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6 10:15:40

关于四川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5年计划的报告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2015年1月28日)

来源:20150203四川人大网 发布时间:2019-05-29 15:55:03 浏览次数: 【字体: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5年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是我省近几年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异常严峻复杂的形势,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省上下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 “三大发展战略”,认真执行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审查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省经济社会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一是经济稳定增长。及时出台稳增长的十六条措施及相关配套政策,努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36.7亿元,增长8.5%。城镇新增就业96.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控制在预期目标范围内。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58.5亿元,增长9.8%。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4951.9亿元,比年初新增4504.9亿元。

二是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坚持把稳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在全国率先出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制定实施稳定和扩大投资九条措施,投资在高基数上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577.5亿元,增长12%,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22662.3亿元,增长14.7%。民间投资完成13210.3亿元,增长14.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6%。全省500个重点项目和50个省重点推进项目加快建设,成绵乐客运专线、成自泸赤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阿坝红原机场正式通航,溪洛渡、向家坝和锦屏一、二级水电站全部投产发电;川藏铁路成都朝阳湖至雅安段、成昆铁路峨眉至米易段、汶马高速、东风神龙汽车第四工厂、天府新区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等146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成都新机场获得国家立项批复;川南城际铁路、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规划,64个项目纳入国家7个重大投资工程包;49个项目纳入长江经济带指导意见和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

三是消费需求持续扩大。组织实施市场拓展“三大活动”,成功举办“旅博会”“酒博会”“茶博会”等大型会展旅游活动,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665.8亿元,增长12.7%。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348.8亿元,增长12.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317亿元,增长13.8%。

四是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大力推进出川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省铁路营运里程3977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510公里,民航机场13个,形成包括7条铁路、15条高速公路和1条水运航道的23条进出川通道。加快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武引灌区二期、小井沟水库等60处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2万亩, 16项重点水利工程纳入国家推进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项目。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全省电力总装机7874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6170万千瓦,占79.1%;四川盆地生产天然气273.3亿立方米。

(二)结构调整成效初显

一是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天府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绵阳科技城军转民产业链(第二批)14个重点项目获国家支持,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建立完善五大经济区发展省级协调制度,区域合作机制初步形成。内江、自贡等老工业城市和泸州、华蓥等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进展顺利。地区生产总值过百亿的县(市、区)突破100个。

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2.8:51.3:35.9调整为12.4:50.9:36.7。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531.1亿元,增长3.8%。粮食总产量3374.9万吨,新建高标准农田219万亩,新建和改造提升万亩亿元示范区2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7万个。确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集中突破,筛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服务业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工业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七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与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传统资源型产业和六大高耗能产业占比下降0.6个百分点;淘汰505户企业落后产能,关闭126处小煤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486.2亿元,增长8.8%。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突破1.2万亿元,增长40.5%;实现旅游总收入4891亿元,增长26.1%;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达到30个。

三是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产值突破1.2万亿元、增长19%。重点支持钒钛资源综合利用、轨道交通等20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突破关键技术,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0余家,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50项。技术改造投资完成5037亿元,增长9.3%。新升级7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新建40个省级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以上高新区新增1个、达到10个。

四是统筹城乡发展有序推进。“五个统筹”“五项改革”稳步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6.3%,提高1.4个百分点。全面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建设城乡住房104万套,其中,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1.2万套,启动改造城市棚户区和危旧房40.6万户。“百镇建设行动”有序推进,启动第二批100个镇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加快建设,60个省级新农村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各类新村聚居点7269个。

五是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预计全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以上,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节能减碳目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完成年度减排目标。制定实施《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实施办法》。组织989户重点用能单位开展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德阳市纳入第三批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达州经开区列入2014年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德阳市、攀枝花钢城集团分别入选国家第二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和骨干企业,成都、雅安纳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完成营造林889.5万亩,增加森林面积183.6万亩、森林蓄积168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5.75%。积极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6%、84.4%。8个全国环保重点城市按新标准发布PM2.5等监测数据,对21个省控城市实行空气质量排名。

(三)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一是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取消调整下放92项行政审批项目,仅保留省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8项。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取消和下放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事项38项,省级层面核准事项减少50%以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营运基础设施,分两批推出336个鼓励社会投资的重大项目。“先照后证”试点稳步推进,新登记企业增长64.5%。深入推进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和省内试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率分别达到94%、96%,除成都外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全面放开户籍限制。继续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新增19个县纳入扩权试点,扩权试点县达到78个。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出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发展的意见。地方金融改革创新取得新进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序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省级专项预算项目个数压缩40%。资源性价格改革迈出新步伐,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完善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制订全省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用气阶梯价格指导意见,加快推动存量和增量天然气价格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基本实现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分级诊疗制度初步建立。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二是开放合作取得新成效。成功开展“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投资促进活动,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推进成都等地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6.5亿美元,实际到位国内省外资金8798亿元。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新增14户、达到283户。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702.5亿美元,增长8.8%,其中出口448.5亿美元,增长6.9%;进口254亿美元,增长12.3%。贸易结构逐步优化,机电产品进出口增长12.2%,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15.6%。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新增境外投资企业112家;对外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超过70亿美元。双流机场新开通国际(地区)航线7条,达到78条。

(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一是十项民生工程和19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全省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支出的比重达到65%,十项民生工程和19件民生实事多数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深入开展“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实施500个整村推进项目、43个连片扶贫开发项目、5个以工代赈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和24个以工代赈示范工程,129.6万农村扶贫对象脱贫解困。加快实施藏区“六项民生计划”、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分别完成投入61.4亿元和58.1亿元。实施16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推进2.3万户彝家新寨住房建设,实施2万户藏区新居建设,新建21个巴山新居中心村、316个聚居点。向农民工定向供应公共租赁住房房源1.7万套。新改建农村公路2.2万公里,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14.2万口,解决41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和38.8万人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二是民生不断改善。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81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8803元,增长11.5%。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6.4%,25.3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分别增加117.7万人、12.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9.3%。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月标准提高到349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月标准提高到188元,全省50.3万符合农村五保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省未发生一例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三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减免47.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及民族地区在园幼儿保教费,新建和改(扩)建城乡公办幼儿园468所,改造农村初中96所,支持50所中职学校建设。安排“三免一补”资金73.58亿元,向111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发放生活费补助,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64%。医疗卫生事业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标率分别达到96.4%、92.8%、92.4%,计划生育工作平稳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3.1‰。文化事业不断增强,省图书馆新馆、四川大剧院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达1752万、文化馆(站)服务人次达3560万、博物馆参观总人次逾5000万,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7.18%、98.03%。全民健身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新增农民健身体育场地3693个。

四是灾后重建稳步推进。加快推进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突出抓好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城镇体系恢复重建,由地方承担的2419个重建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农房重建全部完工、城镇住房重建完成33.7%;产业重建加快推进,招商引资成效初显。康定地震救灾工作有序进行,灾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应急抢修快速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实施规划迅速启动编制。

对照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审查批准的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节能减排、就业、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率9项指标完成或基本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项指标与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低于年初预期目标0.5个百分点。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年初预期目标0.4个百分点,影响GDP少增长0.17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年初预期目标5.4个百分点,影响GDP少增长0.4个百分点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年初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市场需求疲软,投资意愿不足,导致第二产业投资下滑较快,全年仅增长1.5%,其中工业投资增速仅为1.6%,是多年来的最低增速,加之房地产市场调整下行等因素影响,投资较快增长面临很大压力。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年初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少增长0.6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增速回落,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少增长0.2个百分点;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少增长0.2个百分点。

回顾过去一年,我省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与当前特殊困难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成为贯穿全年的主要矛盾。面对这样的困难复杂局面,省委省政府保持定力、主动作为,在全国率先推出一揽子稳增长、促改革的政策措施,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虽然与全国其他省市区一样,我省经济增速与年初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但将31个省市区GDP增速与年初预期目标的差距从小到大排列,我省在全国居第10位,在西部居第2位。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齐抓落实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二、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谋划和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和大前提。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进入了“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新常态,2015年经济增速可能会略有回升,但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等困难和挑战。中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在新常态下,我省与全国一样,总体进入了速度换挡期,要实现过去那样的高速增长,三大需求、发展动力、要素环境、宏观政策都难以支撑,发展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从运行态势看,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经济增速从2011年的15%逐步回落到2014年的8.5%,目前下行压力还在持续加大。从当前走势看,部分先行指标持续回落,全省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处于收缩区间,铁路、公路货运量和工业用电量低位徘徊,稳增长面临严峻挑战。二是市场有效需求仍然疲软。投资需求增长乏力,我省投资率已超过80%,投资保持高位增长的难度很大,尤其是工业投资持续低迷、房地产投资回落的态势难以明显改观。消费需求疲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居民扩大消费的动力不强。外贸增长放缓,结构不优,订单减少。三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企业效益明显下降,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进一步扩大。企业物流、用工等成本集中上升,尤其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突出,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增长较快。同时工业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低迷,PPI连续32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四是新旧增长点转换接续困难。钢铁、化工、煤炭、白酒等传统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化解产能过剩任务艰巨。新兴产业发展接续乏力,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增势放缓,新的增长点正在孕育,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增长点收缩的影响。五是短期问题与长期困难相互交织。企业三角债有所蔓延,部分企业出现信贷违约事件。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加大,对上下游关联产业以及财政金融领域产生较大影响。受两次地震灾后重建等因素影响,我省地方债务规模较大,加之财政收入增速回落,收支形势严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领域差距仍然较大,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累积交织,对有效管控风险、守住运行底线增添了复杂因素。 

同时,我省发展也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一是国家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编制成渝城市群规划,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我省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二是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各地竞相发展的条件日趋成熟,特别是天府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绵阳科技城比照执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先行先试政策、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纵深推进,成都高新区争取创建国家第3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全省开始进入高铁经济时代,将为我省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三是我省在经济体制、农业农村、国有企业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专项改革方案和措施,改革红利和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四是我省水电、天然气、页岩气等战略资源正处于大规模开发时期,加快培育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我省特色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有利时机。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着力内需拉动、产业带动、创新驱动,狠抓改革攻坚,加强民生保障,强化风险防控,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总体要求,提出2015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第一产业增长3.5%左右,第二产业增长8%左右,第三产业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建筑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左右;

——进出口总额增长6%左右;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2%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任务和“十二五”减排目标任务。

围绕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着力抓好8个方面的工作:

(一)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1.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清理优化行政权力目录,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现省市县联网审批,强化行政权力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深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继续实施“先照后证”试点。基本完成全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

2.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精简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和前置条件,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和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研究制订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探索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再推出一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的示范项目。积极推进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行全省统一的电子招标投标系统。

3. 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完成75%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开展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新培育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300家、家庭示范农场200家。

4. 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深化专项资金管理改革,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继续推进“营改增”等税制改革。出台省内私募基金发展激励扶持政策。加快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加快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治理机构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区农信社整合组建农商行。支持民间资本依法设立或参股金融机构。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

5.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出台省属国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意见,推进省属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和省属国有企业部分项目的非国有资本参股试点。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

6. 积极推进价格改革。出台深化价格改革总体方案,最大限度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机制。修订《四川省定价目录》和《四川省政府价格决策听证目录》,落实清单管理;进一步将定价权限下放至市、县管理。全面取消收费许可证及年检制度。

(二)积极扩大有效需求

1. 稳定投资增长。推动省政府确定的130个重点前期工作项目和64个已纳入国家7类重大工程的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创造条件提前实施一批已纳入国家中长期规划的重大项目,加快推动省政府确定的工业和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

2. 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推进500个省重点项目和50个省重点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成都至贵阳、西安至成都、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铁路,雅康、汶马、攀枝花至大理等高速公路,红鱼洞水库、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升钟灌区二期工程等水利工程建设,年内成渝客专建成投运。加快推动成都新机场、乐山机场、巴中机场、川藏铁路雅安至康定段、川南城际铁路、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岷江航电犍为枢纽、宜宾至攀枝花高速公路、双江口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川渝电网第三通道、武引蓬船灌区、土溪口水库、李家岩水库、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及早开工建设。扩大重点项目直接融资比重,推进示范项目企业在“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或上市。继续实施重点项目用地计划梯度机制,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

3.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推进宽带四川、宽带乡村等重点工程建设,打造“天府网交会”等网络平台,支持农村电商配送,扩大电子商务、网购网销等新型消费业态,积极促进养老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组织1000家以上企业开展“川货全国行”活动,开展“惠民购物全川行动”系列促销活动500场以上,打造10个特色专业性品牌展会,新建10个现代流通试点县和20个商贸镇。不断健全和完善价格调控预案和监管体系,严厉查处价格违法行为,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

4. 积极拓展对外贸易。深入开展“万企出国门”活动,加快培育外经贸企业队伍,支持一批成长型、潜力型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着力发展货物贸易,稳定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积极发展服务贸易,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支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三)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推进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发展,推进“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新建和改造提升200个万亩亿元示范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万亩、蓄引提水能力4亿立方米。

2. 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组织实施好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规划和推进方案,加快56个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培育100个战略性新兴产品。编制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实施规划。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帮助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提振实体经济发展活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组织实施500个重点技改项目。继续推进煤矿兼并重组和小煤矿关停,推进钢铁、白酒、化工等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淘汰400户以上企业落后产能。

3. 深化服务业改革发展。优先发展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加快50个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大力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林业、水利等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新增培育发展2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深入推进成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继续实施服务业“双百工程”。

(四)强化创新驱动

1. 推动重点区域创新发展。支持成都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绵阳科技城军转民产业链(第二批)专项建设,筹备办好第三届科博会。组织实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重大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组织第二批科技攻关项目全球招标。支持资源枯竭城市、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2. 完善市场主导的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重点支持20家产业技术联盟,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5000家以上,争取新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6家,力争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建设,新建省工程(重点)实验室20个,新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的比重。推进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等开放共享,加快推动生物治疗转化医学、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相关工作。

3.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建设创新创业大平台,创新孵化器建设和服务模式。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设立更多的创业投资基金。继续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项目,力争“十二五”累计达到1500个。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完善中介服务,力争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220亿元。建立健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的产权保护和转移制度。

(五)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1. 加快天府新区建设。细化落实支持天府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支撑性、先导性和引领性的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促进现代制造业和总部经济、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加速聚集。推进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建设,规划建设“天府创客”孵化园,推动天府新区全球招商。

2. 推动五大经济区竞相发展。加快建立五大经济区区域间及区域内协调联动发展机制,着力建设一批跨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支持成都经济区领先发展,推进成都城市群同城化,加快编制天府航空港经济区总体规划。支持川南经济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重要交通干线,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布局,建设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培育建设多中心城市群。支持川东北经济区加强与渝陕甘毗邻区域的联动合作,促进天然气等资源科学开发、就地转化。支持攀西经济区积极推进钒钛、稀土等优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编制实施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和旅游经济。

3. 支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抓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和“五大扶贫工程”,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9万人以上。扎实开展藏区“六项民生计划”和彝区“十项扶贫工程”,继续做好广东、浙江对口支援我省藏区发展和珠海市对凉山州扶贫协作工作,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农牧业、民族手工业、旅游、水电等特色产业。推动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积极促进资源就地综合利用。支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帮助24万困难移民解决贫困问题;全面解决无电地区剩余2.3万户、9.9万人的用电问题。

4.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启动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完成投资1500亿元。继续实施“百镇建设行动”,新增100个省级试点镇。加快推进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建设,力争建成幸福美丽新村5000个。

5.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完善扩权强县改革运行机制,进一步下放一批市级经济和社会事业管理权限。突出特色和优势,加快建设一批工业经济、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强县。

(六)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

1. 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发展。研究制定“一带一路”规划实施方案,积极对接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划。加快在全省学习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加快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及场所。争取将“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纳入成都等城市72小时过境免签范围。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优势特色产业走出去投资,支持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抱团到境外建设经济贸易合作区。

2. 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落实我省贯彻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加强与国家规划的对接。加快49个纳入长江经济带指导意见和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的项目建设,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

3. 着力承接产业转移。推动30个重大招商项目落实,重点促进100家在川大企业增资扩产,积极推进100家重点目标企业入川发展,强力推动600个重点签约项目落地实施,力争全年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9000亿元、外商投资实际到位100亿美元以上。举办“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专题投资促进活动,筹划办好川欧经济合作交流暨投资项目洽谈会。继续抓好新川创新科技园、台商工业园建设,加快推动川法生态科技园、中德中小企业产业园区等国别类园区建设。

4、进一步深化多层次区域合作。务实推进川渝合作,争取国家尽快批复实施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健全完善两省市区域合作机制,加快推进跨区域重大项目实施,继续推进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主动加强与云南、广西、陕西、新疆等省(区)以及泛珠三角、长三角的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川俄合作,加强与美国、欧盟、日韩、东盟、南亚等国家的交流合作,继续加强与港澳台的合作。

(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 加强生态建设。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争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80万亩、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200平方公里、增加森林面积18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0.25个百分点,新建10个森林公园。大力开展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2. 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组织实施低碳试点,探索开展碳排放交易。加快城市大气细颗粒物(雾霾)污染治理。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提升工程,加快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工程,推进石化、有机化工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加强秸秆焚烧联防联控,积极推动秸秆综合利用。

3.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重点推进藏区彝区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实现“十二五”县县建有污水处理设施的目标。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逐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收运体系。加强饮用水源地和地下水资源保护。继续开展32条重点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确保6个出川断面水质达标。

4. 强化节能减排。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抓好锅炉窑炉改造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着力推进低碳城市、园区、社区试点。扎实推进我省与清华大学低碳产业发展省校合作。

5.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国家和省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推动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和骨干企业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加快建设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

(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1. 继续实施民生工程。切实抓好十项民生工程,突出办好20件民生实事,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比重稳定在65%左右。继续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城镇化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35万套、续建70万套,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15万户。

2. 积极做好就业和收入分配工作。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3. 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400所公办幼儿园;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积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和民族地区教育,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改革,大力实施社会办医促进工程;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扩大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医院的范围。加快推动天府新区省级文化中心、四川社会科学馆等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建设,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办好全国第九届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加强人口战略和规划研究。健全社会福利救助体系和残疾人保障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4. 扎实推进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继续组织实施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突出抓好薄弱环节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灾区教育、城镇住房重建。大力支持康定地震灾后重建工作,重点推进住房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重建和维修加固。

此外,做好“十二五”规划的全面评估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加强系统性研究,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确定新常态下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各位代表,做好2015年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省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稳中求进,锐意改革创新,坚定信心、苦干实干,奋力推动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两个跨越”努力奋斗!

(来源:20150203四川人大网

来源: 20150203四川人大网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