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镇名村】花团锦簇簇桥镇‖郑光福
花团锦簇簇桥镇
郑光福
据《三国志》载,刘备、诸葛亮为扩充军备开支,加强力量,在成都西南筑有锦官城,用以管理织锦和供官府专办农桑养蚕,取丝织锦。此地就在锦江河西南岸。当时离城西南处的官办锦官城南边十公里远,还有一簇锦古镇,今称簇桥镇。这是一处当时蜀地民众的自由蚕桑织锦特大集市。由于它位于天府之国腹心地带,周围盛产桑麻,人们自产自织自销于此,因此此古镇的织锦名声可与成都锦官城齐名。
今日成都簇桥(2021年5月23日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远在西汉时,政治家、文学家司马相如便提出“夷、邛、笮(指簇锦镇)可置郡”,足见其古镇不小,且十分繁荣富庶。南宋诗人陆游在蜀州任职时,他自江源(今崇州市)经过双流,来到此里曾写有吟咏簇桥风物的诗句:“晓月有余光,秋树无浓影。野烟浩无际,坡路行愈永。堰声何澎湃,露气正凄冷。忽然客愁破,更觉诗律整。”
待到清代,簇桥制造丝绸已远不如先前鼎盛。清代诗人黄云鹄在《簇桥行》中就写道:“簇桥诗好不救寒,簇桥田好夏苦干。簇桥距城二十里,民饥不敢鸣之官。”一语道破了官家威逼勒索,造成这一手工业古镇残破凋蔽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笔者因工作关系来到簇桥古镇,据这里的老人们追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镇上仅留有6家私人丝店了。笔者也目睹了再生的“簇桥丝织厂”,那时古镇的人们还在进行惨淡的经营。
20世纪80年代初,我这有缘在金牛区搞出土文物宣传保护工作的人又多次来此地,亲眼目睹了簇桥古镇发生的深刻变化。簇桥镇正街有一座古老的小石桥,也是簇桥镇地名由来的桥,有石狮子一对在小桥旁立着,桥旁还有一块“簇桥建桥碑”。因要扩路,怎样处置这有文物价值的石碑呢?原以为收回区文管所(筹),但乡上意见是埋在公路中间。我十分赞同。那天,我与簇桥马副书记一起铲土埋下这块石碑,算是保护它。一块建桥碑埋路中,竟有数十上百簇桥人围观称赞,至今记忆犹新。马书记是外省人入川,他之前征求乡人意见,说没有一位当地人同意区上将此石碑迁走保存的,他才向我建议埋在路的中间保护。现那路扩成了宽大的柏油路,为使赶集时货车畅通,镇旁又新建一宽阔的水泥路直通雅安、康定。
镇上的蜀锦制造厂自1954年由单干、互助组合作厂,发展到1980年时,仅有50多台机器,300多工人为生存还在生产。同时该镇还兴办了拥有300多工人的簇桥缝纫厂。镇头还有一个农村大队办起了能织出色泽光鲜、花纹别致的“簇桥地毯厂”。这些与丝绸有关的厂的存在,也充分说明直到改革开放之初,这里仍是一方丝绸之乡。
今日成都簇桥(2021年5月23日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后来,全国扶贫先进个人刘树根还在镇上办起簇桥纸箱厂、纸带厂、养渔场等,古镇面貌大变。
随着社会发展,1990年,国务院批准了成都市的区划调整方案,簇桥镇划归新设的武侯区管辖。如今又随着城市化进程,这个原有二万九千多农民的簇桥乡一下子消失了,完全城市化了。这里的农民成了工人,他们又建起几家大型皮革厂,生产的皮革制品远销俄罗斯等欧美各国。镇上还建起一座“皮革城”。如今走进簇桥广杨,老远便见邓小平视察此地的塑像。那是记录2世纪80年代初小平同志来到双流、簇桥等地参观沼气池的画像。今天这方圆十里八里,哪有一户烧沼气煮饭的呢?哪有一户缺燃烧的人家呢?大家全都变为城镇人口,都用上天燃气了。
如果说从古至今簇桥古镇是生产丝绸的话,到今天为止,我只能说时代变了,大变了。因为这里再也没有一家丝绸厂家存在了。有的只是大型家具制造业、皮革制造业,机关、学校、商店、写字楼和漂亮的住宅小区。原田野绿畴变成星罗棋布的现代化厂房、楼房。每当夜晚来临,古镇灯光四射,周围也星星点点,从双流国际机场起飞的众多飞机往下观,但见这簇桥古镇似花团簇锦般。
来源:四川省 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郑光福( 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退休干部)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