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型方志馆建设必要性的思考
【内容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界使用志书的频率越来越高,地方志书在资政、教化、存史、育人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对保管藏书的场地建设也就需要同步发展。经调查,我省已建成标准化方志馆还寥寥无几,在全省所对应的地方志机构中不到10﹪。面对这一情况,我对如何解决地方志书馆藏及方志馆建设提出一下看法。方志馆具有大型公共图书馆和档案馆及其他文化机构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它以专门的、独有的、权威的资料为馆藏,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高效、快速、准确地提供地情文献资料,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
【关键字】 功能 价值 建设 必要性 思考
一、地方志书、方志馆的功能和作用
地方志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成果,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世致用的价值”。体现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特质、特色和个性,“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地方志、地方史志、方志、志书,泛指“记载某一地方的地理、历史、风俗、教育、物产、人物等情况的史料书籍”。地方志以特殊体例进行著述,汇集各地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是全面、系统、准确的国情书、地情书,是传统思想文化、当代思想文化的共同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编地方志,以先进思想为指导,反映区域内各行各业的整体情况,内容丰富新颖、资料翔实可靠,是其它书籍无可比拟和替代的。而方志馆又是地方志工作者以此为依托,存史、向社会各界提供资政服务的平台。方志馆建设的新兴,是从二十一世纪开始,各地相继启动全国第二轮新方志,在推动修志工作的同时,各市、县还积极筹划加强方志馆建设工作。由此表明了方志馆建设对各类志书的储存、保管、利用起到了其他馆类不可代替的作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方志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它集编修、研究、收藏、服务和组织领导等功能为一体,发挥编鉴、用志、储存、学术交流等多方面的作用,利用已有的修志成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各类服务,是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更体现出利用志书资政、教化的价值。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了世界记忆工程,方志馆建设也是民族文化记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方志有3000年的历史。数千年间,代代赓续,撰修出的方志著作难记其数,虽历经劫难遗失,幸存数量仍令人叹为观止。据诸葛计所著《中国地方志五十年史事录》介绍,至今我国仍存有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土志、里镇志、卫所志、关隘志、岛屿志、盐井志等近万种约11万余卷,占我国现存古籍的1110。另有山水志、寺庙志、名胜志、书院志等超万种,其卷部也难记其数。如此浩瀚的方志文化遗产及历代各类志书,早已被分散收藏于各类藏书馆,成为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新修志书续修的普及为方志馆的产生应运而生、择时显现孕育了充足的条件。悠久的修志传统是方志馆产生的前提,纷繁浩瀚的现存志书是方志馆形成的基础。方志馆的建立,就是把我们祖先的历史保存下来,将零落在各地、收藏在各类图书馆、分散无序的大批志书,搜集、整理、集中,不仅保存历史的真实记录,还要研究和开发利用方志宝库,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提供服务,确实是益于当代、惠及后世的创始之举。面对当今方志馆建设参差不齐,仍还存在滞后情况,所以推动方志馆建设、升级也就成为方志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
二、新型方志馆建设的价值
(一)推进新型方志馆建设的地方志书储存价值。通过我们对地方志储存情况目前的调查了解,在巴中这个行政区域内,具有文化储存功能的主要有图书馆、档案馆、方志馆。但有较强地方文化储存功能的应首推方志馆。因为,图书馆虽然文化储存容量大、辐射性强,但它收藏的重点是全国乃至世界各国出版的图书、期刊,对地情资料的收集远不及方志馆全面。档案馆收藏的内容主要是辖区内各机关、团体、单位形成的文件材料。对辖区内地方志、年鉴、内部资料及河流、山川、地形地貌、民俗风俗、气候物候、口碑资料等需经实地勘察、调查获取的资料收集的较少。而方志馆以征集、收藏、利用、开发、编辑本地的各类地情资料为主业,兼顾历史、兼顾外地和其它。它的收藏范围,既涵盖了档案馆所藏档案的精华部分,也有档案馆未列入收藏范围的内容。从已建成的方志馆看,其收藏的地情资料范围十分广泛。方志馆收藏的这些资料,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自然到社会,从政治到经济,从历史到现在,从人物到风貌,一应俱全,其地方文化储存功能是图书馆和档案馆无法比拟的。而档案馆,则以各单位、部门的各类档案为主要类容,它既零散又没有对各类书刊做全面征集、馆藏。所以档案馆更多的功能是为各界人士提供个人或单位所需的精准资料。所以,推进新型方志馆建设具有其他馆、室无法替代的存储价值。
(二)推进新型方志馆建设的社会价值。对地方历史文化地情资料的储存、开发、利用,是社会赋予方志馆的一项基本职能。它以服务社会为发展方向,以开发利用来推动事业发展,以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其价值,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方志馆对地情资料的收集、挑选、整理和提供利用,实际上是围绕着文化储存这一首要目标进行的。它的价值是一般图书馆、档案馆无法取代的价值。人类所进行的文化研究、文化资料的储存,不单纯是对文化载体资料的收集、保存过程,同时也是对文化资料、历史资料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方志馆对收集的地情资料进行挑选、甄别、分类、编纂乃至数字化处理,其目的在于使繁杂、零乱、悠久的地情资料、历史资料变成系统、有条理的集合体,既能对其进行实体控制,又能对其职能控制,从而便于对地情信息的提取利用。所以,加强新型方志馆建设既是对地情资料进行甄别、整理、归口馆藏的过程,实质上又是正常发挥文化储存功能而对馆藏进行优化处理的过程。
三、加强新型方志馆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方志事业的不断发展,方志馆建设成为一个新生事物。地方志提供比较全面、准确和系统的历史、现实资料的基础,而方志馆的建成必将进一步形成地方志知识与信息发展的集散地。
(一)建设新型方志馆的重要意义建设新形势下方志馆是实现“志、鉴、库、网、馆”整体推进的地方志工作新格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不断出版的各类方志、年鉴,编纂地方志过程中搜集的各类资料和形成的志稿等,仅仅是资料室已无法承担新形势下赋予的日益繁重的收藏利用任务,需要建设的是现代化方志馆,才能够有序推进的各类志书的收藏整理,最大化的开发利用。同时方志馆是为编修地方志书提供资料来源的重要基地,重要途径,更是完善各类志书馆藏的重要基地。 方志馆是集存储、研究、咨询服务为一体的地情历史文化资源与开发利用的重要载体,是集中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与特色的重要窗口它既是一种物质文化的地理标志,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地理标示”。通过方志馆建设可以看出各地对地方志系列书籍、地情资料的馆藏、保护、开发、利用情况,更可以深入探索当地所具有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史迹,可以大大增强本土历史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通过开展地方文献的收藏、编研、展示、交流等活动,集中发掘和培育城市人文精神,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历史文化的凝聚作用,同时在对外交流辐射中扩大影响,成为本地文化之传统与现代的最佳连接点、交汇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方志馆是延续本土文化“根脉”的重大举措,是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的赓续,也是推进文化强省、强国融合创新的重要工程。
(二)推进新型方志馆建设的责任。建设新型方志馆是当今社会文化网络中不可或缺的纽带。全国各地文化设施已较具规模,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艺术馆、档案馆、展览馆、音乐厅等等均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的文化网络。当方志馆建成使用后,它将成为这个网络上不可缺少的纽带,必将发挥它与众不同的作用,并且随着科学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历史文化价值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现,是保存与研究各省历史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根据2006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搜集、保存、管理和开发利用地方志是方志机构的法定职责, “在地方志编纂过程中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图表、照片、音像资料、实物等以及形成的地方志文稿,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指定专职人员集中统一管理,妥善保存,不得损毁;修志工作完成后,应当依法移交本级国家档案馆或者方志馆保存、管理,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或者出租、出让、转借。”并把“搜集、保存地方志文献和资料”,“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作为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职责。建设实体新型方志馆是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地方志工作条例》已明确将地方志事业发展所需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设新型方志馆既是为更好保护、抢救我国已有3000年10多万册地方志书没有归宿、散落民间的情况。
总之:人类进行文化处理的目的,在于文化的分配和应用。因此,凡是被赋予了文化储存职能的机构,都肩负着向社会传播文化信息的使命,方志馆也不例外。我们方志工作者就应该积极发挥推动新型方志馆建设的作用,推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将新型方志馆建成不仅是一座地情资料中心,同时也是连结着历史和现实的桥梁。通过方志馆的中介作用,人们在追忆往昔的同时,对现实社会发展一收眼底。提供地情资料为读者所用,充分发挥出地方志资政、存史、教化、育人的功能。
(作者:巴中市地方志办公室 朱浩然 ,平昌县地方志办公室 胡 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