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4:13

以实践提升理论 以理论指导实践

作者:顾 恒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1-16 17:17:00 浏览次数: 【字体:

事业发展,理论先行。方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志理论研究,是方志事业永葆青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强大引擎。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历来高度重视方志理论研究,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特别是近年来,社会主义新方志工作日益加强,为顺应思想大解放、理论大探讨、成果大丰收的时代要求,四川省出台系列文件,部署系列举措,促成“以实践提升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良性格局初步形成。

主要做法和经验

以组织引领工作开展   政策理论研究是为实现组织引领、破解事业发展难题服务的。四川紧紧围绕新时期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紧密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坚持把政策理论研究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统揽全局、整体规划、破解难题、全面推进的基础方法。一是立足机制建设引领工作开展。为加强对全省方志理论研究的组织指导和统筹整合,四川省地方志学会发挥了积极平台作用。省地方志办领导班子成员分任会长、副会长,吸纳各市(州)地方志办和部分省直机关地方志工作机构的主要领导任副会长或常务理事、理事,每年召开常务理事会及理事会,共同研究、推动全省政策理论研究工作,成为“团结和组织四川地方志工作者及省内大专院校、社会科学研究单位的地方志理论研究人员,开展地方志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二是加强形势研判破解发展瓶颈。针对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志工作领域的不断拓展,四川省地方志学会及时组织全省方志理论工作者应形势所需、切时代之脉,对地方志制度设计、体制建设、编纂管理、开发利用等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诊断,多方呼吁,积极争取,终于促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在全国率先出台、率先修订,开创了“依法治志”的理论探索之路,积累了深化理论研究破解事业瓶颈的成功经验。三是制订政策规划指导发展方向。面对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问题,四川省地方志学会围绕全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中指组相关要求,举起理论研究大旗,在全省21个市(州)和部分省直机关开展广泛调研,进行深入研讨,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在全国率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地方志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完成了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成果依据,奠定了政策理论基础。《意见》和《规划》的出台为今后五年四川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做出了顶层设计、强化了政策保障,对确保全省地方志事业平稳、有序、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以重点课题实现集体攻关  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办成事。为用政策理论解决地方志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和共性问题,四川省地方志学会站在省级层面,创建课题制度,活跃理论研讨。一是建章立制,以课题制度带动理论研究。2013年,四川省将地方志理论研究课题工作提上日程;次年1月出台《四川省地方志理论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对课题管理、选题发布、组织申报、立项审查、经费使用、结题鉴定等予以明确规定。二是精心命题,以全面下达课题丰富研究领域。2013-2016年,共向全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下达课题63个,涉及依法治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轮修志经验总结、志鉴编纂、旧志整理、方志馆及信息化建设、地情资料开发、方志宣传、人才队伍建设等命题,目前已结题21篇论文、4部专著;今年10月,编辑出版《四川省地方志理论研究成果汇编(2013-2016年)》,汇编了2013-2016年的各类调研报告6篇、方志理论研究文章20篇。三是创新方式,以“重点课题集体攻关”提升研究水平。每年将全省21个市(州)和部分省直部门划分为三个组,指定牵头单位和研究题目,通过分散调研、撰写论文再到集中研讨、汇总报告,举各方之力、汇大家之智、合全省之才,集体攻关出成果,理论研究上台阶,并及时将形成的理论成果在全省推广运用。今年,《第二轮三级志书编修经验研究》《年鉴编修与现代传播方式研究》《方志馆建设及规范化管理研究》三个重点课题实现集体攻关,目前正将研究成果汇总整理,形成主体报告。

以成果转化体现研究价值  围绕实践抓研究,转化成果促发展。回顾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机构恢复成立35年来的工作历程,全省方志工作者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形成了丰富的地方志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和规范地方志工作、服务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四川省志〉各分卷审查验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四川省第二轮市县志级志书审查验收办法》《<四川省志>凡例》《<四川省志>编写细则》《<四川省志>出版版式要求》《四川省第二轮市县级志书编纂规范》《四川省第二轮市县级志书出版印刷规范》《四川省市县级志书质量标准》《四川省地方志书稿资料管理办法》等,为全省第二轮修志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操作规范。广元市地方志办主任王少卿撰写的《抗震救灾志编纂研究》,从编纂意义、组织部署、体例架构、资料选取、编写技巧、审查验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为当代人编当代志提供了理论教材;省地方志办牵头编纂的《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以及各极重或重灾县(市、区)编纂的抗震救灾志,雅安市《“4·20”芦山强烈地震大事记》,遂宁、泸州等地编纂出版的《抗洪抢险纪实》《抗洪救灾志》等,为全省减灾防灾、治国理政保存了珍贵史料,提供了历史借鉴。眉山市地方志学会借助外脑外力,合作完成社科重点课题“南宋时期眉山进士文化研究”,被《巴蜀史志》《四川经济日报》《天府智库》采用,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范锐平,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吴靖平分别批示,该文被作为省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资料,为眉山深厚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宜宾市地方志学会联合相关部门推进国家层面课题《“宜宾模式”与宜宾工业企业改制》研究,为企业转型升级吹响理论号角;乐山市地方志学会联合市文化局、市文联等积极为嘉州文化长卷打造、乐山精神提炼、郭沫若诞辰120周年活动等提供文史参考决策。

以表彰奖励催发内生动力   一是积极组织参加国家和省社科联的方志类评奖。方志作为29个社会学科之一,在每两年一届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奖评比工作中,均占一定名额。凡正式出版的地方志书、旧志整理成果、译著及其他地方文献,公开发表或经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省级以上内部刊物发表的志鉴论文等,均纳入“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范围。2010年来,全省有20多项地方志优秀成果分别荣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二是组织全省方志成果奖评选。四川省地方志学会每两年组织一次全省方志成果评奖活动,志书、年鉴、旧志整理成果、译著及其他地方文献、论文均可申报方志成果奖。2010年来,共有近千项成果获奖,其中理论研究成果100余项。三是高规格开展专项表彰。为表彰在地方志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自1993年起,省政府将地方志工作纳入不定期专项表彰范围;自2005年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开始联合省地方志办每五年开展修志工作专项表彰,并于2009年对《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40个先进集体和50名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以上表彰和评奖,极大的调动了方志工作者的工作激情和研究热情,形成了情注事业发展、心系理论总结、着力破解难题的内在动力。

以多元组合确保成果质量  一是建立全省地方志专业人才库。面向全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学者,采取单位推荐、培养考核、测评归库、储备使用等程序,建立全省地方志专业人才库。目前,人才库中有志书编纂、评审、指导、使用、理论研究等方面人才134人,实现了专业人才的新老结合、专兼职结合、行业内外结合、跨地域跨行业结合。二是聚合优质资源,拓展内涵外延。近年来,省地方志办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广泛与省档案局、省委党史办、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图书馆等机构展开史志研究合作,形成了《四川当代史》《四川抗战历史文献》《西康通志》《四川羌族志》等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史志理论成果。

以实战锻炼造就可用之才  一是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在实战中锻才炼才。四川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坚持每年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会、培训班,坚持岗位练兵、实战成才,切实增强干部队伍的履职能力和技能素养,为方志理论研究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如组织方志工作者参与《四川当代史》《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四川石窟志》等编纂工作,切实提高其编修能力和理论功底。二是依托高校培才输才。响应中指组的号召,整合多方力量,积极参加和推进高校设置的方志学硕士博士研究点、在职研究生班,培养新生研究力量,为事业持续发展发现、培养、推荐、储备人才。自2013年至2016年,省地方志办协助西南民族大学招收方志学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开设“方志学”等课程,培育高精尖方志人才;依托高校,为成都市锦江区地方志办等基层单位输送业务理论兼备的方志人才50余人,逐渐形成了老中青金字塔型人才结构。

虽然四川省在方志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事业发展需求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成熟、不完善;方志理论顶层设计不够,学科体系建设水平较低,学术原创能力不强;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不能适应理论研究工作的需要,亟待提高,且参与研究者多,却难以成为方志行家、理论大家;方志理论研究存在普遍研究多、专题成果少,泛泛研究多、深入剖析少,一般研究多、高新课题少,单点单向研究多、形成综合成果少的问题等。

加强方志理论研究对策

提高认识,做好顶层设计 充分认识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系统谋划,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要做好顶层设计,全面规划方志理论研究工作,如成立各类方志理论研究会,立足各地特色开展专题调研,针对事业发展新形势提出研究课题,组织全省方志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方志理论和实践研究。

加强领导,完善保障机制 结合地方志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推进政策理论研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做到中长期有规划、年度有计划、全年有评估。要逐步建立地方志重点研究课题制度、优秀研究成果奖励制度和课题成果转化制度,完善上下协作、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研究工作机制,健全科研管理制度,逐步实现政策理论研究工作的规范化。

强化调研,多向沟通交流 坚持立足工作实践、提炼理论精华的宗旨,精选调研题目,扩大调研范围,提升调研质量,强力整合全省人才资源、智力资源、成果资源,通过经验总结、理论研讨、课题攻关等形式构建上下联动、内外协作的多向沟通交流平台。如继续以《巴蜀史志》和“四川地方志”网站为平台,树立开放的心态,建立开放式研究平台 ;进一步加强项目合作,借助外力、外脑做好政策理论研究工作等。四川明年将继续进行重点课题集体攻关实践,并拟召开首次全省方志理论研讨会。

注重人才,锻造过硬队伍 要从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特别是骨干人才的培养,关心人才的成长和进步,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争取并坚持专项表彰制度和方志评奖制度,将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充分调动广大方志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更好地服务决策、指导实践。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