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芦山县山区农耕文化嬗变‖汪成文
芦山县山区农耕文化嬗变
汪成文
我们的先祖千百年来生活在脚下这块土地上,为求温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不辍劳作。可大多数人却常是食不裹腹,衣不蔽体,过着贫困的生活。
以大川镇为例,地处雅安市芦山具偏远山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多数农民极度贫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施土地改革,土地掌握到农民手中。但因不少农民缺乏耕牛和犁,有地却不能耕作,再加上天灾人祸,个别地方出现了土地买卖情况。眼看又要出现新的赤贫户,党和政府把民间出现的换工形式互助组加以引导,逐渐把分散的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成互助组,加强了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自我记事起,我的父母就加入了这种生产组织。那时我家没有犁,只有一头帮别人养的牛。那时牛主人有多余的牛,就让没牛户代养。农村有个不成文规矩,代别人养一头牛,这头牛有小牛后,就作为代价给代养户。
1954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兴起。先是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即土地入股按比例分红,大型生产资料折价计酬,集体统一安排生产,收益按劳分配的半社今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现在的大川镇当时是快乐乡和大川乡2个乡,也紧跟着全国农村发展步伐,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多数农民都加入到农业社里来,乡党委、政府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常听大人们说得多的是芦山的骆何氏,她率先实行玉米去雄蕊的生产技术,每亩地增产近百分之二十。后来才知道她是四川省劳动模范。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农业社在社员们中评比先进,用红布条写上“先进分子”,黄布条写上“中间分子”,白布条写上“落后分子”,发给评得者本人。我记得我母亲佩带在胸前的是红布条。
1956年2月,大川乡成立了向东农业生产合作社(又叫“顺江社”),是全县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之一,社长是李吉三。那时的向东社很有名气,范围包括:石宝岩、锁江店、麻柳湾、石笋沟、香樟沟。农业社成立管理委员会。财务管理更是严格,会计是在雅安培训3个月后才上任的。生产管理也是有条不紊,开干部会,常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老农参加,让他们对生产出谋划策。在此基础上,年底至第二年初,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相继在两个乡成立。生产资料(土地、大型农具)属公有,不再实行土地分红,而是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
芦山县大川镇长势良好的重楼
接着,1957年成立了人民公社,办起了公共食堂。食堂初期办得很红火,按人定量,记得我的定量是14两(那时一斤是16两,约为今天的8.7两)。最初是米饭,用碗蒸的,后来有的食堂用斑竹筒蒸。由于蒸的数量大,蒸笼改为约1.2米见方的木蒸笼。约十天左右会打一次牙祭(吃猪肉或牛肉)。一开始在食堂吃,为巩固食堂,每家每户被收走了煮东西的铁锅和铜壶,饭食由最初的米饭变为玉米馍,再是豆面馍、谷糠馍(吃了后解大便很困难)。到了1960年,就更困难了,三四十人的食堂,只用7斤黄豆角剥出的豆打成浆,放点菜叶就是一天的食物。人们满山遍野去找“野粮”“野菜”。那时,我们常去采野果充饥,野草莓是最好的了。
1961年夏天,食堂解散了,每人得到供应粮20斤左右,即是下半年的粮食了。我们这里的野韭菜真成了救命菜,从春到秋都可采到。冬天就去野地里刨蕨根加工成粉,烙馍馍,味虽苦却也能充饥。大多数人在饥饿线上挣扎着。
人们终于熬过来了!
1962年春,国家又加大了口粮供应。春播开始,在种好公有土地的同时,人们想方设法开垦荒边地角,美其名曰“搞增种”。那时处在非常时期,政府也听之任之。到了秋天收获季节,集体土地上的粮食有了收获,个人增种地也有了收成,只是因为劳动力强弱而有很大差别。通过这一年的努力,人们从饥饿中缓了过来。虽不能顿顿吃饱,但保证了一日两餐有东西煮。
为保证第二年有更好的收成,人们拣起了老祖宗战胜灾荒的法宝——砍火地,说是“要得翻梢,刀砍火烧。”这一年冬天,凡有山林的生产队,大都砍了火地,十亩、二十亩,或三十亩。来年二、三月即放火烧山,烧山之时,浓烟滚滚,烈焰腾空,噼哩啪啦,声震云霄,是壮观更是恐怖!好在烈火只烧砍后的地方,没出现失控山火。这火地一烧,留下了厚厚的草木灰,它又是上好的肥料,因而火地播种的第一季庄稼,在管护上不须上肥,只须用镰刀割去长出的野草就行。正如人们期许的那样,这一年粮食增产了!但这种增产随着时间的变长而逐年递减,因为砍火地的地方大多是陡坡,植被一破坏,水土大量流失。果然报应来了,1968年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四面山坡上到处是泥石流,满山遍野都是伤疤,泥石流冲毁了至少百分之二十的土地。
为了温饱,粮食增产始终是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粮食是在增产,人口也在增长,山区的土地产量低,人们只能广种薄收。放眼一望,满山遍野都是庄稼地,因而每天劳作不辍,四季辛苦有加,劳动产值太低。虽然国家免去了大多数生产队的公购粮,但人们还是处在温饱线上,并不时接受国家的返销粮。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上世纪80年代初,又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加大化肥供应量,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论坝区,还是山区,粮食产量猛增。特别是袁隆平高产杂交水稻的推广,水稻产量飙升。人们不再饿肚子了!山区的玉米产粮也上去了,家家户户粮仓堆满了玉米。
上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搞活了!那时山区人们的钱袋子还比较瘪,不能买很多大米,主食仍以玉米为主,很少吃大米饭。粮食经销商就在坝区粮食市场收购大米,运到山区换玉米,赚取差价。山区农民的餐桌发生了根本变化,主食由玉米镆变成了大米饭。由于粮食多了,养猪就是平常事,一家一年养三两头猪就不在话下了,昔日称吃肉为打牙祭,而今餐桌上顿顿有肉,还品种丰富。
退耕还林政策一实施,人们先是把贫脊、坡陡的土地栽上树,领取国家补助。随着经济形势发展,山区种粮已是收不抵支,年轻人到城里打工,一年挣上三五万元已是常事,远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好过多了。二十多年来,庄稼地已几乎退耕完了,现在放眼望去,满山遍野都是树林,只是房前屋后还有点零星的庄稼地。生态得到了极大改善,即使遇到特大暴雨,山坡上也少有了泥石流。
近二十年来,人们的传统观念改变了,不再以种粮为谋生手断,而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川镇兴起了三大经济产业,这三大产业成了大川镇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芦山县大川镇深山农家乐
首先是旅游业的兴起。大川镇位于四川西部边陲的芦山县北部山区,地处青衣江上游,靠近原始森林,气候温和,清流急湍,鸟语花香,深潭浅滩,无限风光,宜于避暑渡假,是成都的后花园。小镇旅游业初起于2005年后,兴盛于芦山四·二O强烈地震后的灾后重建中,许多农家借重建之机,把地震毁坏的住房建成了农家乐,接待来自成都周边渡假避暑的游客。小镇农家乐规模上档次的有多处,一是场镇上,挡次高,按城里酒店标准建成的有20多家。二是乡下小家庭设置,房间是套间,有厨房和卫生间,适合三口之家或老年夫妻消夏避暑居住。三是三江村的杨坎门和皂角湾,这里集中了一百多户农家乐,一次能接待7000多人。全镇近200户农家乐,整个镇的接待能力达万人以上,给村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也大大促进了人居环境的提升。大川镇也成了“大川河AAAA旅游景区”。今年天气炎热,是大川农家乐最火爆的一年,全镇估计收入达千万元以上,农户收入高的达30万元以上,少的也有5至10万元。
4·20地震后芦山县大川镇新修的农家乐
二是中药材种植业的兴起。中药材种植以小河村为龙头,涌现了许多种植大户。三木药材(厚朴、杜仲、黄柏)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草本药材白芨、重楼、黄莲、毛慈菇3万余亩。以药农大户祝富元为例,家处小河村横山岗,三木药材(厚朴、黄柏、杜仲)种植200余亩,重楼、白芨、毛茨菇、黄莲种植20多亩,年收入达30余万元。小户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现正打造3000亩中药材文旅示范基地,又建起了药材粗加工基地。三木药材的种植,既绿化了荒山野地、强化了植被覆盖,又增加了村民收入,真是一箭三雕。不!还有一雕:那就是大大提升了村集体经济,小河村近年村集体经济实现年收入32万元。
芦山县大川镇春天开着鲜艳花朵的白芨
三是发展白茶产业。白茶,又名老鹰茶,是我国传统饮料之一,它有防暑、生津、止渴的功效,几千年来都受到人们青睐。而大川白茶有着悠久历史,在大川境内,至今犹存上百棵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茶树,有十余棵在三至五百年左右。而今又大面积栽种,尤以快乐村的“明剑白茶”为龙头,成了快乐村新兴的支柱产业。明剑白茶成功注册了“芦山白茶”地理商标,现有多个品种,市场销售最普通的老白茶已售至80元1斤。近几年,快乐村种植面积达2000亩左右,另两个村种植面积600亩。现在只是明剑白茶企业,年收入已达140万元,其他农户收入近100余万元。白茶种植业,既是村民的收入来源,又增加了植被覆盖面,促进了生态经济发展。
纵观大川镇的经济发展之路,应该是山区农村的一个缩影,是山区农耕文化的嬗变,展现了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之路,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写于2022年9月20日
-END-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汪成文(芦山县大川镇退休教师,芦山县作家协会会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