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方志馆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方志馆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伴随着一个地方的文明进步和一代又一代修志人的不懈努力而走进人们的视野。方志馆或许还像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不被大众所熟知,一时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过,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有广大修志人的支持,方志馆的发展前程远大,必将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但就一个县而言,又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山区县,方志馆建设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问题。不过,事在人为,只要肯动脑筋,提早谋划,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首先打牢基础,一旦抓住机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笔者通过调研,侧重介绍做法、反映成效、解剖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方志馆 建设 探索 平昌县
平昌县位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幅员面积2225平方公里,总人口105.5万。公元280年置县,历史悠久。徐向前、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率队在此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系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诞生了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胥光义、赵兰田等7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培育了中国探月总设计师吴伟仁等一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翻山铰子》舞闻名全国。白衣古镇、北山寺等古建筑保存完好。音乐、美术、诗词等文学艺术作品丰富,志书、年鉴、族谱等地情文化成果喜人,多次获得省部级社科大奖。红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璀璨夺目,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平昌县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坚持依法修志,大力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在方志馆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1.建设历程
1.1基础条件
1980年代,第一轮县志编修时期,平昌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修志工作,书记任县志编委会顾问,县长任县志编委会主任,配备了公务用车,足额解决了修志经费,全县落实800余人收集资料,抽调280人编纂县志、部门志和乡镇志。历经7个寒暑,1990年全县第一轮集中修志结束,《平昌县志》公开出版发行,1993年9月被中指组评为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同时有186部乡镇、部门志书内部印制。随后,立即开展志书及修志档案立卷归档工作,由于当时乡镇、部门的档案保管条件差,为避免资料损毁,县政府决定由县志办集中管理全县的地方志档案,当年全县入库志书180余种,族谱、传说故事等地情丛书260多种,修志原始资料档案176卷。紧接着开展年鉴编修工作,加强与同行进行志书、年鉴交流,认真做好县内地情资料征集入库工作。2005年,平昌志鉴、地情资料、修志工具书入库超过3000种,修志档案350余卷, 12月,国家人事部、中指组表彰平昌县为“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 、“全国地方志工作先进集体”。
2006年,平昌正式开始编修第二轮县志,2010年11月经巴中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出版,经公开招投标,于2013年1月由方志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在二轮县志编修期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地方志工作条例》,平昌县搞好宣传落实,依法开展修志工作,全县各级各部门、乡镇在经费和人员方面给予保障,按时完成了任务,同时做好志鉴交流,地情资料档案的入库归档工作,馆内新增志书、年鉴和地情书籍2860余种,修志档案330余卷,档案管理升为省一级单位,积极为招商引资、重点工程建设搞好咨询服务工作。2013年12月,平昌县地方志办公室被省人社厅、省志编委联合表彰为全省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
平昌县从第一轮修志开始,高度重视志鉴收藏和档案管理工作,地情资料丰富,在全省县级地方志系统名列前茅,得到省市地方志主管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为方志馆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1.2设备添置
2010年,根据中指组领导关于方志馆建设的讲话精神,针对平昌志鉴书籍、档案资料丰富,缺乏地方收藏的实际,县政府决定,在政府办公楼紧靠县志办办公室旁,腾出3间房屋,调剂解决方志馆无阵地问题。随后,每年预算3万元,连续3年逐步陆续添置了密集架、档案柜、桌椅、空调、计算机、打印机、照相机、除湿机等一系列方志图书保管、利用所必备的硬件设施,同时整合县志办原档案室的硬件设备,科学安排,统筹使用,充分发挥其作用。
1.3机构完善
根据平昌地方志事业发展需要,县方志馆虽解决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具备保管、查阅和咨询服务等功能,但缺编缺人缺经费,严重制约了方志馆的正常运行。2011年,县志办就方志馆建设问题向县委专题汇报,2012年县编委解决了方志馆的机构编制,下达3名财供事业编制,2013年4月,3名方志馆工作人员公选到岗,方志馆阵地、设备、机构、人员和经费得到落实。
按县编办机构设置要求,明确了方志馆馆长、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建立志鉴征集收藏、管理使用和查询服务等制度,制订目标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了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有条不紊地推进了县方志馆的各项工作。
2.运行情况
2.1馆藏规模
平昌县方志馆现有房屋面积约100平方米,密集架和藏书柜近50立方米,藏有志鉴1130种、修志工具书156种、地情丛书4573种,修志档案687卷,总共11900余册,
2.2作用发挥
近两来,平昌县方志馆为高速路、铁路、乡村公路建设,石油勘探,矿产资源开采,水利工程建设,招商引资,地下党员活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三线”建设等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史料查阅、咨询和服务320人次。到县级部门、乡镇、学校宣传地方志法规,指导修志和编修地情丛书460人次,扩大了地方志工作的知晓面,进一步发挥了志鉴、地情丛书的资政、育人和服务功能。
3.存在的问题
(1)阵地较小
平昌县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建起了方志馆,现有房屋3间,1间馆藏书籍,1建馆藏档案,1间办公服务,每间建筑面积30多平方米,重点保障馆藏志鉴、地情丛书的安全存放、查阅和咨询服务,总面积较小,但能满足县方志馆工作的基本需要。因政府办公楼总建筑面积仅2000多平方米,容纳近20个单位办公,房屋紧缺,只能打紧安排,共同克服困难。
(2)体制不顺
在上报县方志馆的“三定”方案时,建议设为副科级的独立事业单位,但编办批复为县志办的内设股室,性质为事业编制,实行技术职称管理。县人事管理部门明确方志馆馆长只能按管理岗位配置,不能享受技术职称待遇,3个编制,管理、中级和初级技术职称岗位各1个,管理岗位与技术职称不能一肩挑,不利于方志馆开展工作。平昌县方志馆公选上岗的3位同志都是工龄20年左右的中年人,过去同样在事业单位工作,现在调进方志馆薪酬平均少了400元左右,因待遇吃亏,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3)经费紧缺
平昌方志馆本来是全县1个独立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编制部门却将其设置为县志办的内设股室,财政困难,方志馆无独立的工作经费和项目预算,依靠志办十分有限的经费维持运转,开展工作艰难。
(4)效益欠佳
平昌县方志馆真正规范运行仅1年多时间,据统计,平均1个月接待单位或个人借阅、查询和咨询服务10余人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频率不高,受场地和经费制约,方志馆的宣传教育、地情文化展示等活动未得到广泛开展,可提升的效益空间还很大。
4.对策建议
(1)科学规划,逐步完善
据统计,全国有2800多个县,在中西部地区有590多个国贫县,超过20%,国贫县都是靠财政转移支付推动发展,经济普遍困难,政府拿不出钱新建方志馆,可采取调剂、借用房屋等方式,保护、利用好珍贵的方志资源。待条件允许,政府再规划建设方志馆,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等不靠,主动作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方志馆建设。
(2)整合资源,建出特色
贫困地区资源匮乏,资金紧缺,合理开发利用公共资源既可减少浪费,又可充分发挥效益。政府规划建设文、博、图等文化服务设施时,可统筹规划,打捆建设,留足空间,单独建馆,配齐设施,体现特色,充分发挥方志馆的潜力。按照2012年4月16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到北京市方志馆调研的讲话要求,把方志馆建设成为地情展示中心,地情资料收藏、研究和咨询中心,地方文化交流活动中心和爱祖国、爱家乡、爱岗位的教育基地。
(3)理顺机制,促进发展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要求为方志馆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方志馆建设可算得上新生事物,但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各级党委、政府要从依法抢救和保护地方珍贵文化资源的角度去认识,建好方志馆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一要独立工作机构。从方志馆的职能和发展需要来看,它是一个独立的事业单位,不能挂靠到地方志工作部门,编制应给足,职称指标要合理配置,工作人员要足额到位。二要保障经费供给。方志馆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无收入来源,财政足额预算工作和项目经费是搞好为民服务的基础条件。三要强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方志馆要多形式、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建设一支服务型、复合型的人才队伍;要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调动方志馆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持续深入推进方志馆建设事业快速发展。
(作者:方友先,平昌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