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4:13

保护石窟艺术瑰宝 彰显巴蜀文化特色 ——乐山、大足共建中国南方石窟艺术世界遗产研学旅游长廊的思考

作者: 陈永毅 来源:乐山市工商联 发布时间:2021-04-27 09:14:41 浏览次数:1029 【字体: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是国家总揽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经济和文化历来密不可分,传承弘扬巴蜀文化精神,是深层推动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路径。乐山大佛和大足石刻同属巴山蜀水艺术瑰宝,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深入挖掘两地共有的石窟历史记忆和文化渊源,构建中国南方石窟艺术世界遗产研学旅游长廊,弘扬巴蜀特色文化,必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增添文化驱动力。

 一、两地石窟资源的共性特征

(一)两地石窟地理相似。良好的地形环境是石窟造像的重要前提。乐山、大足地质特点接近,都处于丘陵地区,多岩石、悬崖、石壁,为开窟造像带来有利条件。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东经103°77′、北纬29°53′,位于乐山市中心城区、岷江东岸凌云寺西侧,濒临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流处,境内同期开凿的还有夹江千佛岩石窟。大足石刻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东经105°79′、北纬29°75′,位于重庆沱江流域濑溪河附近,迄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达75处、造像5万余尊,主要分布在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

(二)两地石窟年代相近。摩崖造像在北方衰落后,却在巴蜀获得长足发展。乐山大佛和大足石刻均建造起始于唐初,至两宋巴蜀摩崖石窟造像已成为全国摩崖石窟造像巅峰代表。乐山大佛由凌云寺海通禅师规划、募化,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经三代工匠努力、历时90年,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建成。大足石刻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兴盛于两宋,余绪绵延至明清,历时千余载,现存造像100余龛窟。宋孝宗淳熙元年至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174—1252),邑人赵智凤师从晚唐奉佛居士柳本尊(生于嘉州龙游县玉津镇,今乐山市五通桥区冠英镇),潜心学习3年后回大足建宝顶密教石刻大道场,四方募化凿造佛像近万尊,使大足石刻造像达到鼎盛。

(三)两地石窟地质相同。乐山、大足两地摩崖造像均以山为背景,以岩石作基础,石质多为砂岩,松软细腻,易于开窟造像。乐山大佛所在地基岩地质构造为白垩纪上统夹关组紫红色、砖红色砂岩。大足石刻所在地基岩地质构造为中生界侏罗系紫红色砂岩,大足北山、宝顶山的石刻造像主要凿于灰白色长石砂岩。由于地质环境相同,两地也面临着水害、风化危害、生物病害等共性保护难题。

(四)两地人文渊源相通。乐山、大足两地有着深厚的人文渊源,尤其对海棠植物情有独钟,都把“海棠香国”作为历史文化名片,搭起两地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桥梁。唐人贾耽《百花谱》一书记载:“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但花无香无实。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土人珍为佳果。”“海棠无香,惟蜀中嘉州者有香,其木合抱。”唐时静南与昌元(今重庆市荣昌区)、大足均属昌州管辖。由此证明,至迟在唐代,一种色香俱佳的海棠花出现在古昌州和嘉州。

二、两地石窟资源的文化价值

(一)两地石窟同属世界文化遗产。乐山大佛和大足石刻均于20世纪90年代申遗成功,是目前仅有的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川渝石窟,前者是全国四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之一,后者是全国石窟类四大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世界教科文组织专家吉姆·桑赛尔评价乐山大佛“堪与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斯和尼罗河的帝王谷媲美”;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大足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充分证明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

(二)两地石窟同具极高艺术水准。乐山大佛和大足石刻是南方石窟造像艺术发展典范,是石窟艺术的“大观园”。乐山大佛由栖鸾峰整块岩石雕刻而成,与周围山水景观结合在一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佛坐像,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护法天王石窟,左侧巨岩和右侧九曲栈道,完全超岀一般岩石和曲道范畴,与石刻艺术融为一体。大足石刻的“五山”摩崖造像,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凸浮雕、阴雕5种形式,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内涵丰富,成为中国独树一帜的石窟艺术典范。

(三)两地石窟同具丰富宗教内涵。乐山大佛和大足石刻都凝聚着深厚的佛教感情,在历史上四川佛教流行“上朝峨眉、下朝宝顶”的民间信仰,“宝顶”即大足石刻的宝顶山,历经岁月积淀,峨眉山已成为蜀地佛教代表,大足已成为巴地佛教代表。“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其平稳、安定的坐式能给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具儒、道造像,集“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异于前期石窟,表明10 —13世纪,世俗信仰对于“三教”的宗教界线已日渐淡漠。

(四)两地石窟同具独特的保护技术。乐山大佛和大足石刻所处自然环境、赋存岩体、主要病害及形成原因、机理都基本一致。两地从立法、技术等层面着力,形成了南方石窟独特的保护技术和文化,有效延续了石刻文物生命。乐山大佛摩崖造像建成至今,历代可考证的较大规模保护修缮有13次,特别是2018年10月启动实施、历时近半年完成的大佛勘测维护项目,成为新世纪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保护工程,《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的实施,更是发出了保护乐山大佛“最强音”。大足石刻也有着类似的保护修缮历程,先后颁布实施《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办法》《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等法律规章制度,特别是2008年5月着手实施、历时近8年的大足宝顶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其成果有效运用于环境相近的川渝地区石窟保护,创响“大足学”品牌。

三、共筑巴蜀石窟研学旅游平台

 (一)加强两地战略对接协同。确立政府层面战略合作关系,是推动两地石窟保护利用的组织保证。健全协同推动机制,建立两地石窟保护传承协调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定期召开协调会,加强交流联动、信息互通和技术共享,共同深挖石窟丰富内涵和价值,推动石窟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和利用。加快组建与大足石刻研究院同等规格的“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引进培养涵盖大佛保护所需专业人才,力争3—5年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加强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与大足石刻研究院的战略合作,签订石窟保护传承合作协议,每年就协议履行情况进行会商,有序指导推动合作发展。

(二)共推石窟保护传承重大项目。项目是推动保护传承的有效抓手。借助国家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两地世界文化遗产优势,抓住“十四五”规划编制“窗口期”,共同研究包装生成一批需要国、省支持的石窟研究、保护利用等重大工程项目,争取列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同步纳入国、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合作开展巴蜀考古重大研究,推动“巴蜀石窟考古”等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合作开展石质文物本体风化病害防治、石质文物保护材料研发、石质文物保护工程技术等项目。共同申报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拓展合作空间。积极寻找并培育色香俱佳的香海棠,还原名副其实的“海棠香国”。

(三)开辟石窟研学旅游精品线路。石窟造像所展现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要坚持以成都、重庆“文旅双核”为依托,以乐山大佛—大足石刻为轴线,联手成渝区域内石窟旅游资源地,串珠成链,推进信息互通、资源互推、游客互认、门票互惠、宣传互动,创新打造巴蜀石窟文化研学旅游精品线路和品牌,全面展示中国南方石窟与摩崖造像艺术魅力。以合作旅游城市联合体形式,共同参与国际旅游展览会、举办国际国内旅游推介会。充分利用两地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电视、报纸、电台等媒体平台,宣传两地文化旅游资源。在双方各大旅游景区主要形象窗口宣传展示,把石窟旅游资源编入双方宣传画册,协助对方主办重大文化旅游活动。

(四)搭建石窟保护传承互鉴平台。文物本体保护是开展相关工作的重要基础。两地可共建共享石质文物保护实验室, 推动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携手打造中国南方地区石质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加强石窟文物的研究交流,共同组建专家团队,开展科技合作,分享研究成果,开展石窟文物保护利用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研究,为石质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专业技术支撑。积极促进大足石刻博物馆、乐山大佛博物馆互动合作,相互引进特色原创展览。共筑石质文物保护国际合作平台,共享国际遗产保护专家资源,定期联合(或轮流)举办大足石刻或乐山大佛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提升中国石质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来源: 乐山市工商联
终审:张华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