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5 08:53:43

关于四川省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四川省财政厅厅长黄锦生 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2011年1月18日)

来源:20110311四川人大网 发布时间:2019-05-24 14:35:01 浏览次数: 【字体: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四川省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认真落实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决议,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此基础上,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圆满完成了预算任务。
(一)全省财政预算变动及执行情况
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1303.3亿元。根据快报统计,2010年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61.01亿元,为预算的119.8%,增长32.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180.35亿元,为预算的118.5%,增长33.1%;非税收入完成380.66亿元,为预算的124%,增长32.2%。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583.28亿元,为计划的112.8%,增长23.3%。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完成298.91亿元,为计划的116%,增长29.7%。全省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2443.2亿元,增长30.1%。按财政部规定口径计算的全省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7.6%。
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在年初预算基础上,加上中央财政增加我省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及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等共1716.71亿元(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59.63亿元,教育转移支付补助39.75亿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3.37亿元,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17.64亿元,公共安全转移支付补助2.26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转移支付补助110.14亿元,农林水转移支付补助2.82亿元,地震灾区综合财力补助18亿元,专项转移支付补助793.63亿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647.62亿元),以及各级安排当年部分超收收入、动用上年结转结余及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914.01亿元后,共调增支出预算2630.72亿元,全省一般预算支出预算相应变动为4795.81亿元。根据快报统计,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242.54亿元,为预算的88.5%,增长18.2%。
全省基金收入完成1619.09亿元,其中:国有土地方面收入1448.12亿元。基金支出完成1646.06亿元,其中:国有土地方面支出1441.94亿元。基金预算结余335.96亿元。
(二)省级财政预算变动及执行情况
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省级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373.2亿元。根据快报统计,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26.71亿元,为预算的114.3%,增长26.7%。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80.99亿元,为预算的115.7%,增长29.9%;非税收入完成45.72亿元,为预算的104.1%,增长5.5%。按财政部规定口径计算的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7.1%。
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在年初预算基础上,加上中央财政增加我省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及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等共1716.71亿元,以及安排当年部分超收收入、上年结转结余、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省级留用等331.87亿元,减去按规定增加对市(州)及扩权试点县(市)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及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等共1602.29亿元,加减相抵后共调增支出预算446.29亿元,省级一般预算支出预算相应变动为943.8亿元。根据快报统计,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25.55亿元,剔除灾后重建等因素后,为预算的80.8%,增长14.5%。
省级财政年初预算安排的7.02亿元预备费主要用于以下方面:一是用于特大暴雨洪涝和山洪泥石流灾害地区应急抢险及重建等5.19亿元;二是向青海省玉树县、甘肃省舟曲县、海南省紧急捐款0.3亿元;三是冬令春荒款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对象一次性临时价格补贴1.5亿元;四是道孚县“12·5”火灾甘孜州军分区独立营慰问金及烈士家属抚慰金276万元。
省级基金收入完成62.25亿元,其中:国有土地方面收入30.52亿元。省级基金支出完成25.96亿元,其中:国有土地方面支出0.65亿元。基金预算结余74.98亿元。
(三)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筹集安排情况
截止2010年12月31日,中央对我省包干补助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2203.43亿元已全部下达。省级累计下达省直管项目和灾区市(州)、县(市、区)中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2152.73亿元,占中央下达数的97.7%,具体使用方向为:农村住房重建350亿元、城镇住房重建137.5亿元、城镇体系重建211.36亿元、农村建设144.47亿元、公共服务设施重建424.31亿元、基础设施重建449.12亿元、产业恢复重建204.46亿元、防震减灾108.98亿元、生态环境修复91.54亿元、精神家园及其他30.99亿元。
除中央重建基金外,省级财政累计筹集拨付灾后恢复重建资金232.98亿元,主要用于农村住房重建、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基础设施重建、产业恢复重建等方面。
各级财政努力筹措资金,加快拨付进度,加强资金监管,为完成“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四)贯彻《监督法》第十八条规定的情况
1.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1)全省一般预算平衡情况。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61.01亿元,加上中央各项补助、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收入等2768.4亿元,以及上年结余、调入资金等525.01亿元后,全年总收入为4854.42亿元。总收入减去当年支出、上解中央支出、调出资金等4294.1亿元后,年终滚存结余560.32亿元。其中,按政策规定应结转下年继续安排使用的项目结余562.32亿元,累计赤字2亿元,赤字额在上年基础上减少1.2亿元。
(2)省级一般预算平衡情况。省级一般预算收入426.71亿元,加上中央各项补助、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收入等2768.4亿元,以及上年结余、市县上解收入等259.83亿元后,全年总收入为3454.94亿元。总收入减去当年支出、上解中央支出、补助市县支出、调出资金、转贷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支出等3135亿元后,年终滚存结余319.94亿元。其中,按政策规定应结转下年继续安排使用的项目结余319.64亿元,累计净结余0.3亿元,其中当年结余0.14亿元,保持收支平衡。
2.法定支出执行情况
2010年,全省农业、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增幅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完成400.42亿元,增长24.1%;教育支出完成534.57亿元,增长18.4%;科学技术支出完成34.06亿元,增长18.9%。
3.省级预算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况
2010年,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实现超收53.51亿元,具体安排如下:(1)增加农业、教育、科技三项法定支出共计6亿元;(2)新农合提标省级配套3.42亿元;(3)家电汽摩下乡、家电以旧换新补助5.81亿元;(4)保障性住房建设省级配套5.5亿元;(5)“8·13”特大山洪泥石流应急工程及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1亿元;(6)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5.03亿元;(7)应对物价波动调控资金5亿元;(8)国土收费、捐赠收入等按政策规定安排相关支出5.75亿元;(9)转入省级预算稳定调节金16亿元。
4.部门预算改革推进情况
2010年省政府所属部门、事业单位及人民团体共87个单位的部门预算全部提交省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审查资金量占部门预算资金总量的91.1%,预算透明度进一步提高。省人代会结束1个月内,省财政厅按时批复了部门预算。截至2010年12月31日,87个省级部门的一般预算支出进度均达到80%以上,其中72个部门执行进度超过90%。
5.省对市县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2010年,省财政下达市(州)、县(市、区)返还性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含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共2345.35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2.6%,其中:
(1)下达市(州)、县(市、区)一般性转移支付734.42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3.3%。其中:下达均衡性转移支付26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对下均衡性转移支付中,对县(市、区)补助231.11亿元,增长21.6%。
(2)下达市(州)、县(市、区)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含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1438.34亿元,较上年增长12.4%,主要用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支持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兑现汽车、摩托车、家电下乡和农资综合直补等涉农补贴政策。
6.省人大审查决议的执行情况
省人民代表大会和省人大常委会审查财政预算、预算执行及调整、决算报告时,就进一步改进预算编制、加强预算管理、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督等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此,省政府高度重视,责成相关部门认真分析原因,研究制定措施,切实加以整改落实。如:省政府对现行省级财政预算执行管理有关规定进行认真梳理、总结和提炼,研究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省级财政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川办函〔2010〕184号)。
以上全省和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均为2010年12月31日快报统计数据,在完成决算审查汇总并与中央财政办理结算后将会有一些变化,届时再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关于2010年的财政工作
各级财政在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大力支持下,围绕省委决策部署和全省重大工作,继续贯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认真落实保重建、促发展、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政策,为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财政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加大保障力度,确保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确保重建资金落实到位。各级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优化支出结构,千方百计筹措重建资金,为如期实现“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中央重建基金到位迅速,地方重建资金全面落实,政府性重建资金体现了统筹安排、重点突出的要求,发挥了关键性的主导作用。全省没有任何地方因为财政资金不落实而影响规划重建项目的开工建设。
确保重建政策全面落实。全面落实税收优惠、减免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各项重建政策。设立40亿元担保基金,解决困难农户住房重建贷款问题。落实产业发展、园区建设、融资创新等资金70亿元,支持灾区产业恢复振兴。争取中央财政10亿元专项资金,妥善安置因灾失地农民。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就业等各项救灾救助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确保重建资金规范管理。强化重建资金监督管理,完善监管制度,建立联合检查机制,及时组织大量人员开展现场监管、专项检查和重点督查。严格执行重建规划和资金拨付程序,严格审核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开发灾后重建项目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对重建项目资金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在线实时监管。财政重建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良好,没有发现严重违纪违规问题。
(二)发挥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持政府投资力度。下达中央和省级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205亿元,安排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80亿元,支持政府融资平台规范运作,推进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省投资持续合理增长。1至11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达15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2%。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安排省级工业发展和园区建设资金18.8亿元,支持重大技改、自主创新、重大装备制造和产业集群发展。设立省级专项资金,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下达中央和省级资金36.5亿元,支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淘汰落后产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办理企业退税8.9亿元,支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积极支持重大引资项目招商。
扩大城乡居民消费。落实惠农补贴政策,下达粮食直补、农资综补、农作物良种和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7.2亿元;下达省级临时价格补贴资金1.5亿元;继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认真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全省兑付补贴资金25.6亿元,实现补贴产品销售232亿元,有效提高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加大“三农”投入。全省一般预算“三农”投入1838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省级“三农”投入258.9亿元,增长37.6%。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支持农业保险和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引导信贷资金加大农业投入。支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下达中央和省级救灾资金30亿元,为抗击严重干旱、特大山洪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着力改善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全省累计拨付“十项民生工程”资金940亿元,完成计划的120.1%,比上年增长17.5%,各项民生政策全面落实,全省公共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大力支持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彝区“三房”改造等重点民生工程,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工作,落实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提标政策,加大校舍安全工程投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支持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水平。落实中职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启动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健全教育资助体系。全省教育支出完成53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下达中央和省级就业资金22.2亿元,及时落实各项就业促进政策。完善城乡养老保障体系,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并扩大覆盖范围,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推进城乡救助体系建设,城乡低保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508.52亿元,比上年增长20.4%。下达中央和省级资金35.9亿元,大力支持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幅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做好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工作,落实城乡医疗救助政策。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支持实施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省医疗卫生支出完成25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支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四川创新团队”建设,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投入,支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以及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支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支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少生快富工程和地震灾区计划生育再生育工程。下达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5.2亿元,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
(四)加强财政管理,全面提升政府理财水平
完善财政体制。推进扩权强县试点改革,完善财政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将重建公共项目运行维护、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等因素纳入标准收支计算范围,并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我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由上年的26个增加到42个。
规范预算管理。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初步建立起覆盖所有收支、完整统一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预算编审程序改革,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的预算决策机制,推行零基预算管理。深入推进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在拓展评价范围、完善指标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结果运用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实施省级预算执行中期评估,加强部门预算执行考核和结余资金管理,将注销、调减资金统筹用于其他重点支出,全省支出预算执行进度的均衡性明显提高。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管理改革。
夯实基础管理。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和项目库建设得到加强,公用经费定额体系基本建立。加快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省级部门改革面达到100%,所有市(州)本级已启动改革。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实施交警罚款收缴改革试点。强化财政投资评审的技术支撑作用。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全面推进金财工程“大平台”建设,基本实现了全省“三级贯通”工作目标。
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财政运行机制。认真组织开展扩大内需、家电下乡、强农惠农等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工作,继续抓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和全省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管。深入推进“小金库”治理工作,启动全省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小金库”治理工作。加强基层财政监督管理,确保惠农政策有效落实。
(五)切实解决代表委员关注的问题
2010年,省财政厅共办理代表建议87件、委员提案35件,办理质量进一步提高,得到代表、委员的肯定,满意率均为100%。加强代表、委员联系工作,完善代表约请、走访制度,虚心听取批评建议,主动接受监督。针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启动全省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和农村义务教育其他债务的清理和锁定工作,完成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清理核实工作,初步建立了风险预警、动态监控、偿债激励等债务管理体系。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将2008年、2009年省级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收支决算表及2010年省级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收支预算表向社会公开;对省财政下达的27项专项资金的安排情况进行公示公告,涉及财政资金227亿元,比上年提高53%。
各位代表,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在过去的五年中,各级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狠抓增收节支,全省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政府保障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的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一是收支规模快速扩大,结构质量持续优化。财政收入实现“三年翻一番、五年增两倍”。2008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2010年再次迈上1500亿元台阶,较2005年479.7亿元增长225.4%。全省基金收入由2005年136.3亿元增至2010年1619.09亿元。2010年,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提高到75.6%,收入质量稳步提升;一般预算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4.6%,收入增长基础更加牢固。财政支出实现“五年翻两番”。2010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突破4000亿元大关,较2005年1082亿元增长292.1%,支出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基金支出由2005年126亿元增至2010年1646.06亿元。财政支出结构更加优化。2010年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支出占比达到81.8%,行政性支出由2005年26.2%下降到18.2%。农业、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增幅均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二是财力水平大幅提升,县乡困难明显缓解。2010年全省可用财力达到2698亿元,较2005年852.3亿元增长216.5%。全省按财政供养人员计算的人均财力由2005年的3.5万元增至2010年的9.9万元。与此同时,坚持“财力下移”原则,切实提高基层财政保障能力。2010年省财政对市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达到734.42亿元,较2005年259.3亿元增长183.2%。县级人均财力从2005年的2.7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7万元,基层财政困难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财政运行更加稳健,消赤化债成效显著。2007年如期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面消除财政赤字县的目标,自1986年以来省市县三级财政首次全部实现收支平衡。受汶川地震灾害影响,全省财政收支平衡状态被打破,但省级和市本级仍实现收支平衡。2010年全省赤字规模有所减少,部分赤字县全面消赤。与此同时,积极推进乡村债务控制化解工作,全省五年累计偿还乡村债务126亿元;截止2005年底的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90亿元全部化解完毕;2010年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其他债务和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村级公益事业债务化解工作。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省财政改革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够清晰,省以下财政体制尚需完善;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问题将长期存在;部分县乡财政仍然比较困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财政资金管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听取各位代表的意见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三、关于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2011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要求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1年全省将按照“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安排财政预算,收入预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支出安排向民生保障和产业发展倾斜,推进政府预算体系建设,初步实现“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资金一个口子”。
(一)全省财政预算草案
2011年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为1763.94亿元,比预算基数增长13%。其中,税收收入1352.51亿元,增长14.6%;非税收入411.43亿元,增长8.1%。上划中央“两税”计划660.08亿元,增长13.2%;上划中央所得税计划339.93亿元,增长13.7%。全省一般预算总收入2763.95亿元,增长13.1%。其中,按财政部规定口径计算的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1.5%。
在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63.94亿元基础上,加上中央返还性收入222.34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897.83亿元,扣除专项上解中央支出10.48亿元后,全省年初自有财力总额为2873.63亿元,比基数增加207.4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相应安排为2873.63亿元,增长7.8%。加上中央预通知2011年部分专项转移支付补助344.72亿元,2011年年初全省一般预算支出总额将达到3218.35亿元。
2011年地方自有财力2873.63亿元的主要支出安排是:一般公共服务385.23亿元,增长2.9%;公共安全199.42亿元,增长7.7%;教育508.63亿元,增长12.5%;科学技术35.08亿元,增长12%;文化体育与传媒35.81亿元,增长9.3%;社会保障和就业501.45亿元,增长9.1%;医疗卫生206.79亿元,增长8.9%;节能环保64.78亿元,增长10.1%;城乡社区事务117.23亿元,增长4.7%;农林水事务272.99亿元,增长12.1%;交通运输116.25亿元,增长4.7%;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108.12亿元,增长2.6%;商业服务业等事务21.42亿元,增长7%;金融监管等事务2.4亿元,增长9.3%;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31.26亿元,增长4.2%;住房保障支出48.17亿元,增长10.6%;粮油物资管理事务12.74亿元,增长8.1%;储备事务支出1.85亿元,增长2.8%;预备费41.31亿元,增长4.2%;国债还本付息支出11.21亿元,增长4.1%。以上安排中,农业、教育、科技支出等法定支出增长均高于全省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全省基金预算安排情况是:基金收入预算790.9亿元。其中:农网还贷资金收入8.5亿元;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收入3.27亿元;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1.63亿元;地方教育附加收入22.03亿元;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13亿元;森林植被恢复费3.25亿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5.7亿元;政府住房基金收入6.69亿元;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6.72亿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77.2亿元;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18亿元;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4.8亿元;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收入2.31亿元;彩票公益金收入9.37亿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77.57亿元;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收入6.6亿元;车辆通行费20.6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和对应安排的原则,相应安排基金支出预算790.9亿元。
全省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是根据2010年全省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收支政策代编的。待各级预算编制完成并经本级人代会批准后,再将汇总情况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二)省级财政预算草案
2011年省级财政一般预算安排为482.2亿元,比预算基数增长13%。其中,税收收入435.45亿元,增长14.3%;非税收入46.75亿元,增长2.3%。按财政部规定口径计算的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1.4%。
在省级一般预算收入预算482.2亿元基础上,加上中央返还性收入222.34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897.83亿元,市(州)专项上解收入10.82亿元;扣除专项上解中央支出10.48亿元,补助下级支出884.91亿元后,省级年初财力总额为717.8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省级一般预算支出相应安排为717.8亿元,增长8.4%。加上中央预通知2011年部分专项转移支付补助344.72亿元,扣除预通知市(州)、扩权试点县(市)专项转移支付补助266.38亿元后,省级年初一般预算支出将达到796.14亿元。2011年省级支出预算安排的具体情况如下:
1.办好“五件大事”。按照省委决策部署,集中财力80亿元,着力推进与产业促进和民生保障攸关的“五件大事”。
一是推进新村建设规划实施。2011年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用于内地县及彝区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新农村示范片项目实施,力争3年内全面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快推进全省新村建设步伐。
二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1年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用于集中扶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三是集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2011年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用于地质灾害重大治理工程实施和地质灾害防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支持天府新区建设发展。2011年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用于支持天府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建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推进再造一个“产业成都”战略实施。
五是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2011年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加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财政补助力度,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60岁以上低保人群新农保全覆盖。
加上原有预算安排中可予以倾斜安排的资金,省级财政安排用于“五件大事”的资金将超过100亿元。
2.优化支出结构。2011年省级新增财力全部安排用于保障民生、支持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省级一般预算支出总额717.8亿元中,安排民生支出427.38亿元,占省级支出总额的59.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安排产业支出92亿元,占12.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支出89.28亿元,占12.4%,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安排行政性支出109.14亿元,占15.2%,比上年下降4.8个百分点。同时,省级财力继续向“三农”倾斜。2011年省级财政一般预算用于“三农”方面支出总额达到193.78亿元,增长40.5%。加上农村税费改革省级配套资金和基金预算中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省级财政“三农”投入将达到234.36亿元,同比增长42.3%。
3.保障重点需要。在确保农业、教育、科技三项法定支出增幅高于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增幅的基础上,全力保障其他各项重点支出需要。省级财力安排分科目情况是:
农林水事务55.02亿元,增加9.29亿元,增长20.3%。主要用于新村建设、农田基础能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新增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畜牧业、林业、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助、省级救灾应急等。
教育支出74.46亿元,增加13.48亿元,增长22.1%。主要用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配套、中小学“校安工程”建设、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攻坚计划”、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支持彝区职业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等方面。
科学技术13.77亿元,增加2.95亿元,增长27.2%。主要用于支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重大装备预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支持省属科研事业单位发展等方面。
文化体育与传媒14.55亿元,主要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农村电影放映、省级文物保护及维修、广播电视“村村通”运行维护、“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体育运动员训练及参赛等方面。
社会保障和就业159.1亿元,主要用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就业再就业补助、优抚对象生活补助、自然灾害救灾救济、国有企业破产改制补助、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
医疗卫生57.3亿元,主要用于“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补助、疾病预防控制、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能力建设、城乡医疗救助、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等。
节能环保9.45亿元,主要用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补助、天然林保护工程、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支持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建设等。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42.74亿元,主要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发展、重点产业园区建设等。
住房保障支出33.39亿元,主要用于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棚户区改造工程、廉租住房建设、公共租赁住房补助等。
一般公共服务65.91亿元,国防2.5亿元,公共安全32.03亿元,城乡社区事务3.29亿元,交通运输56.83亿元,商业服务业等事务10.92亿元,金融监管等事务2.34亿元,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8.18亿元,粮油物资管理事务6.96亿元,储备事务支出0.61亿元,预备费10亿元,国债还本付息支出1.76亿元。
省级基金预算的安排情况是:基金收入预算48.8亿元。其中:农网还贷资金收入8.5亿元;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1.63亿元;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13亿元;森林植被恢复费3.17亿元;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收入2.31亿元;彩票公益金收入9.37亿元;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收入6.6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和对应安排的原则,相应安排基金支出预算48.8亿元。
以上省级预算草案,请予审查批准。省级87个部门2011年部门预算已报送大会,请予审查。
四、关于2011年的财政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全省各级财政将围绕省委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继续贯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全面落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各项政策措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科学管理,为全省顺利完成保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等各项任务提供财力保障。
(一)认真贯彻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一是努力筹措资金。围绕中央各项积极财政政策,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和项目对接工作,努力争取中央支持。同时,强化各级支出责任,做好资金筹集和平衡工作,确保各项政策及时、有效落实。二是优化投资结构。支持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对交通、水利、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的投入,促进投资持续合理增长。三是促进扩大消费需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继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落实稳定物价的各项政策。认真做好家电下乡等消费促进工作,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四是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认真落实各项税费减免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同时,发挥好财政资金政策的引导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提高政策效能。
(二)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持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和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发展和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发展。支持灾区产业振兴。二是支持科技创新。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试点。三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支持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进现代农业、畜牧业和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四是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建设,支持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支持工业、农村和重点流域污染治理。支持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并提高补助标准,以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积极支持生态功能区建设。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三)认真落实民生保障政策。一是加大教育投入。落实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确保到2012年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全省各级各类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8%,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启动学前教育发展项目,加快农村校舍改造,落实好各项助学政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二是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努力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大幅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三是加大社会保障投入。积极支持就业和再就业。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办法,增加城乡低保财政补助。落实好调整收入分配的各项政策。四是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城市棚户区及农村危房改造。五是加大文化、体育、广播和计划生育投入,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四)切实做好增收节支工作。一是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在不折不扣落实减免税费政策的基础上,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税收,确保应收尽收。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二是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坚决落实厉行节约的有关规定,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等三项经费预算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三是确保收支平衡。切实推行“零基预算”,确保重点支出需要。加强重点项目支出管理,坚决避免盲目投资、重复投资和损失浪费。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坚决制止违规举债,继续有序推进乡村公益生债务化解工作。加强结余资金管理,严格控制新增赤字,健全预算稳定调节金、偿债准备金制度,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五)努力提升财政管理绩效。一是完善财政体制。继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二是完善预算管理。推进健全政府预算体系,统筹安排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建立健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衔接的机制。在全省全面推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及时性、均衡性。三是完善基础管理。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全面推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统计报告制度。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加强项目库建设和项目预算滚动管理。强化基层财政监督管理职能。
各位代表,完成2011年预算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本次大会决议,奋力拼搏,扎实工作,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20110311四川人大网)

来源: 20110311四川人大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