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4-08-14 22:07:13

《四川省志▪地理志》

发布时间:2017-01-05 20:37:00 浏览次数:5189 【字体:

5add81c50bc54fa8a6b300bb8873cbb8.png

《四川省志▪地理志》(1840-1985)概述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长江上游,青藏高原东缘,云贵高原北侧,界于北纬26°03′~34°19′,东经97°21′~110°12′之间。东邻湖北、湖南,南连贵州、云南,西倚西藏,北靠青海、甘肃、陕西。东西绵延1200多公里,南北最宽为900多公里,面积5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5.94%,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青海,居第五位。

四川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1985年全省人口为10187.5万,东西部分布极不平衡。东部四川盆地土地面积占全省的44.7%,人口则集中了全省的93%强。西部川西高原山地土地面积占全省的55.3%,人口只占近7%。城乡人口分布也不平衡。城镇人口1164.1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1.4%;乡村人口9023.4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8.6%。

四川还是我国多民族的省区之一。据1982年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56个少数民族,四川省就有52个。总人口为3661530人,占当时全省总人口的3.67%。彝族人口最多,为1526707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1.7%;人口超过50万的有藏族、土家族,超过35万的有苗族;超过10万、9万的分别是羌族、回族,其他人口较多的依次为蒙古族、傈僳族、纳西族、满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四川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于两大区域:川西高原山地集中了70%,主要是彝族、藏族和羌族;川东南边缘山区则主要是苗族和土家族。

1985年底,四川省辖有成都、重庆、自贡、渡口、泸州、德阳、遂宁、广元、绵阳、内江、乐山11个市,雅安、宜宾、南充、达县、涪陵、万县6个地区,阿坝藏族、甘孜藏族、凉山彝族3个自治州,共有8个县级市、32个市辖区(县级),165个县。9个民族自治县,县级工农区1个。总计有镇687个,乡8090个。省会为成都市。

四川省幅员辽阔,自然环境结构十分复杂,自然地理特征突出。

(一)西高东低,山地广布

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三级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的过渡带,高差悬殊,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明显。川西贡嘎山海拔7556米,为省内第一高峰;川东巫山附近的长江河谷,海拔仅80米左右,两者相差7000余米。东西差异大,是四川地貌的总特征。大致以龙门山、大相岭、大凉山为界,以西为高原高山,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以东为四川盆地,由海拔750米以下的盆地底部和2000米左右的盆周山地组成。

西部高原高山包括甘孜、阿坝、凉山3州的大部,属青藏高原的东延部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高原较完整,起伏和缓,海拔一般在4000米以上,东南部高原面已破坏,地势渐低,为高山峡谷,谷底海拔1000~2000米,岭谷高差可达2000~3000米。

东部四川盆地,可分为盆底和盆周山地两部分,二者大致以广元、雅安、叙永、奉节四点连线为界。盆底内厂泛出露侏罗、白垩系紫红色地层,有“红色盆地”之称。盆地内丘陵广布,除龙泉山、总岗山和川东平行岭谷等海拔在1000米左右外,其余大部分在200~750米之间。以华蓥山最高,主峰海拔1704米。盆地内按地貌组合,可划分为3部分:龙泉山以西为盆西平原,海拔450~750米,地面平坦,平均坡度仅3~11‰。龙泉山与华蓥山之间为盆中丘陵,岩层倾角不超过10~15度,海拔200~700米,由北向南倾斜,南部浅丘多,北部深丘为主。华蓥山以东为盆东平行岭谷,由20余条东北——西南向条形背斜山地和向斜谷地组成,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石灰岩出露的地方发育有喀斯特槽谷。向斜谷地宽可达10~30公里,丘陵与河谷冲积平原交错分布,高度多在海拔300~500米。盆周边缘山地,以中山为主,北有米仓山、大巴山,山岭海拔一般1500~2200米;东、东南和南缘有巫山、七曜(岳)山、大娄山,山岭海拔1000~1500米,喀斯特地貌发育;西缘为龙门山、邛崃山和峨眉山等,属中、高山,海拔大都在3000米以上。

四川省地貌类型复杂,山地分布面积最广。全省各种地貌类型占全省总面积为:平原7.85%,台地1.57%,浅丘5.35%,深丘4.59%,低山15.15%,低中山15.54%,中山20.66%,高山22.22%,极高山0.32%,山原1.81%,高平原(高原)3.83%,另有水面及冰雪面积0.82%。山地总面积占73.89%,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4。

(二)气候地域分异显著,类型复杂多样

不同的地貌单元,使东西两部分气候也迥然不同。东部盆地,纬度地带性起主导作用,亚热带气候特别明显,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为我国冬季著名暖中心和夏季酷暑中心之一。降水以多秋雨、夜雨著称。日照少闻名全国,盆西边缘山地的年日照时数仅有1000小时左右,属全国最低值。西部高原山地以高原季风型气候为主,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不明显,冬长而冷,夏温低;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湿季节交替明显;气候的垂直变化显著。

四川气候复杂多样。热量,从全年无冬的南亚热带到长冬无夏、终年积雪的高山永久冰雪带,类型齐备。水分条件,由东南向西北,从湿润、半湿润过渡到半干旱。冷、暖、干、湿的不同组合,又构成了冷湿、暖湿、干热、湿热等多种气候类型,类型之多,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

(三)河流众多,水能资源丰富

四川的河流除川西北的白河、黑河属黄河水系外,其余均属长江水系。各级干支流流域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2条,大于500平方公里的345条,大于100平方公里的1419条。各地水系的水网结构差异明显,盆中丘陵,河流以长江为骨干,构成不对称的向心状水系,主要河流的结构多为树枝状;盆东平行岭谷、大巴山等地水网,多形成格子状水系;盆西平原,河道散流,人工渠网发达,具有典型的扇状或辫状水网特征;川西高原、山地的河流,北部水网结构为树枝状,南部为羽状。省内河流,具有典型季风河流和山地河流特征。前者表现为径流补给主要为季风降雨,东部盆地夏季径流占年总量的34~76%;西部高原山地占40~53%,冬季都不足10%。年径流深的地域分布和年降水量的地域分布基本一致,东、南部高于西、北部,愈向西北,年径流深愈低。1985年前,全省多年平均径流深约为532.4毫米,折合河川径流总量约为3057亿立方米(不包括省外输入的客水1428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11.5%,在全国各省区中居第二位。

除盆中河川及黄河支流黑、白河外,四川河流多具有山地河流特征,表现在河床纵比降大,流速快,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共达1.5亿千瓦,约占全国总蕴藏量的22%,居全国第二位。可开发量为0.92亿千瓦,占全国的26.8%,居全国第一位。

(四)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生物土壤资源丰富

四川虽然在第四纪中出现过冰期和间冰期,气候寒暖交替,但受冰川影响较小,尤其是川西南河谷和四川盆地,保存有大量的古老植物种属,并成为植物分化、繁衍的中心。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又便于外来动植物成分的北下南上,相互融化混杂,使四川的动、植物区系及其成分十分复杂,仅高等植物就有300科,1860属,10000种左右,占全国总数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被子植物种类之多仅次于云南,裸子植物则居全国第一。脊椎动物种类有1229种,接近全国种类的四分之一,而且多珍贵、稀有的动物,全国重点保护的359种脊椎动物中,四川就有133种,占全国的37.05%。

复杂的生物气候,相应地使四川土壤从具有热带性的稀树灌丛赤红壤到常年积雪的寒漠土,具备各种地带性土类,相当于从南海之滨到黑龙江北部大兴安岭冻土带的所有土类,在全国只有云南省可以相比。在长期人类耕作影响下,还发育了多种多样的农业土。

四川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在全国都是突出的。内部的地区差异也很明显。全省自然景观可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四川盆地、川西南山地和川西高原山地。

(一)四川盆地

包括四川盆地底部海拔200~750米的丘陵与平原及其周围1000~3000米左右的山地。地势自西北倾向东南,四周流水汇集盆地中,使盆地长期受到切割,低山丘陵分布广泛,丘陵约占盆底总面积的75%,仅有少数低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丘陵性盆地。盆地具有以下特点:冬暖、春早、云雾多、日照少。1月均温6~8℃,比长江中下游高出2~4℃,多年低温平均值>0℃,全年平均无霜期长达290~350天。霜日一般都较短,岷、沱江的下游及长江两岸,霜日都不到5天。春季雨水较少,升温快,春季来临一般比长江中下游早一个月,2月下旬到3月初,日平均气温已稳定在≥10℃。年平均总云量在8.0左右,为全国之冠,逐月变化不大。全年雾日一般是25~50天,成都、重庆的年平均雾日在60天以上,以冬春最多。日照也较少,全年日照时数大部分地区为1200~1400小时,西部、南部仅1000~1300小时。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四川盆地自然植被为典型的亚热带偏湿性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竹林。前者以峨眉栲、瓦山栲、刺果米槠、栲树、青棡、曼青棡、大叶石栎、桢楠、润楠、华木荷、大苞木荷、四川大头茶等喜湿性树种为主;亚热带针叶林以马尾松、杉木、川柏木居多;亚热带竹林分布广、种类多。紫色土分布广泛是又一特点。四川盆地地带性土壤黄壤仅见于盆周低山或盆地内局部低山,海拔600~1500米处。盆地内大面积分布的是紫色土,面积达14.76万平方公里,占盆地总面积的65.5%。紫色土发育于中生代紫色泥岩、页岩及砂岩上,质地以中壤和重壤土为多,多含有碳酸钙,pH7.0左右,多为中性土壤,矿物质养分丰富,全磷、全钾含量高,但含氮较少。

(二)川西南山地

包括渡口市(攀枝花市)的全部、凉山州大部分和甘孜州、雅安地区、乐山市的一部分。地处四川西南部,纬度偏南,紧靠云南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自然地理特征更类似于云南高原,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峡谷和云南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面积占全区面积80%以上,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以中山为主。山地被切割成南北向的断续小块,如安宁河两侧南北向的山地,东侧的小相岭、螺髻山、鲁南山、龙帚山;西侧的牦牛山、磨盘山、锦屏山、白林山等。在小相岭、螺髻山、黑水河以东属起伏和缓的山原地貌。冬暖夏凉、干湿季节分明是主要气候特点。冬暖显著,如渡口市,最冷月平均气温高达12℃,为全川之冠。夏季多雨,加以海拔高,使气温不高,最热月平均气温20-24℃,渡口市可达26℃左右。干湿季分明是本区区别于四川盆地而更类似云南高原的一大特点,冬半年(11~4月)为干暖气流控制,为干季,降水量一般只占全年降水总量的5~10%,夏半年(5~10月)为湿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90~95%,如渡口市占94.7%,西昌占92.7%。本区地带性植被属偏干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由滇青桐、黄毛青棡、高山栲、银木荷等耐旱的种类组成。亚热带针叶林主要是云南松、云南油杉,与云南高原相似。山地红壤分布广泛,紫色土和山地黄壤少见。

(三)川西高原高山

包括阿坝、甘孜2州的大部分及凉山州和绵阳市的一部分。北部地势高亢,海拔一般在4000~4700米,气候干寒,河流切割较浅,相对高度一般小于500米,高原面完整,起伏和缓,为典型的丘状高原和宽浅谷地。高原东南部,地势渐低,随着河流从西北——东南向转为南北向后,下切加剧,愈往南下切愈强烈,在高原的南部及东部边缘形成岭谷高差达2000~3000米的高山峡谷。山脉与河流相间,南北纵列,自西向东有金沙江、沙鲁里山、雅砻江、大雪山、大渡河、邛崃山、岷江、岷山等。气候具冬季严寒漫长,夏季短促,干湿季分明,垂直分异显著等特点。最冷月平均气温-2~-12℃,最热月平均气温一般低于14℃,北部一些区域甚至不到10℃。雨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0~90%。气候类型由南到北,依次出现亚热带(仅南部局部河谷)、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亚寒带。与此相应,植被的垂直变化也极明显,从河谷到山顶分别为干旱河谷灌丛、山地阔叶林、亚高山暗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与流石滩植被。其中以亚高山针叶林面积最大,分布广泛,由种类繁多的云杉属和冷杉属植物构成。北部高原面海拔更高,气候严酷,有大面积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

《四川省志▪地理志》(1840-1985)(上册)目录彩页pdf

《四川省志▪地理志》(1840-1985)(下册)目录彩页pdf

《四川省志▪地理志》(1840-1985)(上册)正文pdf

《四川省志▪地理志》(1840-1985)(下册)正文pdf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