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6 10:15:40

200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20060312四川人大网 发布时间:2019-04-29 16:46:45 浏览次数: 【字体:

       各位代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04年工作回顾
 
  2004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省委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动员和组织全省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推进“三个转变”,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宏观调控,不回避疑难问题,妥善处理复杂矛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全省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大关,达到6556亿元,增长12.7%,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的主要经济目标。第一产业增加值1394.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690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2471.8亿元,增长10.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8‰。
 
  一、宏观调控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坚持在发展中搞好调控,在调控中加快发展,着力抑制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切实加强薄弱环节,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免征了57个民族县(含民族待遇县)的农牧业税及附加。5.22亿元粮食直补资金及时兑现到农户。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进一步延伸。省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34.2亿元,增长29.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快。积极防治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粮食总产量3326.5万吨,增产143.2万吨;肉类总产量863.5万吨,增加68.2万吨。培训农民工513万人次,转移劳动力1490万人,增加12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50.4元。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积极支持企业技改,加强工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搞好运行调节,工业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达2165.2亿元,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46.5亿元,增长25.8%;实现净利润200亿元,增长31.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2%。
 
  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有保有压、扶优限劣,钢铁、水泥、电解铝等投资增速比年初回落52.6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增长88.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增长42.3%。实施“4433”工程,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758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867公里。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038万千瓦。移动、固定电话用户分别达到1514.6万户和1369.9万户,普及率达到33.9%。城乡建设成效显著,城镇化率达到31.1%,提高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48.5亿元,增长22.7%。
 
  发展壮大以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消费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旅游总收入实现566.2亿元,增长34.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增长93.1%。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168.5万人次,全省铁路旅客发送量达到4110万人次。住房、汽车、餐饮、通讯等消费热点持续旺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4亿元,增长14.0%,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9%。
 
  财政收支基本平衡,金融平稳运行。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大依法治税和审计监督力度,确保财政增收,确保重点支出。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670亿元,同口径增长20.3%,超收部分主要用于农业、社会事业、救灾、环保和执法办案等方面;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80.6亿元,增长20.3%。全省算总帐实现了净结余0.5亿元。协调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注重风险防范。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462.1亿元,比年初增长16.8%;各项贷款余额6475.9亿元,增长11.3%。
 
  二、“三个转变”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
 
  “三个转变”成效明显。清理整顿土地市场和各类开发区,撤并开发区114个,依法收回闲置土地726.96公顷,补追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4.8亿元,经营性用地全部实行招拍挂出让,其中,商品住宅用地全部实现拍卖出让。在供地仅增加0.02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土地出让总收入375.57亿元,增长46.71%,其中,政府土地收益255.16亿元,增长80.96%。全年各项建设占用耕地4965公顷,新增耕地5267公顷,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创业,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1.3%,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1.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8%。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人才成长创业的社会环境明显改善。以甘洛县集中整治为突破口,加大矿业秩序整顿力度,水电、矿产、文化、旅游等优势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提高。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力度加大,改制面达85%。9户军工企业顺利实施破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有所加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配套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等项改革。启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和市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出口退税新机制平稳运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制等项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培育出口主体队伍和商品基地,积极拓展川产商品国际市场。成功举办了川渝、川澳、川京、川浙和西博会、花博会等重大经贸活动,积极参与长三角、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技术合作。进出口总额达68.7亿美元,增长22.0%,其中,出口39.8亿美元,增长24.2%。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增长8.1%;引进国内省外资金480亿元,增长57.4%。外国驻川领事机构增加2家。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社会事业向前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得到加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推行中小学“一费制”,规范了学校收费行为。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加大,高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取得新进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加大,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群众文体活动广泛开展,文艺创作取得新的成果,文化体育产业加快发展,民间文化抢救和文物保护工作得到重视。建成了巴金文学院和沫若艺术院。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等项事业有较大发展,人事、统计、档案、保密、老龄、地震、气象、测绘、地方志等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9.9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2580.3元,增长15.7%。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0.9万人。省财政安排特困群体救助资金5.9亿元,增长89.25%。针对物价上涨的影响,适当提高了城镇低保标准和养老金标准。“两保”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151.5万城镇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从政府土地收益中拿出17.5亿元用于失地农民的安置和社会保障。清偿农民工工资22.8亿元。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符合条件的12.8万人给予了奖励扶助。扶贫帮困力度加大,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6.8亿元,20万特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安排各类救灾资金8.1亿元,农业税灾歉减免1.72亿元,减轻了川东北“9·3”特大洪灾等造成的损失,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全省共有19.34万间倒塌房屋完成重建。农村医疗救助试点顺利启动。贫困学生得到多方救助。利用国债资金解决了61万人的饮水困难,通过红层找水打井解决了旱区21万人的饮水困难。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加强。累计退耕还林80.56万公顷,配套荒山造林72.7万公顷,年度成片造林42.5万公顷,天然林保护和退牧还草工程顺利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27.94%。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36万吨,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达到7400吨。沱江两次污染事故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受到严厉查处。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整治工作初见成效,限期整治的564户重点污染企业有528户完成整治,其余36户正停产整顿。
 
  市场经济秩序继续好转。食品安全综合整治和药品、医疗器械等重点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和价格管理工作得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新的进展。
 
  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加大。狠抓安全生产“六落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示范乡镇建设活动,实施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严肃查处重特大事故。全年安全生产事故件数下降20%,死亡人数下降4.5%。
 
  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成效明显,基层治安防范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有所增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好信访、排查调处和人民调解工作,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严打”整治斗争深入开展,严厉打击了暴力犯罪、多发性犯罪和有组织犯罪。坚决查禁邪教组织活动。禁毒工作力度加大。国家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全面落实。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军政、军民关系更加紧密。
 
  各位代表,去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把对邓小平同志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的巨大动力。过去的一年是我省近10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也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生态环境建设明显加快的一年。在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川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整个经济还是低水平上的快速增长,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仍然突出,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十分繁重。一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很大。二是部分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不活,整体竞争力不强。三是经济增长的资源性约束加剧,资金和煤、电、油、运偏紧。四是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面临较大困难。五是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六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任务艰巨。七是社会稳定面临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八是政府工作还存在群众不满意的方面。少数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有的弄虚作假,对群众态度冷漠、作风粗暴,腐败问题在个别地方、个别领域还较为突出。省政府将正视上述问题,知难而进,扎实工作,不负全省各族人民的重托,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2005年工作安排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第一步目标的关键一年。做好2005年的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球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三个转变”的深入推进激发了加快发展的活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国际重要原材料价格仍处于高位,国内建设性国债资金逐步减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不容低估。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综合各方面因素,省政府拟定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3‰以内。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八届四次全会的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川战略,加快“三个转变”,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这个目标和要求,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全面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一、加强经济调节,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
 
  正确履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从直接充当市场主体的被动局面中解脱出来,从微观经济活动的困扰中解脱出来,从行政审批经济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0元以上,粮食增产30万吨以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提高土地质量,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抓好“五良配套”,实施优质、丰产粮食产业工程。全省免征农牧业税及附加。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落实好粮食直补政策,继续停止收取个体工商管理费,延伸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增加农业投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一批知名绿色品牌。保持川猪优势,发展草食牲畜,抓好禽流感等动物疫病防治,保证畜产品安全。突出抓好劳务开发,继续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把调整农业结构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六小工程”,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搞好信息、科技、金融和气象服务,发挥供销社在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化解乡村不良债务。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突出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把改革、改组和改造结合起来,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工业活力和整体竞争力,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净利润增长“双十五”。继续培育壮大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优势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优势产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整合中央和地方、军工和民用的企业资源及科研力量,做大做强一批对四川经济起支撑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强重大工业基地建设,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着力抓好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建设,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企业实施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前景广阔的技术改造项目。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完善工业运行监测体系和预警导向机制,搞好煤、电、油、气、资金和交通运输等综合协调。
 
  加快发展服务业。坚持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整合旅游资源,完善点、线、片结合的旅游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加强重点景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加快红色旅游线、西环线、“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开发。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引导企业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深入开展“军警民共建安全文明旅游区”活动,综合整治旅游市场,提升服务质量。做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管理和申报工作。办好第三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和冬季旅游大会。确保旅游总收入突破600亿元。发展信息、通信、金融、证券、保险、咨询、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挥川菜品牌优势,做大做强餐饮业。发展会展经济,办好全国花博会、糖酒会、粮油精品展和西博会、农博会等重大会展活动。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债支持,鼓励民间投资,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的投入,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突出抓好270个重点建设项目,竣工投产50个,加快建设90个,确保开工80个,加快前期准备50个。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的“五项制度”,提高投资效益。整顿建设市场秩序,限期解决“烂尾工程”。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抓好体制和机制创新,集中力量打好改革攻坚战。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推进股权多元化,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完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实行年度经营业绩责任制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责任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主人翁作用。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加快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改革。切实搞好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
 
  提高开放水平和质量。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切实做好外经、外贸、外资和外事、侨务、港澳、对台工作,形成对外开放合力。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把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四川。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争取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办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保持引进内资的良好势头。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加快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搞好“大通关”、出口退税等综合服务,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确保出口增长12%。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实行平等待遇,扩大市场准入,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建立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评价制度及问责制度,严肃查处吃、拿、卡、要行为,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创新信用担保体系,着力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健全服务体系,规范服务行为,保护、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引导民营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重视职工权益保障和安全生产。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大中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培育城镇群落,确保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加强城镇规划集中统一管理,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快旧城改造。突出特色,搞好小城镇和农民新村建设。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形象。深入实施经营城市战略,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市场化经营。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成都平原地区和攀西、川南地区发展,形成区域聚集优势。推进丘陵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盆周山区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建设一批经济强县。
 
  做好财税金融工作。积极培植税源,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促进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加“三农”、社会保障、就业、公共卫生、教育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新增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安排724.8亿元,同口径增长10.3%;一般预算支出安排723.8亿元,增长5.9%。引导金融机构搞好金融创新,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改进银企关系,共建金融安全区。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增强成都区域金融中心辐射功能。
 
  二、强化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快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法规范市场准入和竞争行为。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完善商品市场,大力培育要素市场,统筹规划市场布局,加快区域性中心市场建设。培育壮大产权清晰、自主经营、行为规范的市场主体。不断提高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矿权、国有资产的出售必须实行招拍挂。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对食品、药品和农资等重要商品的专项整治力度。加强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搞好商品检验检疫。完善产品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形成监管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规范文化市场。搞好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依法查处商标、著作、专利等方面的侵权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中介欺诈和走私贩私行为。加强矿产资源勘察,整顿开发秩序,制止乱挖滥采。
 
  着力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加强社会诚信宣传,增强全民信用意识。加快企业信用征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诚信经营。推动信用行业协会建设,逐步建立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制度。完善银行、保险、证券等方面的信用管理体系。
 
  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落实监管责任。做好清产核资工作,建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和经营者监管制度。加强产权转让和交易的监督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行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统一管理。
 
  完善价格监管机制。建立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预警应急机制。完善公共产品价格听证制度,规范垄断行业和服务业的价格行为,对水、电、煤、气、油、运等方面的价格进行有效调节。加大价格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涉农、教育、医疗等乱涨价、乱收费行为。
 
  三、改善社会管理,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现在,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紧迫、十分繁重,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维护安定团结,把建设和谐社会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形成全省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大好局面。
 
  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使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节过高收入,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坚决纠正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存在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搞好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推进社区建设。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确保一方平安。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机制,打牢基层维稳工作基础,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重大工程项目稳定评估机制,制定维稳预案。准确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及时了解、掌握、回应不同社会群体的诉求,加强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着力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坚持“严打”方针,深入开展“打黑除恶”等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大力推动禁毒工作。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牢牢掌握对敌斗争主动权。
 
  狠抓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常抓不懈。重基层、打基础、强监管,层层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精心组织专项整治,突出抓好交通、矿山、消防安全和地质灾害防治,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及时消除重大安全隐患,严查重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多发势头。
 
  四、搞好公共服务,繁荣社会事业
 
  充分发挥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主体的作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到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上,向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产品和更加良好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增加教育投入,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加大学校危房改造力度,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办好寄宿制学校,提供良好的基础教育服务。搞好“两基”攻坚,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深化高校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落实中小学“一费制”。设立政府专项资金,搞好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救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
 
  增强科技服务能力。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抓紧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推进省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提高科技资源共享水平。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科技投入,组织好重大科技攻关活动,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普及与宣传,办好第五届科技活动周。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办好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扩大科技特派员试点,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搞好省科技馆建设。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展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壮大文化产业,创作文化精品,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抓好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和网络整合。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抓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促进新闻出版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争取在全国十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抓好体育产业发展。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办好乡镇卫生院,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搞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省传染病院(病区)、紧急救援中心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和地方病、职业病的监测防治。重视中医药工作,发挥名医名方作用。加强卫生行风和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支持红十字会开展工作。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做好老龄人口工作。认真实施新“两纲”,发展妇女儿童事业,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力争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成果,继续抓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加快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认真实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川西北草原治理和湿地保护等工程。继续整治工业污染源、城市污染源和农村污染源,保障群众生活用水安全。加大岷江、沱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狠抓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环保技术,发展环保产业。
 
  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和“双争”、“双评”活动。做好征兵和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五、关心群众疾苦,改善人民生活
 
  人民政府为人民,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再小也要用心去办,再难也要努力去办。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视人民为父母,当人民的公仆,做到心中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了解群众呼声,体察民间疾苦,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改作风,真正做到与群众心心相印、心心相连,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公益性事业,广开就业门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施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搞好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切实帮助重点困难对象实现就业再就业。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做好“三条保障线”衔接工作。着力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基金征缴率,确保基金安全。
 
  做好扶贫济困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继续实施“五大扶贫工程”,把扶贫项目、资金落实到村到户。加快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三州农村通信扶贫工程。重视抓好防灾救灾工作,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积极支持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公益活动。支持工会依法开展维权工作,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限期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工程款问题。切实解决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问题。积极探索建立特困群体救助机制。关心残疾人的就业和生活,发展残疾人事业。
 
  切实为群众办实事。今年,省政府承诺继续为群众办好以下10件实事:
 
  (一)培训农民工500万人次。(二)解决农村15万特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60万低收入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三)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困难50万人。继续实施丘陵地区红层找水打井工程,完成示范井35000口,解决10万人饮水困难。(四)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万人,其中“4050”等救助对象再就业5万人。(五)把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五保”供养金月人均标准不低于55元,做到按月足额发放。(六)民族地区新增寄宿制学生1.1万人,完成9个县“普九”、2个县“普初”、4个县“扫盲”。(七)建成31个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八)进一步加强岷江、沱江、嘉陵江综合治理,完成重点工业污染企业的限期治理任务。(九)建成通乡通村公路8700公里。(十)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20万口。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自觉接受省人大和省政协的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批评和议案、提案1554件,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地方性法规草案议案8件,同时为贯彻《行政许可法》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地方性法规修正案草案议案33件,使政府工作充分体现全省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推动了民主法制建设。
 
  为适应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贯彻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新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75项,修订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积极稳妥地推进省政府机构改革,强化了国有资产监管、发展和改革、经济运行调节、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职能。加强政府领导班子和公务员队伍建设,表彰了一批“人民满意公务员”,总结推广了成都市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经验。实行行政问责制,建立省、市、县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加大县、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力度,在省级部门和市州全面推行政务公开。狠抓廉政建设,坚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严格履行廉政承诺,坚决惩治腐败,严肃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
 
  新的一年,我们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牢记“两个务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切实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实行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加强行政能力建设,不断增强“五种能力”,努力建设廉洁高效的人民政府。
 
  坚持科学行政。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使政府的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推进市、县、乡政府机构改革,努力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学习型政府,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实行听证和公示制度,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实行专家咨询制度,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抓紧做好“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的制定工作。搞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办好政务服务中心,推进电子政务,重视保密工作,保护和用好档案资源。大兴求真务实、调查研究之风,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工作作风,提高执行力。
 
  坚持民主行政。加强民主制度建设,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高度重视省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坚持联系人大代表“三项制度”和约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制度,认真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批评和议案、提案办理工作。坚持重大决策前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协商制度,坚持政府部门与民主党派的对口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科技顾问团和参事的作用。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全面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
 
  坚持依法行政。实施依法治省方略,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搞好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提高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的质量。依法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集中行政许可权和综合执法试点。建立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实行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和行政赔偿制度。强化行政监察职能,确保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坚持反腐倡廉。加强对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述职述廉制度,严格执行廉政承诺。重点抓好对工程建设招投标、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出让、产权交易进入市场、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加强审计工作,依法实行审计公告制度。坚决刹住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的歪风,坚决刹住干部收送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的歪风,坚决刹住跑官要官的歪风,坚决刹住干部参与赌博的歪风。加大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惩处腐败分子。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一步战略目标,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省委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励精图治,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奋发图强,为建设西部经济强省、西部文化强省和法治四川、和谐四川、开放四川,为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名 词 解 释
 
  1.“4433”工程:指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2004年要抓好的140个重大项目,即建成南广高速公路、双流机场北指廊等40个项目,加快建设紫坪铺水利枢纽、西攀高速公路、遂渝高速公路等40个项目,争取武都引水二期、亭子口水利枢纽、广巴高速公路、乐宜高速公路、广安电厂三期和福溪电厂等30个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做好雅泸高速公路、巴郎山隧道、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和毗河引水工程等30个项目的前期工作。
 
  2.招拍挂:即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简称。
 
  3.“一费制”: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严格核定杂费、课本和作业本费标准的基础上,一次性统一向学生收取费用。
 
  4.公共卫生体系: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同时还包括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科普宣传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
 
  5.“两保”:即“两个确保”,指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6.“六落实”:指安全生产责任、组织、人员、经费、措施、监督要落实。
 
  7.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是一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设。指在党委、政府的统一指导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组织协调,公安机关发挥骨干作用,整合全社会的治安防范资源,建立专群结合、动静结合、全天候的防控体系。

 

 

(来源:20060312四川人大网

  

来源: 20060312四川人大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