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乡村振兴】发掘杏文化 培育杏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成都市青白江区地方文化服务福洪镇杏花村乡村振兴案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3-01 14:29:21 浏览次数: 【字体:

发掘杏文化 培育杏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成都市青白江区地方文化服务福洪镇杏花村乡村振兴案例

杏花村,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镇东南部,地处风景秀丽的龙泉山脉中段,是福洪镇9个行政村之一,面积约5.95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4400人。这里有西南地区最大的凯特杏生产基地,是成都及周边地区唯一的杏花观赏旅游区,也是国家AAA级风景区和客家人聚集地。近年来,青白江区以开发利用杏花村地方文化为抓手,大力推动“杏文化”品牌战略,推动杏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农旅”“文旅”互动融合,使“杏文化”成为杏花村特有的文化名片,形成强有力的生产力和形象力,努力谱写成都市乡村振兴“杏花村篇章”。

杏花村(图片来源: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政府网)

一、传承“杏文化”基因,培育壮大“杏产业”

(一)在文献整理中追寻历史根脉,传承“杏文化”基因

青白江区福洪镇杏花村,在历史上曾属于金堂县上四乡之一的鹤鸣乡(后因行政区划调整,隶属青白江区),杏树种植历史较长,底蕴深厚。据清《金堂县志》载:“ 果子属,一、有梅杏大小二种,二、桃大小数种……”。民国时期《金堂续志》也有“卷棚寺、廖家场……一带,最繁果树”“本场之所出,青果(杏、桃、李、枣)三千担”的记录。杏花村历史上自然条件很适宜栽种杏树,杏果出产颇丰。另据史载,原鹤鸣乡在清乾隆嘉庆年间有一乡贤叫李茂昭,曾作《红豆村春秋十二咏》一文,其中有“名花不合堕村庄,风韵谁收入锦囊, 梅杏哦成燃烛短,药兰题罢引杯长”的诗句,足见至迟在清中叶,杏树、杏果、杏花已经很受当地文人百姓的喜爱。两百余年的种植历史,早已让杏树的种植成为当地老百姓的传统,并随着时间推移,演变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青白江区历来重视地方文化传承,在整理分析历史和现实地情资料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杏花村发掘“杏文化”、发展“杏产业”,努力传承文化记忆,做好当代“杏”文章。

(二)在地情研究中用好资源优势,形成“福洪杏”品牌

通过查阅志书、年鉴等地情资料关于种植杏树的土壤、气候条件内容,并对青白江区境内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壤结构进行研究、论证,认为适于引进优质杏品种,改良福洪杏。2001年,杏花村引进美国凯特杏、金太阳杏品种,建立起500亩的“优质杏科技示范基地”。2003年扩大到3700亩。到2010年形成了 “一千公顷优质杏基地”,结果树达533公顷,成为四川最大的优质杏生产基地。数年间,杏产业规模不断做大,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2006年,杏子销售量为70.5万公斤,收入560余万元。2008年达350万公斤。2010年突破800万公斤,总收入突破7200万元,杏产值稳居全镇农业产值60%以上,实现历史性跨越,从而开创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新局面。其良好的发展势头 影响并带动了福洪全镇及周边乡镇的发展,杏树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持续上升。2011年,“福洪杏”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经过两百余年积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福洪杏”的品牌最终形成。

杏花村(图片来源: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政府网)

(三)在创新创意中塑造特色文化,丰富“杏产业”形态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要内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青白江区坚持文化引领,深入挖掘福洪杏主产区旅游要素,推动辖区休闲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打造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被评为“省级十大赏花旅游推荐目的地”,现正积极申报AAAA级景区。积极将“杏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整合花、果、人、院落、企业、欧洲商品资源,每年举办“杏花(果)生态旅游节”和“福洪杏采摘节”,宣传推广福洪杏。通过网络、电视纪录片、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福洪杏,持续塑造“福洪杏”品牌。以“福洪杏”品牌为依托,深度挖掘利用“客家杏花村”传统历史文化,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通过文化渗透实现乡土人文振兴。近年来,以“杏”福文化为主题的相关产业已逐步成为福洪镇杏花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二、拓展“杏文化”内涵,推动一三产业互动

杏花村内的居民,大多数为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客家移民后裔。至今,杏花村依然传承着客家人的语言、习俗、文化和理想信念,如老幼相传的客家方言、饮食、民俗,和团结、奋进的核心精神。杏花村延续先人敢想敢做的风尚,立足“杏产业”本底,拓展“杏文化”内涵,创新推动农旅、文旅互动发展,实现了由农家乐餐饮、露天采摘等初级阶段向现代农业园区、种植示范、休闲康养、民俗文化村、休闲农庄等领域拓展延伸,养胃、养眼,更养肺。

(一)文化铸魂,正名“杏花村”,打造特色文化名片

杏花村原名叫解放村,早年因靠山不宜耕作,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近年来,杏花村发挥资源优势,借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增绿添彩、产业振兴的东风,充分挖掘“杏树种植历史较为悠久”的文化内涵,广种果树,以2万亩的杏花森林公园为依托办花果节,2005年初春,这里迎来了最早一批踏青赏花的游客,继而几次优质杏品鉴会成功举行,这个漫山遍野都有杏花的村落得以名声远播,成功更名为“杏花村”,使该村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拥有了一张亮丽的名片。

(二)重塑形态,“农区”变“景区”,“杏产业”显优势

一是美化生态环境,以 “ 杏 ” 为媒扮靓村舍。结合万亩杏林的产业优势以及在成都周边地区产生的良好影响,先后建成客家杏林生态公园,以及天和四季杏林乡村酒店、福临杏都、杏花第一庄、杏花园、杏福田园山庄、东山杏都等十余家农家乐,形成较强接待能力。2010,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先后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四川最具潜力花卉观赏地”“四川省十大赏花旅游目的地”“四川省绿化示范村”等称号。2008年成功举办第一届杏花节,后发展为杏花(果)节,现成为四川省花卉生态旅游节举办的重要分会场,福洪 杏花村发展成为成都远近闻名的赏花、品果、体验休闲生活的一方旅游胜地。

杏花村(图片来源: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政府网)

二是改变人居环境,构建客家风情田园。充分尊重杏花村人热爱生活、建设美丽家园、追求高品质人居环境的理想,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先后落成杏花一期小别墅群和二期多层集中居住区,启动杏花新型社区三期项目建设,从根本改变了过去散居、出行不便的状况。如今杏花村民集中居住,背靠风景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好的体现了川西民居的客家风情。

三是优化社区治理,打造“ 宜居宜业 ” 新家园。杏花村作为客家人聚居地,一直延续着客家人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的理念,这也正是当前新型社区发展治理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杏花村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新型社区发展模式,以客家文化和谐理念为基础,把地方传统文化注入社区发展治理,构建文明、和谐的邻里关系,将原来的农村社区打造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 新型社区, 不仅实现了村民“画里人居”的美好愿景,更吸引着城里人纷至沓来,逐步构建起宜居宜业新家园。

(三)创新载体,一三产业互融,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一是创新 “ 杏文化 ” 传播媒介,展现新农村建设风貌。2016年,青白江区完成第一部新农村建设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幸福花开》第一、二季的拍摄,该剧主要取景拍摄地就是杏花村。该剧播出后反响强烈,是国内近年来少有的反映地方新农村建设的影视佳作,也为客家杏花村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二是弘扬客家传统家风,打造公益文化基地。近年来,青白江区坚持用优秀的地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杏花村深入践行客家人崇尚文化、重视子弟教育的传统家风,坚持把地方传统文化作为基地主题,2015年建成“川青世界”教育活动基地,2016年获批成为四川省青少年社会教育实践基地, 采取“公益+文化”的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杏花村落地生根,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凝聚起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

三是丰富 “ 杏产业 ” 形态,延伸新型农业产业链。依托“杏产业”,建设以“前店后厂(库)”为特征的农副产品、旅游商品加工特色街,入驻小微企业10余家。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引进66号房车营地、大风车拓展园等农旅融合项目,打响旅游品牌。构建“杏福购”店商平台,与“探途”“天天果园”等APP合作,实现果品及旅游收入5.5亿元,助推10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助推“我的田园”“田园东方”等优质文旅项目相继落地,打造出乡村振兴的“杏花村样板”

三、做好“杏文化”文章,破解乡村振兴难题

当前,福洪镇正在倾力打造“亚欧特色农产品小镇”,杏花村以“杏”福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振兴之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搞“国际范儿”“杏”福文化主题活动

一是围绕特色小镇建设,实施杏花村景区风貌改造,加快建设亚欧风情特色街区,引导景区房车度假营地、马术俱乐部等项目植入亚欧风情元素,集群打造亚欧风情特色农庄。二是在原有“杏”福文化活动的基础上,积极筹办国际马术场地障碍公开赛、国际房车论坛、欧洲乡村音乐节等节会活动,以亚欧文化交流带动杏花(果)节会经济发展。

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镇杏花村,杏花在田野绽放,吸引游客前来赏花(白桂斌 摄,图片来源:视觉四川)

(二)走“杏文化”“客家文化”与“亚欧特色”“中西结合”特色产业之路

一是大力挖掘本土资源,引进人文历史研究专人,对辖区杏文化、客家文化、丝路文化等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深度挖掘本土文化与“亚欧特色”的精髓,构建联系纽带,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推动“杏花健康生态产业园”“车行四方”等新兴项目实施。

二是用好“杏花村”这张特色名片,丰富“杏文化”“杏产业”品牌效应,全面推进 集农产品加工、商贸、会展为一体的亚欧农产品加工商贸区,引入亚欧农产品生产分拨、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科技交流、会展交流等高端业态,建设亚欧农产品交易会展中心、亚欧特色农产品园区, 走国际化产业发展之路,助推“一带一路”背景下青白江区“杏文化”品牌早日产生“标识”效应。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成都市青白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