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4:13

大竹旧志整理的经验与教训

作者:张华 发布时间:2015-12-31 11:00:40 浏览次数: 【字体:

 

大竹旧志整理的经验与教训

□ 刘开乾    李锡全    唐继文    谭化凉

  

    20069月,大竹县地方志办公室启动旧志整理工作。经过8年努力,相继完成《大竹县志(清·乾隆版)》《大竹县志(清·道光版)》《续修大竹县志(民国版)》的整理出版工作。

    这三部旧志是记录大竹县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大竹地方历史文化的“吉祥三宝”。

大竹县旧志整理概况

    据《大竹县志》(19111985)载,明代癸末科进士徐万壁曾编纂《大竹县志》,历经兵灾散失。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孝廉王栩岑(以曜)发现明代《大竹县志》残篇,首尾缺失,只有城池、星野、沿革、古迹、人物、名宦、祭祀数条。编纂者不详,原稿本为刘裔超家收藏。雍正年间,王栩岑撰编《大竹续订县志》,现已散失。现在保存有《大竹县志(清·乾隆版)》《大竹县志(清·道光版)》《续修大竹县志(民国版)》三部。

    《大竹县志(清·乾隆版)》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陈仕林主持修志馆,向县尉蔡某访求县志,得旧志钞本,与王栩岑后裔王敬宣所藏底本大体相似,略有增删。于是布告六乡士绅,各举所知,延聘陆滋、杨世鳌、江钊、阮鸣鸾等人协修。志成,共10卷,计有封域志、营建志、秩官志、武备志、风土志、赋税志、祀典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等。

    我们对该志的整理,以四川省泸州市图书馆仅存的版本为底本,聘请大竹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熊传信校注,邀请大竹县方志专家、《大竹县志》(19111985)总编辑和《大竹县志》(19862002)执行总编谢长春审改。200712月内部出版,印刷数量400册。

    《大竹县志(清·道光版)》   清嘉庆十七年(1812),县令瞿瑔奉令编修嘉庆《大竹县志》,邀请王怀曾、王怀孟担任纂修。二十五年(1820),知县蔡以修到任,求观县志,得嘉庆《大竹县志》钞本。蔡组织续纂,邀请刘汉昭、邓远临担任纂修,道光二年(1822)修成。全书40卷,分别为星野、图考、建置沿革、疆域、形势、山川、户口、田赋、水利、城池、关隘、津梁、古迹、公署、学校、祀典、祠庙、寺观、风俗、兵制、驿传铺递、武功、盐法、茶法、蠲政、职官、选举、封荫、政绩、人物、列女、隐逸、流寓、仙释、古帝王志、垄墓、艺文、金石、物产、祥异。

    我们对该志的整理以四川大学图书馆仅存的版本为底本,续聘熊传信校注,邀请县志办退休副编审练芳恩审查修改。200912月内部出版,印刷数量400册。

    《续修大竹县志(民国版)》    民国四年(1915),县知事郑国翰提倡修志,商定了体例。民国十一年(1922)成立修志局,陈文甫(步武)、江三乘(叙伦)应县知事曾瀛藻之聘,编修《大竹县志》。不久,因兵灾撤局,陈则私家编纂,民国十五年(1926)完成。内分舆地、建置、祠祀、赋税、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风俗、慈善、物产、实业、艺文、祥异、杂识1683目。民国十七年(1928)在成都付印,发行各地,《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誉之为“民元以来,蜀中志之佳者也”。

    我们对该志的整理以大竹县图书馆仅存的民国十七年版为底本,聘请县志办退休副编审练芳恩任首席校注、县志办编辑唐继文任助理,邀请达州市方志专家朱全森、范希江、邓高审查修改。20137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印刷数量1000册。

大竹县旧志整理的基本经验

    选准旧志整理的先后顺序 大竹县共有三部旧志,限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制约,不可能同时加以整理,经过认真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历史越悠久的志书,字数相对较少,工作量相对较小,且后面的旧志一般为续修,承接前志的内容较多,整理较为容易。所以选择历史最悠久的《大竹县志(清·乾隆版)》开始整理。

    寻找旧志整理底本 选准整理旧志的底本非常重要。由于战乱动乱等对文化传承的破坏,寻找大竹三部旧志原稿犹如大海捞针。20世纪80年代地方志工作恢复后,通过多方寻找,才在四川省泸州市图书馆发现《大竹县志(清·乾隆版)》、在四川省图书馆发现《大竹县志(清·道光版)》,县志办利用当时的成熟技术,及时复印保存;后又在大竹县图书馆找到《续修大竹县志(民国版)》的底本,为旧志整理点校工作奠定了版本基础。

    选准旧志整理的人选 旧志均为古文,多为繁体字、异体字,文中人物、典故不为现代人熟知。故此,聘请大竹县古文权威专家熊传信和在县志办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练芳恩老师分别担纲整理,并聘请大竹县多年从事古文教学的谢长春老师和部分地方志专家负责校审及后期修改完善工作,以确保旧志整理点校质量。

    选准出版社 由于经费局限,大竹县前两部旧志均为内部出版。《续修大竹县志(民国版)》整理期间,正值《四川省旧志整理工作方案》出台。大竹县地方志办公室以此为契机,积极向县政府汇报,落实了公开出版旧志的经费。经过有关部门严格的比选,选中在古籍制作出版方面经验丰富的中国文史出版社承担出版工作。

旧志整理工作中的教训

    整理方式  针对不同的旧志版本及整理工作实际,我们采用了本色整理和选择性整理两种整理方式。在《大竹县志(清·乾隆版)》和《大竹县志(清·道光版)》的整理中,我们强调旧志的“原汁原味”,只是加注标点符号。客观上讲,选择“本色整理”也是无奈之举,由于历史久远,相关一部分辅助资料散失,加上我们对这些资料的抢救、研究严重不足,面对“满书尽戴黄金甲”的文言文,它们就像穿了马甲的“文字”,即使专家也很难准确解读。本色整理的旧志,不能满足白话文读者的阅读需要,很难得到读者的认可。

    在《续修大竹县志(民国版)》的整理思路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因为该志撰写的时代,已经进入“半文半白”的语言时代,因此我们决定采用选择性整理的办法,把功夫用在刀刃上,攻克读者阅读的难关。包括生僻字的注音、注释,鲜见的典故、古地名、古官名、古人名等注释,用“画龙点睛”之笔,借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点拨之能,获读者“掌声响起来”之赞。

    《续修大竹县志(民国版)》整理工作,站在读者的角度逆向思维,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一切为了读者。该志整理出版发行后,不仅受到读者的好评,而且得到了业内的认可。

    注释方式 旧志整理的注释方式很多,主要有篇章末“尾注”,在每页下面“脚注”,随文“夹注”。

    尾注的优点是保持了原文的通畅性,满足了古文水平较高的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兼顾了普通读者的查阅需求;缺点是每个注释点都需要随文标注符号,然后在一个篇或章后面,依照次序注释。普通读者查阅略显不方便。

    脚注的优点是满足了古文水平较高的读者和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缺点是竖排的排版方式不宜使用脚注。

    夹注的优点是满足了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缺点是把原文变得支离破碎,失去了版面的美感,影响了古文水平较高的读者的阅读效率。

    在《续修大竹县志(民国版)》排版采用竖排的前提下,注释方式只能选择“尾注”和“夹注”。考虑到面向多数普通读者的现实,我们选择了“夹注”。

    排版方式 一是传统的竖排方式;二是现代的横排方式。

    竖排方式的优点是尊重了历史,基本保持了旧志的原貌;缺点是不符合广大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效率、使用效率低下。另一个缺点是竖排导致篇幅过大,浪费资源。旧志整理不是“文物修复”和“文物克隆”,而是要经世致用。从读者的信息反馈来看,旧志整理排版采用竖排是弊大于利。

    横排方式优点是与时俱进,符合广大读者阅读习惯,并且可以大大压缩印刷成本,节约资源;缺点是没有与旧志保持“零距离”,少了“古色古香”气息。

    大竹县三部旧志整理排版均采用竖排方式,《大竹县志(清·乾隆版)》每部两册,《大竹县志(清·道光版)》每部三册,《续修大竹县志(民国版)》每部八册。如果采用横排方式,每部都可以一册集成,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资源,而且方便阅读,方便收藏,方便携带,方便发挥“资政、存史、教化”的独特功能。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