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名镇名村】迤沙拉,我们来啦‖袁征

作者:袁 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1-04 16:16:31 浏览次数: 【字体:

迤沙拉,我们来啦

袁 征

仲冬时节,我和亲朋好友迎着灿烂阳光,驱车来到四川最南端金沙江畔大山深处一块一人多高的石头旁。

这块大石头究竟属于石头中的哪个种类,我不得而知。但是,它身上镌刻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的鲜红大字,则让我一目了然!

这个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的示范村,是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下辖的一个彝族自然村——迤沙拉村。

迤沙拉村的来客(袁征 摄)

迤沙拉村位于川滇交界的高原地带,是攀枝花市南大门,距攀枝花市中心60公里,距云南省永仁县方山风景区10公里,距昆明市283公里,距成都市840公里。京昆高速公路在平地镇设有出口,108国道从迤沙拉村口通过。从成都到迤沙拉村,必经雄伟壮观的金沙江大桥。

攀枝花金沙江大桥(罗燕芳 摄)

彝语读音中的“迤”,译为汉语的意思是水。“沙”,意思是洒或漏。“拉”,意思是下去。“迤沙拉”3个字连起来,意思是水漏下去的地方。

攀枝花市域内的彝族人按其来源和支系,分为“里泼”“诺苏”“阿布”“亚拉”“踏支”“格苏泼”“耶罗”“衣卢”等。迤沙拉村是彝族里泼支系风情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特色的村寨。村里的里泼彝人大都通晓汉语和里泼彝语。本族人相互见面时大都使用里泼彝语,这样会显得更加亲切。

里泼中的“里”指女性,“泼”指男性,“里泼”就是勤劳智慧的女子和健壮勇敢的男子。

迤沙拉村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自然村,素有“天下彝家第一村”之称。全村面积34平方公里,辖7个农业村民小组,人口603户2245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

迤沙拉村一隅(罗梅 摄)

迤沙拉村受金沙江干热河谷热流影响,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干爽,夏秋多雨,干湿分明”的气候,年平均气温16℃。

我们步入村子,随处可见一种植物藤,上面开满红橙色的花朵,状如鞭炮。

大家不禁惊呼:“这哪里像是冬天呀!”

热心的里泼彝族居民告诉我们:“这是炮仗花!”

天生爱美的女士们岂能放过这个绝佳机会,纷纷留影拍照!

迤沙拉村一隅(徐华 摄)

在远古时期,迤沙拉只是一个很小的彝人部落。尽管历史的风烟早已轻轻飘散,但我们依然了解到,迤沙拉村历史上是南丝绸之路拉鮓古渡的一个驿站,曾有许多过客在此留下足迹。

《史记·平淮书》载:“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以广巴蜀。”

《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载:“建兴三年春,亮南征,自安上由水路入越巂。”

三国蜀汉诸葛亮《后出师表》载:“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明通卷》载:“洪武十六年三月甲辰,诏颍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班师,留西平侯沐英率数万众镇滇中”。

明代,朱元璋招抚云南王国、部落未得到答复,便派30万大军,在征南将军傅友德、左副将军蓝玉、右副将军沐英统率下,平定云南。其间,实行了彝汉通婚“就地落籍”的民族政策。部分来自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兵卒慢慢在此定居、屯田,融入了里泼彝人的家庭。于是,迤沙拉迎来了攀枝花历史上第一次大移民。600年来,这些带来崇文重道、能耕善织、精于工巧习俗的江南移民,在这块土地上安居乐业、休养生息。为躲避杀戮,哀牢山里的大批彝人逃难迁徙到迤沙拉,与这里的里泼彝人聚汇,扎下根来,繁衍生息。由此,迤沙拉形成了彝汉融合的独特民族历史文化。

清代,这里被划为“苴却十马”管辖区。马帮在茶马夷道上来来往往,兴盛一时,让迤沙拉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马帮落脚之地。

抗战时期,美国人帮助修建的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至今犹在,这条“抗战生命线”从迤沙拉村前盘旋而过,朝着大山深处蜿蜒伸展而去。

迤沙拉村因多民族长期交往和融合,形成独具特色、蜚声中外的里泼民俗文化、建筑文化、谈经古乐。2005年9月,迤沙拉村经专家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评价指标体系》审核,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迤沙拉村一隅(徐波 摄)

迤沙拉村的建筑别具一格,十分养眼。村民们将苏皖民居风格与彝族民居风格巧妙组合在一起,远远看上去,红日蓝天白云下的村落栩栩生辉,好似一幅流动异彩的美丽画卷。我们此刻真不知自己究竟置身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色达,还是南京的秦淮河畔!

远眺迤沙拉村(银乐萍 摄)

村子里的街巷门肆、骡马客栈等,多沿用明朝南京先祖来此定居时留下的体例。家家修院落,一正两厢。精美的瓦当、工巧的檐牙、透雕的木窗等,无不透出江南水乡的灵秀隽永。

迤沙拉村一隅(陈一农 摄)

房屋户型一般以小四合院为主,一户一个“口”字形小院落。均属土木结构,红墙灰瓦,板筒瓦屋面,细部多有板壁装饰、木刻雕花,做工精细。整体结构合理,受力科学。不仅造型美观大方,而且十分坚固。远远望过去,村落好似一片红霞。周边的山上还建有一些大风车,很上镜。因此,迤沙拉村被评为“四川100个最美观景拍摄地之一”。

迤沙拉村一隅(罗燕冰 摄)

迤沙拉村里有一个百年老宅,正房坐东北朝西南,长12米,宽8米,高10米,建筑面积约96平方米。土木结构两层楼,两面坡悬山式屋顶。正房前有8级楼梯,门前有门柱一对,台基、窗上均有雕花。该宅为研究少数民族建筑提供了很好的实例,2019年1月被公布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迤沙拉村百年老宅(罗梅 摄)

迤沙拉村里有一个非遗小院,我们很想进入观瞻,可惜主人不在家,我们一头撞上了门锁。

迤沙拉村非遗小院(银乐萍 摄)

起家巷里流传着一句俗语,“起家车轮子”,说的是起家人头脑灵活,生意做得好。巷子里江南民居特色的四合院,流火图案的瓦当,极具彝族文化特色,是彝汉民族团结融合进步的见证。

迤沙拉村起家巷(罗燕芳 摄)

起家巷里有一个起家大院(游凤荣宅),被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列为保护单位。

迤沙拉村起家大院(游凤荣宅)(陈一农 摄)

毛家巷里流传着一句俗语,“毛家笔杆子”,说的是毛氏家族崇文尚教,兴学为乐,以耕读为本而持家治业,自立、自强、自省,堂堂正正干事,清清白白做人。

迤沙拉村毛家巷(罗燕冰 摄)

纳家巷里流传着一句俗语,“纳家包谷子”,说的是纳姓家族勤耕善种,以劳动发家致富,世代相传“勤奋耐劳,艰苦创业,好生活要自己创造”的家训,不等不靠,用双手辛勤开垦荒地,发现生产,最终获得丰收。

迤沙拉村纳家巷(徐华 摄)

张家巷里流传着一句俗语,“张家酒坛子”,说的是张家人潜心钻研酿酒技艺,以“勤于钻研,不贪为宝,清正纯洁”的精神品质酿造出香甜醇正的美酒,享誉四方,深受当地人喜爱。

迤沙拉村张家酒馆(袁征 摄)

村子里家家有院,院院相邻。门前有巷,巷巷相通,这些村道小巷像蜘蛛网一样交织在一起。游客们进了村子,犹如行走在时空的迷宫之中。

不过,我们今天观光游览其中,大可不必担心迷路。因为在每个巷子的转角处,都有明显的路标。

迤沙拉村一隅(徐波 摄)

迤沙拉村的彝族同胞时常会身着别具风格的服饰。这些服饰以款式新颖、颜色鲜艳、做工精细著称,既有凉山彝族服饰的痕迹,又有汉族服饰的某些特征。

迤沙拉村的妇女

里泼人能歌善舞,劳作之余,山道跋涉、节庆、婚嫁、丧葬以及青年男女相互交流等,都能用歌舞来传情达意。

里泼人称打跳为“咕遮”,即手脚比划跳动。它起源于彝族祖先收获时的劳动场面,逐渐演变发展成群众性极强的舞蹈形式,是迤沙拉村民男女老幼都喜爱的大众性文体娱乐活动。

唱调子在迤沙拉村较为盛行。有一人独唱,三人对唱,群口对唱形式。节庆、青年男女婚恋、丧葬、劳作之余、深山放牧等场合,都可用山歌表达情意。

迤沙拉村还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名叫谈经古乐。最开始是一种宫廷音乐,后来流传到民间。二胡、京胡、三弦、笛子、唢呐、大鼓、木鱼、磬、锣、钹、萧等民间乐器,在寨中老人的演奏中,发出古朴轻灵、悠扬婉转的乐声,有一种江南小调的韵味在其中,令听者顿生一种空灵中漫步的感觉,堪与纳西古乐媲美!

迤沙拉村中的谈经古乐

迤沙拉村里的特色小吃有烤全羊、炕牛肉、南瓜鸡、羊肉火锅、羊肉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全羊汤锅”“九大碗”。当地人称“九大碗”为松毛席,地上铺着松软的松针,松叶清香扑鼻,大有回归自然的感受。客人以草墩为坐,围聚于八仙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粗狂豪爽,酣畅淋漓。“全羊汤锅”以野外宰杀,就地用羊皮做锅,当即煮食最为地道。

为了把一棵棵幼苗培育成参天大树,迤沙拉村的里泼彝人在集中居住的小山坡最高处建起了一座小学。我估摸,村民们一定希望孩子们高瞻远瞩,胸有大志,长大之后报效祖国。

平地镇迤沙拉小学(袁征 摄)

在迤沙拉山寨旁,波涛汹涌的金沙江日夜流淌,奔向远方。距迤沙拉村3公里的后山上,有一个玻璃栈道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能隔着金沙江大峡谷望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放眼望去,金沙江大峡谷犹如中国版的亚利桑那州马蹄湾。

远眺金沙江大峡谷(罗梅 摄)

我们欣喜地看到,平地镇人民政府结合农业产业,全力发展乡村旅游。尤其是重点整合迤沙拉村,打造十户农家乐,修建川滇民族风情一条街,构建里泼彝族第一镇,迎接四海宾客。

2019年12月,迤沙拉村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2020年6月,入选四川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荣获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2021年3月,入选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公布的2020年全国生态文化村名单。2021年8月,入选拟命名的“天府旅游名村”公示名单。

迤沙拉村一隅(徐波 摄)

迤沙拉,我们来啦!

迤沙拉,我们会再来的!

站在迤沙拉这片大美天地里,我闭上眼睛,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梦。我梦见,每天有1至2趟从攀枝花市仁和区开往迤沙拉村口前那块大石头旁的公共汽车。村子里的里泼彝族同胞坐上公共汽车,然后换乘动车或飞机,到南京去,到合肥去,到南昌去,到祖国四面八方去……

迤沙拉村口前的大石头(袁征 摄)

党的二十大已经就民族团结进步、文化自信自强、乡村振兴、交通强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作出部署,我的梦想迟早会变成现实!

写于2022月12月17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袁 征 (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阆中,现居成都。退休前为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巡视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