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4:13

关于推进文化兴村服务基层治理的思考 ——以芦山县大川镇为例

作者:胡 蓉 来源: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发布时间:2021-04-27 09:26:20 浏览次数:1026 【字体:

乡治,天下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中共雅安市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  加强和改进城乡基层治理的决定》提出要推进文化兴村,激发农村发展的动力活力,夯实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的基层基础。雅安地方文化丰富多样,大力推进文化兴村,以文化引领乡村发展,对加强和改进基层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雅安市芦山县大川镇汇聚了丰富的地方文化,乡土文化气息浓厚,同时也具有多而杂、与产业发展融合参差不齐等特点,这与雅安市其他很多乡村相似。对此,笔者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就该镇推进文化兴村服务基层治理的做法和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以期以小见大,对雅安市其他乡镇起到借鉴启发作用。

一、做法及成效

芦山县大川镇是距成都市最近的原始森林区,森林覆盖率98%,森林面积达6万余公顷。该镇山川壮美,气候宜人,享有“特色气候小镇·清凉小镇”“七彩大川·康养胜地”之美誉;文化底蕴浓厚,拥有以芦山花灯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红军长征经过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戴维发现世界上第一张竹熊皮为代表的熊猫文化等多种文化;经济业态丰富,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川河景区,有距成都最近而海拔最高、积雪终年不化的大雪峰,有白茶、珍稀树木、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有集餐饮、娱乐、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特色农家乐183家。近年来,大川镇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文化兴村,在服务基层治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一)以文兴业强业,夯实基层经济基础,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乡村经济发展是乡村基层治理的重要物质保障,农民富裕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重要动力。大川镇把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融入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和经济发展。一是打造文旅品牌,培育文旅新业态。大川镇依托红色文化、熊猫文化,开展“重走长征路”“重走戴维路”等旅游活动。抓住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森林景观旅游,打造“森林康养基地”、星级“森林人家”文旅品牌。2019年成功举办“四川芦山大川河T3河道越野赛”,赛事期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00余万元。目前正逐步打造“北有阿拉善,南有大川河”的中国T3河道越野赛第一品牌,为文化旅游再增新名片。二是把文化注入生态农业,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培植壮大“茶、药、林”主导产业,截至2019年已发展特色产业茶叶800亩、中药材1420亩,科学规划步游道、农业产业作业道,建成规模化的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带,实现农旅、药旅、文旅多产业融合发展,加速生态资源向旅游经济转变。三是探索成立旅游联盟,加强文旅行业软管理。借助旅游联盟,完善旅游体验满意度评价制度,建立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和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监管机制,规范旅游经营服务行为,为建成川西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打下一定基础。

(二)以文化人育人,提升德治教化能力,让乡风家风民风美起来。

大川文化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准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中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了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了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一是讲好大川故事,发出大川声音。大川镇已挖掘整理大川故事68个,创作诗歌作品6篇、赋4篇,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推送。已在镇内20多个景点、部分农家乐聚集区打造40余篇故事展板,用历史文化点缀大川山水。二是以文化人,让德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凝聚起团结互助的强大力量。面对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镇上35名群众义务加入防控巡逻队、4家缝纫作坊转产为乡亲免费制作口罩。三是建立村规民约,树立社会好风尚。杜绝农村赌博、婚丧嫁娶攀比等乱象,自觉推进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三)以文亲民惠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群众的幸福指数高起来。

大川镇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文化“种”进群众之间,提高群众的文娱生活质量,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方面,积极打造文化活动阵地。大川镇打造了综合文化站,村村都有文化院坝、农家书屋,处处文化景观都设置了标识标牌,真正营造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大川镇以老年协会为依托,开设书画、太极拳、广场舞、乒乓球、奇石根艺兴趣班等,平时由群众自发组织练习,在春节、国庆、重阳等节假日则由镇上组织集中表演,群众参与热情高涨。

(四)以文涵养情结,加强乡村文化传承,让乡愁乡情浓起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大川山水滋养了勤劳质朴的大川儿女,也传播着多姿多彩的文化习俗与地方风情。一是传承芦山花灯。芦山花灯是芦山特有的民间艺术,已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川镇是芦山花灯的传承点之一,每逢节假日,镇老年协会组织各村文艺队开展芦山花灯比赛,让这项民间艺术大放异彩。二是传承酿酒文化。大川镇共2517户人家,能酿酒的就有400余家。文人雅士为大川渔泉酒坊所作《渔泉酒坊赋》中言:“东家夫子,杜康再现,匠工之术,先祖遐传。”酿制可口的纯粮酒已成为大川人代代相传的技艺。“无水不成酒,无酒不成宴。”每当三五好友相约或客人远道而来,热情淳朴的大川人自会端出一碗自家酿制的纯粮酒,乡情乡愁不由得又添了几分。三是传承石磨豆腐豆花手艺。大川石磨老豆腐、嫩豆花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件艺术佳品,要经过选豆、浸豆、磨豆、熬浆、滤浆、点浆等过程,这种对农耕文明的传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更有一种回味历史、阅尽铅华、饱览沧桑之感。总之,赏芦山花灯,品渔泉美酒,尝石磨豆腐豆花,听大川故事……总有一款能勾起大川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凝聚起乡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五)壮大文化队伍,强化基层人才支撑,让热爱乡村的新乡贤多起来。

大川镇把基层文化队伍的培养作为推进文化兴村服务基层治理的助推器。一是盘活基层部门人才资源。整合县地方志编纂中心、县老促会大川联络站、镇关工委、镇老年协会等部门的人才力量,发挥他们社会阅历丰富和对本土文化了解的优势,积极挖掘整理大川历史文化资源。二是积极发现新乡贤,广泛招贤纳士。以镇关工委为依托,大力发掘镇上的能人志士,积极充实新乡贤队伍,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三是充分发挥新乡贤的引领作用。号召新乡贤利用自身威望和信誉凝聚乡邻,带动群众参与自治活动,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政策,通过参与公益活动、调解矛盾、化解纠纷,对群众予以道德培育和引导。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川镇在推进文化兴村、服务乡村基层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发展思路不够开阔,“文化+产业”开发浅表化。

大川镇虽拥有良好的资源和丰富的文化,但在发展与融合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文化利用比较粗浅,挖掘整理成果以基础文本居多,缺乏系统性和精雕细琢,在文化产品打造、文艺节目创作、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基本空白。文化与产业融合不够,与周边地区联动不足,“走出去”的步子不大,存在单打独斗、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等现象。“文化+产业”开发处于表面化,对茶、中药材、林、竹等特色产业,没有在深加工上大做文章,导致产业附加值不高;农家乐整体档次不高,全镇183家农家乐仅有1家四星级,缺乏有文化特色的精品民宿酒店,且不少经营户仍固守“等客上门”的传统经营模式。

(二)基层文化队伍力量薄弱,文化兴村工作力度不够。

基层文化队伍力量不足。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管理人员仅有1人,且因基层任务繁重,经常被抽调从事其他工作,以致对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管理不够到位,维护、更新不及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群众满意度。文化队伍缺少业务学习和培训,工作方法、业务水平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岗位的工作需求。尽管有一批热爱地方文化、情系大川发展的新乡贤,但因缺乏有效组织和规范管理,工作干劲和工作成效大打折扣,没有真正成为基层文化队伍的中坚力量。新乡贤的来源比较单一,主要局限于本地,且年龄结构老化,接班人培养不到位,后继力量不足。

(三)工作经费难以保障,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足。

文化工作经费保障不足。由于资金缺乏,大川红色遗址没有得到很好保护,面临风化损毁;仅靠无偿挖掘、征集来的部分文化故事质量不高、史实不精准、教育功能不明显。由于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资金投入未形成良性循环,大川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打造经费、一些农家乐的户外包装及文化宣传展板等,基本靠政府“包办”,加大了财政压力。

三、对策和建议

推进文化兴村是加强乡村基层治理的“根”和“魂”。大川镇还需通过文化兴村强“根”铸“魂”,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达到共建共治共享。

(一)以参与成都都市圈重要功能协作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一是继续强化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大川镇东与邛崃市隔河相望、南与芦山县太平镇接壤、北同大邑县和崇州市等地相连、西与宝兴县毗邻等特殊区位优势,抢抓雅安市建设成都都市圈重要功能协作基地机遇,加快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打造叫得响的特色品牌,主动融入成都相关产业生态圈。二是提升农家乐档次。将文化建设引入农家乐提档升级中,引导农家乐根据各自条件打造亮点,达到“家家有区别、户户有风格”,增强吸引力。三是发挥“大川故事”整体化、最大化利用价值。加快打造第二期、第三期“大川故事”历史文化景观,立体化融入景区,积极承接成都都市圈休闲康养度假功能,为构建“成都工作、雅安生活”双城模式提供文化支撑。四是加强文创产品研发。与市、县文旅集团合作,研发具有红色、熊猫、农耕、民族民俗等大川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形成“吃、住、行、游、购、娱”旅游综合体,释放融合发展新活力。

(二)放大乡贤文化的感召力,强化新乡贤规范管理。

一要重树新乡贤认定标准。不再局限于原有本镇的“五老”志愿者,根据构成角色可分为德高望重型、退休官员型、致富反哺型、文化能人型、道德模范型、高知善举型;根据地域也可分为在土乡贤、离土乡贤,拓宽认定范围,以便整合更多人才资源、优势资源。二要建立新乡贤荣誉关爱激励机制。依托镇关工委、镇老年协会成立乡贤馆,提高新乡贤的归属感;对全镇新乡贤进行摸底登记,建立新乡贤资料信息库,为其颁发证书,对作出积极贡献的给予褒奖,提升他们的荣誉感;定期与新乡贤通报家乡发展大事,发挥新乡贤推动乡村基层治理的群体效应。三要选树一批先进典型。从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优秀人物中发现乡土人才,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孝廉之星”等推荐评选活动,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三)加强乡村文脉保护与传承,留住乡情乡愁的符号。

一是合理保护乡村文脉。加强地方文化、地方文化符号的挖掘、整理、保护、利用,打造大川党史教育基地,对大川场战斗遗址、红军庙等红色遗址和历史悠久的千年白果树、桢楠树等林木资源加强保护,讲好其承载的历史文化故事。二是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和合理利用。按照抢救性保护、传承性保护和生产线保护的原则和方法,因地制宜开展芦山花灯、农村传统手工艺、生产技艺的“传帮带”活动,培养接班人。三是加强地方文化研究与利用。发掘和提炼地方文化基因,建设镇史馆、村史馆,唤醒地方文化记忆,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感,提升地方文化自信,激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动力。

(四)补齐文化兴村的制度短板,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文化服务惠民机制。构建联动体系,推进市、县、镇、村四级农村文化志愿服务日常化、具体化、制度化,深入开展“文化进万家”“坝坝电影”等活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政府采购、社会力量参与等多渠道,撬动社会资源和力量,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众文化需求。二是建立资金扶持制度。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建立文化资源保护专项基金和红色景点运营专项资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按照“谁受益、谁出钱”原则,由享受政府文化包装、项目设置、宣传营销等效益的农家乐,提供适量经费用于有偿征集文创作品。三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辅导。积极为基层文化干事、文化站管理员等搭建“请进来”“走出去”的平台,定向培养基层专业文化人才,提升文化工作水平。四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定期维护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定期开展巡查,及时建立、维护、更新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保障乡村群众的文化权益。


来源: 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终审:张华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