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志·政治协商会议篇-政务志》
《四川省志·政务志》政治协商会议篇 概述
1949年9月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的代表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组织形式的形成。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不仅是各民主党派和各族各界人士参与协商国家大事的统一战线组织,而且肩负着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在此次会议期间,通过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还通过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三个重要文件;通过了国都、国旗、国歌、纪年等决议案;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向全世界人民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而光荣地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作为全体会议休会期间的常设机构。政协全国委员会虽不具有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职能,而是协商建议性的统一战线组织;但是,国家的“一切大政方针,都要先经过全国委员会协议,然后建议政府施行”。①(①见198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137页。)政协全国委员会从1949年10月到1954年12月的五年时间中,协商审议了许多重要的法律、法令。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农民协会组织通则》《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人民法庭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毒犯条例》等等。同时在协助政府动员人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由此可见,政协全国委员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954年9月以前,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政协全国委员会召开的一些会议上,多次向各界人士宣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团结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民族、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并在中国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建设中继续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作用。
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了第二届第一次全体会议。此次会议听取了周恩来作的《关于国内外形势和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的任务》的报告。会议的另一中心议题是协商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简称《章程》)。在《章程》的总纲部份明确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它的基本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继续通过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团结,更广泛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按照《章程》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会(从下简称“省政协”)于1955年1月成立。在这之前,政协没有设置地方委员会。但是1951年7月19日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十五次常务委员会议决定由各大行政区、省(行署)、中央直辖市和省会所在地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的协商委员会代行地方委员会的职权。当时的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分别代行了政协地方委员会的职权。1952年秋,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区撤销合并为四川省后,经政协全国委员会批准,于1952年10月组成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联合办事处(简称“四区联合办事处”)继续代行政协地方委员会的职权。因此,原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区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和“四区联合办事处”均为政协四川省委员会的前身。
政协四川省委员会的前身,先后分别在中共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区党委和中共四川省委领导下,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指导下,协助政府推动各界人士支持、参加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三反”“五反”运动,协助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宣传政策,协调统一战线内部关系,推动各界人士学习时事政治、《共同纲领》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等做了大量工作,对于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协四川省委员会从1955年1月至1987年12月的32年中,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5年1月至1966年5月的12年间,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届,是省政协工作由初创到曲折发展的阶段。
省政协建立后,按照《章程》要求积极开展活动,特别是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还确定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后,极大地鼓舞了各民主党派和各方面人士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四川省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参加省政协活动的热情很高。在省政协召开的各种会议和组织的各项活动中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出谋划策,建议进言,民主协商空气较为活跃。随后,由于1957年反右斗争出现了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党内外干部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在省政协委员中,有几十位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成员、无党派民主人士、高级知识分子以及宗教、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受到各种处分,有的被撤销职务,有的被取销委员资格,有的被送去劳动改造。他们本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给政协工作带来了重大损失。1958年初,在民主党派成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中开展了由资本主义立场到社会主义立场根本改造的整风运动,根据运动中“交心”的材料又错划了一些“右派分子”。1959年开始对所谓“三自一包”“三和一少”言论的批判,1962年对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以及1964年在科学文化领域发动的一些不适当的批判等一系列左的错误作法和影响,使各方面人士疑虑较多,他们在参加省政协的活动中,不能敞开思想,畅所欲言,致使省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作用未能很好发挥。
尽管如此,省政协在中共四川省委领导下,在反复曲折的过程中,仍做了大量工作。在这期间的一、二、三届共召开全体会议9次,收到委员提案1231件。共召开常委会49次,还组织召开了若干座谈会和参观访问以及专题调查活动。特别是从1959年起,省政协每年一次的全体会议都列席了省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省政府财经部门、法院、检察院的报告。省政协驻蓉常委多次列席省人民委员会的重要会议。总的说来,省政协这个时期在协助四川省完成对私营工商业、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在协助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方面,在组织推动各方面人士及其家属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方面,在开展对台宣传工作和声援国际反霸斗争,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在声讨达赖叛国集团罪行维护祖国统一方面,在指导市、县政协工作方面以及在文史资料的征集出版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阶段,从1966年6月至1977年11月的11年间,是省政协遭受严重挫折的时期。
由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煽动破坏,极左思潮泛滥,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横遭践踏,省政协10多年的成绩和作用全被否定,不少爱国人士被打成牛鬼蛇神,许多人被抄家、批斗,受到残酷的打击迫害,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一些在蓉而工资关系在省政协的非中国共产党的委员和有关人士以及省政协机关领导亦受到严重冲击,一切工作被迫停止。省政协机关经过三年多的乱批乱斗之后,1969年11月,除少数几名职工留守机关外,其余全被下放“四川省塆坵五七干校”,
一面参加生产劳动,接受“再教育”,一面继续进行“文化大革命”。与此同时,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决定,统战人员不下干校,在蓉成立了“原省级统战人员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还从省政协和省级统战系统机关中,抽调了6名干部组成学习班办公室,在省革委政工组群工组的直接领导下,对学员进行学习改造和政治审查。在此期间,办公室组织学习班成员,除学习中央、省革委等有关文件外,还参与了四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改草案)的讨论,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上呈。在贯彻中央〔1971〕12号文件,清理落实统战对象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查抄的财物,解冻银行存款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在揭批林彪反革命集团罪行的基础上,1972年秋“塆坵干校”结束,省政协职工回到成都。当年秋,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群工部的统战组,把“原统战人员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撤销,将省政协职工、省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参事室、文史馆和省各宗教爱国团体、省社会主义学院的职工合起来组成“统战系统人员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一方面组织在蓉非中共党员的委员和省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宗教团体在蓉负责人以及在蓉的省参事、省文史馆员,定期学习时事政治;一方面对上述人士中被打成“牛鬼蛇神”的人的问题,进行复查,重做结论并初步落实他们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对被抄家的财物进行了大量清查工作,并初步作了一些退赔工作。
第三阶段,从1977年12月至1987年12月的10年间,包括第四、第五届,是省政协工作由恢复发展到开创新局面的时期。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文化大革命”的灾难结束了,经过一年多揭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罪行的斗争,初步划清了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的界限。中共中央在重建党组织的正常秩序,恢复党组织对各项工作领导的同时,为重建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秩序,使各级政权机关正常运转,为恢复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关系,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指示各地及时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各级地方委员会。
1977年12月13日至22日政协第四届四川省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成都召开。选举产生了新的一届常务委员会,在四届一次常委会上决定恢复“学习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对台工作组”三个专门机构。还决定机关设置“秘书处”“政治处”“行政处”“学委会办公室”“文史资料办公室”“对台办公室”等办事机构,自此开始陆续恢复工作。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拨乱反正,恢复了中国共产党历来倡导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并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使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1982年中共十二大制定了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纲领,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在统一战线方面,在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同时,又提出党同各民主党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要求,进而在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方面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省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地方组织之一,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的方针,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做了大量工作。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省政协在这个时期对专门委(组)和机关工作机构进行了多次调整。尤为注重发挥省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主要职能作用。并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这一工作:
第一,充分利用省政协联系面广且具有综合人才库的优势,紧密围绕四川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中心任务,发动和组织委员献计出力。首先,省政协就四川省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分别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举行了一系列的座谈会、论证会和开展了大量的专题调查,写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分析的高质量书面建议,为四川省一些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起到了参谋和助手作用;同时积极开展经济科技、法律咨询活动和智力支边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着重发挥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主要职能作用。省政协召开全体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会议、各种座谈会以及列席省人代会、参加中共四川省委召开的情况通报会等等,就国家大政方针,地方重要事务,政策法令的制定和贯彻实施,群众生活、统一战线内部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讨论,提出意见、建议、批评,开展不同层次的协商监督。委员通过提提案,参加省政协组织的参观视察和专题调查以及委员个人来信来访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提出的书面建议、批评和进行举报活动,发挥了政协应有的作用。
西康省于1955年10月撤销建制并入四川省以后,原政协西康省委员会的部分委员、常委、副主席于1956年2、3月增补为政协四川省委员会的委员、常委、副主席。关于原西康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和政协西康省委员会的情况,因缺乏档案可考,不能详述,其大致情况是:
1951年5月11日~19日西康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雅安举行。西康省人民政府主席廖志高作《关于更进一步发展与巩固西康民族的团结》的报告,副主席张为炯作《关于西康省人民政府一年来的工作》的报告。
会议听取了秦力生委员作《关于在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运动的基础上争取于1951年内基本上完成全省汉人区域土地改革的报告》,省人民法院院长赵敬斋作《关于镇压反革命》的报告,抗美援朝分会会长黄觉庵作《关于进一步普及和深入抗美援朝运动》的报告,农林厅厅长陈少山作《关于当前农村生产工作》的报告。并将西康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若干补充规定》提交大会审议。
会议代表着重讨论了《关于西康省人民政府一年来的工作报告》及有关报告,并一致通过了关于以上报告的决议。通过《西康省各族各界人民团结爱国公约》,大会提案13件。会议选举产生了本届协商委员会。1955年2月,政协第一届西康省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西康省会雅安举行,会议选举苗逢澍为主席,黄觉庵、降央伯姆(女、藏)、阿旺嘉措(藏)、阿侯鲁木子(彝)、刘元瑄为副主席,黄觉庵为秘书长(兼)。
《四川省志·政务志》政治协商会议篇 目录.pdf(8.25M)
《四川省志·政务志》政治协商会议篇 正文.pdf(185.53M)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