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6 10:15:40

200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20050320四川人大网 发布时间:2019-04-29 16:22:03 浏览次数: 【字体: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3年工作回顾

2003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省委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动员和组织全省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大力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三个转变”,较好地完成了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国民经济运行良好,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民族团结得到加强,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全省生产总值(GDP)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到5456.3亿元,增长11.8%,创10年来新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3亿元,同口径增长18.6%。城镇新增就业41.4万人。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去年春夏,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措施,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在非常之时,针对非常之事,采取非常之策,牢牢把握非典防治工作的主动权,全省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五级联动,科学防治,有效阻隔了疫情的传播和蔓延。地方各级财政安排3.97亿元,确保了抗击非典的经费需要。全省发现的非典疫情均为输入性,确诊的20例病例中,2例因无抢救机会死亡,其余18例全部治愈出院,没有出现一例二代病人,没有一名医护人员被感染。防治非典工作由应急转入常态后,做到思想不麻痹、工作不松懈、领导不放松,继续抓好疫情监测和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防控。抓紧建立健全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快建设一批重大疾病控制项目,省财政新增1亿元用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全民卫生意识教育,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认真抓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城乡卫生工作明显加强。

(二)推进“三个转变”取得初步成效。在学习沿海地区经验、科学审视省情、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提出了“三个转变”的工作思路,对经营城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和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三个转变”,抓住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找到了市场配置资源、资源转化为资本的着力点,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新活力,带来了全省工作的新气象。2003年,在供地总量仅增长5.1%的情况下,政府土地收益增长2.5倍,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收益大幅度增长,城镇化率达到30.1%,提高1.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达到11万户,新增2.6万户,民间投资增长28.4%。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2012.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36.9%,提高2.7个百分点。人才工作得到加强,物质利益、社会价值双重激励机制和柔性流动机制初步建立,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明显改善。

(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新进展。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注重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质量、效益的提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3.6:39.4:37.0调整为20.7:41.5:37.8。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优质农产品比重提高,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快,畜牧业和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坚持调改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增加值1128.6亿元,增长5.5%。粮食供需基本平衡,全省人均占有粮食374公斤,人均占有肉类93公斤。针对非典影响,及时提出“三产损失二产补”,加强能源、资金、运输的协调,加大企业技改力度,支持、帮助企业搞好营销、开拓市场,工业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56亿元,增长21%;实现净利润162.8亿元,增长43.6%。适时出台阶段性扶持政策,减轻非典对餐饮、商贸、娱乐、旅游、交通等行业造成的严重影响,消费需求稳步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91.1亿元,增长10.8%;旅游总收入420.8亿元,增长10.7%。加大投资力度,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58.2亿元,增长19.6%,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1%。

(四)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全省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85.2%,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权多元化步伐加快。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乡镇机构、农村教育、县乡财政体制等配套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停征农业特产税,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停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对外开放。成功组织了赴东部沿海五省市的考察暨招商引资活动和“四川—香港合作发展周”,举办了西博会、服博会、花博会、亚洲邮展等活动。实际利用外资9.3亿美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305亿元,增长63.9%。英特尔、安盟保险等国际知名公司落户四川。千方百计增加出口,实现进出口总额56.4亿美元,增长26.2%。其中,出口32.1亿美元,增长18.5%。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和重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效显著,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进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2%。新增两院院士5名。农村教育工作得到加强,中小学已全部上收县管。省财政安排1.3亿元(其中新增1亿元)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全省改造中小学危房153万平方米。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又有5个县实现基本“普九”,4个县完成扫盲。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高等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高考录取率为71%;毕业生就业率达81%,比上年高5个百分点。多形式、多渠道救助贫困学生145万人。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重建了81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抢抓奥运商机取得实质性进展。伟人故里精神文明连片创建等活动深入开展。省出版、广播电视集团挂牌运行。重视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天然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累计退耕还林77.56万公顷(1163.4万亩),退牧还草工程顺利实施,国土、矿产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进一步加强,岷江、沱江、嘉陵江水污染治理初见成效,出川水质达到Ⅲ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地质灾害防治取得进展。

(六)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41.5元,增加430.5元,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2229.9元,增加122.2元,增长5.8%。年初确定的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十件实事已全部完成。落实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服务,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做好“两个确保”工作,各级财政安排资金38.28亿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抓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等保险制度,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各级财政筹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9.3亿元,比上年增长72.2%,146.4万城镇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人均月补差53.1元。社区建设进展明显,在增加就业、服务居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努力解决困难家庭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坚持开发式扶贫,实施“五大扶贫工程”,又有36.4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重视抗灾救灾工作,灾后重建房屋13.99万间,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水喝、有医疗。

(七)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联系。制定省政府规章9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7件。党的民族政策得到认真落实,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水平有所提高。政务公开大力推行,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加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取消行政审批事项432项,政务服务中心受到群众欢迎。坚决落实减轻农民和企业负担的措施,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治理和报刊整顿力度加大。结合省直机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了作风集中教育整顿,公务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大力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组织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社会治安秩序进一步好转。有力打击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渗透、捣乱和破坏活动,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重视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各类社会矛盾得到及时化解。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成效明显。坚持不懈抓紧抓好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有所遏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全民国防意识明显增强,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受住了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势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川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形势越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深知,我省经济还是低水平上的快速增长,总体质量还不高,还存在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一是“三农”问题突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二元经济结构制约明显,农民增收困难。在粮食生产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地方违法违规批地和滥占耕地严重,失地、无业、生活无保障农民增多。二是国有企业改革难度较大。不少企业缺乏活力,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2004年,全省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多达100万人。此外,还有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也面临更大压力。四是能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季节性缺电严重,拉闸限电现象时有发生。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任务艰巨。部分地区环境恶化的势头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任重道远。六是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政府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在少数地方和少数干部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弄虚作假、铺张浪费行为比较严重,腐败现象在个别地方、个别领域较为突出。有的地方社会治安不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任务仍很艰巨。上述问题,有的是体制转轨中暴露出来的深层次矛盾,有的是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有的也与我们思想解放不够和工作落实不够有关。省政府将在代表们的监督支持下,认真加以解决,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二、200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遵循中央提出的“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做到“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继续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进一步加大推进“三个转变”的力度,努力做好西部大开发的“五篇文章”,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壮大六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繁荣各项社会事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做好2004年的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本世纪前20年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世界经济出现了回升势头,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周期的上升阶段,我省也面临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西部大开发开辟了加快发展的新空间,推进“三个转变”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活力。我省资源开发前景广阔,支撑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增多,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增强。我们完全有条件、有信心发展得更快、更好。另一方面,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国际上看,国际贸易保护趋势抬头,对我省产品出口造成不利影响。从国内看,建设性国债资金逐步减少,金融政策调控力度加大,各省市区的竞争更加激烈。我们要增强机遇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坚定不移地推进“三个转变”,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省生产总值(GDP)增长9%,力争突破6000亿元大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4‰以内。

(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着眼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关系的全面调整,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循环中统筹考虑,把农村繁荣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统筹规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安排。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支持农户在承包期内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农村税费改革配套措施,农业税税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除烟叶税外取消农业特产税。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省级财政在上年增加4000万元的基础上再增加4000万元,市(州)、县财政也要增加投入。

以农民增收为中心,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0元以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完善农村信息、科技和市场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供销社改革,发挥助农增收作用。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从良种抓起,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重点抓好优质粮油、水产品、中药材、茶叶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发挥川猪优势,发展草食牲畜,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疫病防治和检疫,壮大畜牧产业。突出抓好劳务开发,加强技能培训,保障合法权益,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促进乡镇企业调整改造提高。继续化解乡村不良债务。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做到“一个保护、三个提高”,即严格保护耕地,提高粮食质量,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效益。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要比去年有所增加。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今后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抓好都江堰等七大灌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办好“六小工程”和户办工程,搞好旱山村治理,加大病险水库整治,实施“通乡通村公路工程”,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工业经济竞争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水电、机械冶金、饮料食品、医药化工支柱产业,保持工业快速增长势头,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净利润分别增长13%。

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推进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搞好军工企业改革脱困试点,基本完成22户军工企业破产和7户军工企业债转股工作。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积极引进各种资本进入国有重点优势企业,在股权多元化上求突破,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增强上市公司活力,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融资扩张功能。做好争取新上市工作。

大力支持攀钢、五粮液、长虹、东方和二重等企业集团做强做大,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有条件的市州建设制造业基地,搞好成都东郊工业布局结构调整,抓好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抓紧自贡、南充、内江等老工业基地改造,加快资阳车城建设。改造提升建筑建材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建设眉山启明星电解铝、攀钢集团三期改造和340毫米轧管机组、泸天化40万吨甲醇、达州天然气煤电综合开发等一批重大项目,积极支持英特尔芯片封装测试厂、乐山菲尼克斯四期、新光硅业1000吨多晶硅等高技术产业项目。继续做好四川60万吨乙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加强工业运行的预警预测,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和指导制度,有效指导企业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搞好电力、煤炭、天然气供应的综合平衡,督促落实“三有一不”企业流动资金和重点企业技改资金,协调好公路、铁路、航空、水路运输。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实施“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等五大精品旅游区规划,大力推进西环线、南环线以及攀西阳光生态旅游、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嘉陵江旅游区的规划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重点旅游城镇配套功能。继续做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工作。办好旅游文化频道,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大力开拓入境游市场。抓好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开展“警民共建安全文明旅游区”活动,树立四川旅游健康、文明、安全、诚信的良好形象。做强做大旅游企业,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抓紧筹建四川旅游大学。确保实现旅游总收入480亿元,增长14.3%,力争达到500亿元。

大力发展信息、通信、金融、证券、保险、咨询、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经营形式和服务方式。举办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提高四川产品市场占有率。着力发展会展经济,扩大糖酒会影响,逐步把西博会、花博会等办成知名品牌。进一步扩大住房消费,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规范房地产建设项目收费和物业服务,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继续清理取消制约汽车消费的各种不合理收费,改善汽车消费的配套设施。鼓励居民扩大体育健身和文化消费。改善农村消费条件,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加快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步伐。发展和规范中介组织。确保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0亿元,增长9%。

(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债支持,千方百计扩大民间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安排2380亿元,增长10.3%。

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和储备,抓好“4433”工程。建成南广高速公路、双流机场北指廊等40个项目,加快建设紫坪铺水利枢纽、西攀高速公路、遂渝高速公路、瀑布沟水电站等40个项目,争取武都引水二期、亭子口水利枢纽、广巴高速公路、乐宜高速公路、康定机场、广安电厂三期和福溪电厂等30个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做好雅泸高速公路、巴郎山隧道、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等30个项目的前期工作。认真做好一批项目的储备工作,保持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

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方式多样、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改革项目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对符合产业政策、不使用政府资金的项目,一律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加强规划和产业引导,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坚决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提高投资效益。

(五)加大经营城市力度,加快城镇化进程。巩固扩大经营城市成果,确保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提高水平,突出特色,打造品牌,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试行派驻城市规划督察员制度,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进一步清理整顿土地市场,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防止政府土地收益流失。严格依法征用农民土地,严禁截留、挪用土地补偿费用,积极解决好失地无业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切实做好拆迁安置工作。加快城市公用事业体制改革,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市场化经营。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扩大城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搞好城市净化、绿化、亮化和美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清除农村人口转移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拓展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重视小城镇建设,继续抓好新村建设工程,逐步改善人居环境。

(六)提高服务水平,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坚持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增强我省经济活力的战略举措来抓,把发展民营企业作为加快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的关键来抓。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对民营企业实行同等待遇。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组、改造。支持政协开展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民主评议工作,落实好民营企业评价政府工作制度。改进对民营企业的服务,严肃处理阻挠、刁难民营企业发展的行为。引导民营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把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四川。以企业为主体,以特色项目为载体,依托国家和省级各类开发区招商。积极开展专业化招商活动。加大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周边省市区的交流与协作。密切与重庆的合作,联合打造长江上游经济区。抓好“四川—香港合作发展周”等活动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提高招商实效。争取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330亿元。

适应国家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新形势,引导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支持外贸流通公司以合资、合作办厂等形式建立出口生产基地。深度开发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积极开辟俄罗斯、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加强与香港、澳门、东盟的贸易往来。推动有比较优势的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协调机制,推进“大通关工程”,搞好港铁联运。组织、支持企业搞好反倾销、反补贴应诉工作,保护出口企业合法权益。确保出口增长8%。

(八)加强财税工作,搞好金融服务。稳步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大力培植税源,坚持依法治税,增加财政收入。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改革和完善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逐步理顺各级政府间的财权和事权关系。调整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切实保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按时足额发放。加大对民族地区、丘陵地区、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投入主要用于农村。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348亿元,同口径增长11%;一般预算支出609.5亿元,增长7.5%。加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强化审计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切实加强银企合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改善信贷结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加快省属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的整顿和改革,搞好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九)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快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鼓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着力优化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把民办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重要“抓手”来抓。深化高校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抓紧中小学危房改造。继续治理学校乱收费,严格实行“一费制”,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逐步建成覆盖全省的201个疾病预防控制项目,搞好市、州传染病医院紧急救援中心建设,抓好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每个乡(镇)由政府兴办一所卫生院并上收县管,搞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实行贫困农牧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重视抓好中医药工作。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巴蜀特色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继续深入开展“扫黄”、“打非”。重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壮大文化体育产业,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搞好省十运会筹备工作。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人文社会科学等各项事业。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公民整体素质。继续实施“新两纲”,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重视老年人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做好统计、档案、保密、地震、气象、测绘、地方志等各项工作。

(十)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按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加快成都平原地区发展步伐。以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产业。抓好攀西地区资源综合开发、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附加值,逐步建成水电、钒钛、钢铁、高耗能工业和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基地。在川南地区建设西部化工城和机械、饮料、食品、能源工业基地。全面建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丘陵。要加大对丘陵地区的支持力度,着力改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劳务开发产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继续搞好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盆周山区的扶贫开发,建设一批能增强经济实力、有较好经济效益的骨干项目,重点抓好生态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有特色的农牧业、旅游业,加快水能资源、优势矿产的开发。

继续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抓好生态工程,加快林业发展,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成果,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完成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任务。认真实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川西北草原治理等工程,加大岷江、沱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整治城乡环境。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快建设100个城市环保基础设施项目。

(十一)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努力改善群众生活。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重点抓好“4050”人员的再就业工作,政府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办好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继续抓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加大基本养老省级统筹和调剂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强化征缴,加强监管。对城镇低保工作实行动态化、规范化管理。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认真实施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实行开发式扶贫,狠抓“五大扶贫工程”,坚持到村入户,做到资金、项目、帮扶单位落实。建立特困群体的救助机制,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强优抚工作,完善农村五保户生活保障制度。抓好防灾减灾工作,搞好灾区重建,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重视人民来信来访,努力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十二)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大局。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深化价格改革,完善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抓好以创建“信用企业”、“信用村镇”为主要内容的诚信工程,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基层、打基础、强监管,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坚持安全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把各项安全生产措施落到实处,努力排除隐患,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继续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积极有效地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妥善处理好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及时排查和调处各种不安定因素。加强国家安全工作,防范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邪教和恐怖分子的破坏活动。

搞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重视国防动员工作,抓好人武部、民兵、预备役部队和人民防空建设。做好“双拥”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搞好兵役工作和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要贯彻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必须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全体公务员的服务意识,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努力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一)加强民主监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坚持联系人大代表的“三项制度”,坚持重大决策前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协商制度,坚持政府部门与民主党派、工商联的对口联系制度。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发挥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依法治省,建设法治政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认真开展《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培训活动,抓好有关行政许可规定和行政许可实施机关的清理,加快建立和完善配套制度,确保《行政许可法》的顺利实施。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进一步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搞好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继续搞好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二)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精力更多地放到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来。认真实施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县机构改革。突出抓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调整,着力消除体制性障碍,该管的一定管好,不该管的坚决不管,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领导,严肃纪律,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继续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审批管理方式。积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继续办好政务服务中心,推行电子政务,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三)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决策责任制度。所有重大决策,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进行充分论证,集体讨论决定。完善专家咨询制度,更好地发挥省政府参事和省科技顾问团的智囊参谋作用。对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实行听证制度,充分体现群众意愿。

(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从严治政,赏罚分明,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严格实行公务员凡进必考,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奖惩制度。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坚决制止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主动为基层搞好服务,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主动为群众多办实事。

(五)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抓好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建立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重点抓好对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产权交易进入市场、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全体政府工作人员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争当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当好人民公仆,努力开创政府工作的新局面。

各位代表,四川是邓小平同志的故乡,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好各类纪念活动,永远铭记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永远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崇高风范。当前,全省上下心齐、气顺、劲足,形势喜人、机遇难得,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励精图治,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奋发图强,为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名 词 解 释

 1.“三个转变”:即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2.全省生产总值(GDP):按国家统计局的要求,自2004年1月1日起,各省(市、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其核算口径、范围、内容不变。

3.公共卫生体系: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同时还包括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科普宣传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

4.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指对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省内出产的时鲜瓜果、新鲜蔬菜、活家禽、家畜、水产品等)的营运货车(以道路运输证为准),通过省内所有公路收费站(包括高速公路)一律免收过路、过桥和过隧道费,免费时间暂定为3年,即2003年6月1日至2006年5月31日。

5.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即《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民族地区教育基本状况、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以及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主要目标是:从2001年起到2010年,我省民族地区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强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建立基本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需要、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民族地区教育体系,在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使教育更直接地为群众脱贫致富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措施有: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在10年内投入30亿元;认真落实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努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以卫星电视教学为重点的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双语教学;调整教育结构,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6.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十件实事:一是继续抓好“两个确保”和“低保”,尤其要提高“低保”补差水平,确保人平补差不少于50元,做到应保尽保。二是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办好就业援助中心,重点帮助4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三是确保应由财政保障的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按时足额发放。四是抓好“两基”巩固提高,确保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新增寄宿制学生1.8万人,完成4县“普九”、4县“扫盲”、3县“普初”;重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五是退耕还林33.3万公顷,启动80万公顷川西北草原治理工程。六是抓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七是继续加大投入,抓好城乡电网改造。八是搞好农村扶贫开发,确保31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解决60万人饮水困难。九是加强岷江、沱江水污染综合治理。十是进一步抓好县际公路和乡村机耕道路建设。

7.“两个确保”:指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8.“三条保障线”:指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9.“五大扶贫工程”:指新村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和牧区扶贫。

10.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是一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设。指在党委、政府的统一指导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组织协调,公安机关发挥骨干作用,整合全社会的治安防范资源,建立专群结合、动静结合、全天候的防控体系。

11.“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2.“五个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3.西部大开发的“五篇文章”:指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快四川发展,要努力做好基础建设、生态工程、结构调整、科教兴川、改革开放“五篇文章”。

14.“六小工程”:指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和草场围栏。

15.“三有一不”企业:指“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不挪用”的企业。

16.连锁经营、物流配送:“连锁经营”是指流通行业中若干同业店铺,以共同进货或授与特许权等方式联结起来,实现服务标准化、经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物流配送”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到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现代物流业被普遍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

17.“四个一批”:即完成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新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积极做好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18.“大通关工程”:“大通关”指快捷、便利的外贸进出口通道。大通关工程包括大通关协调机制、大通关服务、大通关信息平台等内容。

19.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以弥补市场机制缺陷为基本职能,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基本任务的财政分配形式。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等具体职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现行的财政职能和财政支出范围都应随着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和规范。从实行公共财政后财政支出范围的变化来看,主要是逐步退出生产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扩大公共支出,如保证政权机构的正常运转,加强社会保障,发展公益性社会事业,增加公共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等领域的投资。从公共财政的管理方式来看,主要是推行部门预算,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规范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实现依法理财、科学理财。

20.“一费制”:按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要求,从2001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农村中小学实际,在贫困地区试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具体内容是,在全面清理农村中小学乱收费,严格核定杂费、课本费标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两项收费,核定一个最高收费标准,只向学生收取一项费用,不再向学生收取任何其他费用。

21.“新两纲”:指《四川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四川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

22.“三同时”制度:指污染治理设施与建设项目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23.“4050”人员: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年龄偏大(男性50周岁以上、女性40周岁以上)、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

24.联系人大代表的“三项制度”:指省政府确定的联系人大代表的走访、办事和通报制度。


(来源:20050320四川人大网

 

来源: 20050320四川人大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