋楼简洁漂亮。几位男女路边交谈,得知这里的居民,家中除小车外,有的还有卡车,便于运送木材等重物。他们说,今年黄柏皮已卖到6元多一斤,一根直径20厘米左右的黄柏可卖到2000多元。他们侃侃而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回家的路上,不禁感叹,这里已不是50年前看到的贫穷落后的山村,老百姓已不是50年前那样为吃饱肚皮终日劳累不堪、疲于奔命的样子了。特别是近10年来,这里满目青山,真的已变成金山银山了。
50年,再到石宝岩,感觉新旧两重天。亲眼所见,这里的老百姓的确富了!
-END-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腾鹏(四川芦山人,退休教师,雅安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