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4:13

中国名镇志丛书编纂思路与方法初探

作者:张华 发布时间:2015-12-31 11:11: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国名镇志丛书编纂思路与方法初探

□ 李 江

    中国名镇志丛书的编纂,是贯彻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对读志用志工作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地方志具有“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中国名镇志丛书在选题策划之初就把“教化”放在首位,试图对地方志文化普及做有益的尝试。通过这项文化工程的实施,编纂数百部以上规模的镇志,向全国人民甚至海内外读者集中展示中国名镇的精华,激发当地群众及在外游子的爱乡、爱国热情。所以,这应是一部定位有高度、全面展示各名镇形象的新型志书。

    根据《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名镇志编纂的总体思路是:在坚守志书底线、把握志体的基础上,站在全国读者的视角,突出名镇的“名”和“特”,资料丰富、微观具体,可读性强,能够反映名镇发展道路并揭示发展规律,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战略提供思路。

    如何在具体编纂过程中落实这个总体思路?具体来说,应从六个方面入手。

把握志体、坚守志书底线

    要把握志体,首先应当弄清楚什么是地方志?志者,记也,就是把一个地方有特色的记载下来。首先,方志存真求实,是信史,不是地方传说、掌故的汇编。其次,方志是事以类聚,以类相从,横排纵写。也就是说把握了内容的纪实性原则,事物的横分门类、以类相从、叙述历史的纵向性原则,就守住了志书的底线。即:内容纪实,横排竖写。而在体裁方面,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名镇志未必要全,因为名镇志是读志用志的创新之举,强调的是志书的普及,要让普通老百姓能读懂,喜爱读。既然是创新,就要有所突破。

突出“名”与“特”,详独略同

    在字数要求上,《实施方案》规定,每一部入选镇志的字数在40万字左右,要求图文并茂,其中,文字约占2/3、图片约占1/3。因此,不可能像大部分新编镇志那样,将本镇的内容事无巨细的收入,而是选取最能展示本镇之所以是名镇的地方特色内容入志。但同时要厘清一个概念,名镇志也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简志,编者要在短短40万字的版面字数中,集中记述该镇的“名”与“特”,因此,将其视作是传统志书的精华版比较贴切。

    名镇志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编写名镇志更应仔细审视本镇的特点和优势,努力突出志书的重点,浓墨重彩记述,做到详独略同。各个名镇的环境不同,其经济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形成的文化内涵、民情风俗也不同,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在内容记述上不能千篇一律,应将其特点和优势作为重点来写,写深写透,以深度见长。

    首先,要在篇目中体现出“名”与“特”,让人一看篇目就知道是这个名镇,而不是别的名镇。本镇的独特内容可以升格记述。如江苏省的《周庄镇志》将全国闻名的当地知名人物沈万三从人物部类中单独提出来,升格为部类记述。该省的《甪直镇志》将陆龟蒙和叶圣陶从人物中单独提出来,特设《高贤硕儒》部类,用一定的篇幅单独记述。浙江省的《钱清镇志》将当地的支柱产业,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轻纺城”从工业部类中单列出来,重点记述。这些都是记述当地“名”与“特”的好办法。

    其次,对于民俗风情方面的内容,本镇独有的可以详细记述,与别的地方大同小异的风俗习惯,可以省略。

    再次,对于方言方面的内容,可以不像市县志那样记得特别详细,有本镇方言独特之处的,简要记述。甚至可以列一张表记述,即《XX镇特色方言一览表》。

可读性原则

    名镇志展示的就是相对较小的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特定空间”,记述的人物和事件也相对普通,其反映的内容更为深入、更接地气。名镇志丛书策划之初,就试图对志书可读性进行探索。因为,可读性的提高,有利于方志走向社会,让社会了解方志、了解地方文化。名镇志的读者对象设定为在校中学生爱土爱乡的乡土教材和普通社会读者了解方志的窗口,如果没有相当的可读性,读者无法接受。各地在编纂名镇志中有一种好的做法,就是完稿后身边的普通读者来读,如果他们读得懂,有兴趣读,这部志书在可读性方面就达到要求了。

     首先,标题要尽量有文采,同样是概述,普通志书的标题就是“概述”二字,而名镇志的标题就出现了“天下周庄”“神州水乡第一镇”“天开海岳”等贴近普通读者的标题。其次,将一些可读性强的文字量比较少的内容通过正文条目后单独设置的“相关链接”来引入;对于文字量比较多、有入志价值、有可读性,又无可归类的内容可以单独设“杂述”或“杂记”篇归入;对于可读性较差而资料性较强较重要的内容建议放在附录中,如镇委镇政府历任领导一览表、村民委员会一览表。再次,名镇志编者在人物撰写上要花大力气,人物的精、气、神要跃然纸上,生动而鲜活,以增强可读性。关于人物部类的创新,《实施方案》的附件《名镇志参考篇目》中设置了“名人与名镇”分目,目的就是突破传统志书只有人物传、人物简介和人物表的写法,采用以事系人的方式,只写名人与该镇发生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片段,通过记述对名镇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名人与此镇的相关史实,增强可读性。最后,《实施方案》的附件《名镇志参考篇目》中设置了“艺文”类目,将歌咏本地的有代表性的诗文、书写本地风物的代表性楹联、民间传说、文献书目(包括志乘和其他地方文献)等收入志书中,如果编者选取精当,收录的内容文采斐然,读者也会感兴趣,愿意去读。

强调“详市县志之所略,补市县志之不足”原则

    方志具有“存史、资治、教化”三大功能,其中只有存史是原生性的结构功能,其它都是派生性功能,即是方志经使用而表现出来的社会功能。就名镇而言,虽然其情况在所属县志、市志乃至省志中都会提到,但很可能只是在志书的政区编或乡镇编略作概括,一笔带过,而名镇志记述的地域范围相对较小,其内容往往比较微观而具体,可弥补省、市、县志记载的不足,这是名镇志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正如宋代常棠在《澉水志》序中所说:“郡有《嘉禾志》,邑有《武原志》,其载澉水之事则甚略焉,使不讨论闻见,缀辑成编,则何以示一镇之指掌?”又如清代温汝能在《龙山乡志》序中也说:“郡之视邑,犹邑之视乡。郡不能专而详,必有待于邑,邑亦不能专而详,不又有待于乡耶!”如果我们把省志比喻为宏观记述,市县志比喻为中观记述,那么名镇志可以被看作是微观记述。因此,编者在选取入志资料方面,要多选取有存史价值的微观资料,大而空的内容尽量避免。

    注重有价值的微观资料入志,在入志资料的选取方面强调“详市县志之所略、补市县志所不足”。同样,编者在谋篇布局时应当遵循不照搬市、县志体例,以微观记述为主的原则,从镇情出发谋篇布局,篇目设计要多种多样。应该根据本镇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体例和安排篇目,内容多的可独立成篇,没有事项或内容少的,则或并或略,可以不单独设章立节。

    一是方位(经纬度)、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自然灾害、方言等门类,其内容与县志如没有差别,并没有本乡镇独特的资料怎么记述?在《名镇志参考篇目》中,将这类内容归到一篇中,即基本镇情:区位、建置、地貌、聚落、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等。

    二是是否设“民主党派”章?有的乡镇只有一两个民主党派党员,不必设专章记述。政协、文联、侨联等组织,以及检察、审判等机构,县志中一般已有记载,名镇志不必设专章记述。

    三是交通、邮电、供电、供水、排水、道路、桥梁、住宅、绿化、环卫等,建议放在“镇区建设”中集中记述。

    四是政治体制,组织机构,贯彻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等内容,省志、市志、县志都记了,名镇志中有关党、政、群团、军事等具有共性的篇目可以合并在“基本镇情”篇中略写。

注重对名镇发展道路的探索、揭示名镇发展规律原则

    中国名镇志丛书从做选题策划方案开始,就着手于探索名镇发展路径、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模式和思路。即从社会学角度来思考,深入挖掘名镇内涵,摸索发展规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行政体制改革、城镇化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规模撤并乡镇村庄,成为基层政区和社会组织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每年消失的行政村镇有7000多个,有些还是在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古村落、古镇,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传统文化信息和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民已转为城市居民,农村风貌和风俗习惯逐渐消失,而志书却永久地保存了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史料,可以使后人看到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名镇怎样逐步城镇化的过程。乡镇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学者,从倡导小城镇、城镇化发展之路到当今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不断对中国乡镇发展的道路、模式进行探索。从社会学角度来思考,着重关注研究名镇发展规律,发现其在中国乡镇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标本意义,既能充分展示名镇个体的发展脉络,又能通过系列化、系统化的内容记载,比较研究,摸索乡镇发展的经验,汲取教训,提炼发展思路,梳理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为专家学者开展研究、探索中国乡镇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借鉴和参考。

    因此,在《名镇志参考篇目》中,特意设置了“古镇保护”篇,经济强镇也可自行设置“镇区建设”篇,这些篇目的编纂,要牢牢把握本镇发展的起点、转折点、至下限时的情况,着重探索本镇的发展规律。

遵从从全国读者的角度来选取的原则

    中国名镇志丛书是一项国家级的文化工程,向全国读者、甚至是海内外读者集中展示中国名镇的风采,因此,编纂者要站在全国读者的角度来选择材料,而不要拘泥。重、大、特的事不能丢,同时要抓名镇的名,名在哪里,记述时反映出来,以小见大。同一区域内或附近地区基本相似的略写,特有的写细写详。地方志的基本功用还是反映地情。名镇志虽然篇幅比较简略,但地情资料的精选很重要。如《名镇志参考篇目》没有设置大事记,而是设置了大事纪略。大事记和大事纪略的区别一是体例不同,大事记是编年体,大事纪略是纪事本末体;二是选取事件的标准不同,大事记是站在当地百姓的角度,将本镇大事逐年逐条收入。而名镇志中的大事纪略是要站在全国读者的角度,选取对本镇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重要历史意义的大事,按照时间顺序采用纪事本末体记述。

    在入志资料选择上,一方面,要做到具体、翔实、典型,要站在全国读者的角度选取重、大、特的内容。另一方面,资料要以细取胜,以深见长,要抓“芝麻”“细节”。名镇志唯其细微、翔实、典型,从而详市县志之所略,补市县志之不足,更具存史研究的价值。就内容而言,名镇志记载的重点不应是全国带共性的事情,而是贴近普通老百姓的事情,是档案资料中难以找到的资料。如市场上的集市贸易,农村中纺纱织布的兴衰,小镇上的茶馆,手工艺品的特色,乡村的风土人情,或者发生在农村中的新鲜事物等。为便于已经移居在外的人寻根问祖,名镇志中对姓氏、宗族、家谱这部分内容的记载也应考虑进去。

    从资料来源方面来说,一是要在乡镇辖区内广征博采,充分利用各家各户特别是农村中老人保存的各种历史资料,尤其是退下来的乡镇、村干部家中,往往珍藏着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二是既搜集文字资料,也搜集照片等生动直观的材料。三是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以弥补文献、档案资料的不足,尤其应注重实地查访。比如,为编纂《周庄镇志》,编纂者就进行“周庄旅游业态调查”,并将此调查报告放在附录中。四是要大量采用口碑资料。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