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4:13

略谈乾隆《九姓司志》

作者:张华 发布时间:2015-05-28 16:56:01 浏览次数: 【字体:

略谈乾隆《九姓司志》

□ 旷天全

    土司志是中国古代地方志重要的类别,是研究中国古代土司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土司是中国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由中央政府任命,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员,多设置于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元明清至民国,随着历史发展,土司历经设立、发展、繁荣,经改土归流后,逐步废止。土司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历史现象,延续千年,逐步形成特有的承袭形式、管理方式和文化形态。从近代开始,土司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及至21世纪,由土司文化渐生土司学之说,土司志则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关于土司志的研究,多集中于云南、贵州、广西等地,而于四川地区的土司志较少涉及。本文拟对乾隆时期四川泸州地区的《九姓司志》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有助于四川土司志书的研究。

乾隆《九姓司志》编撰情况

    九姓司即九姓长官司,为元明清所设,据《明史·土司志》及《九姓司志序》载:元设罗氐党蛮夷长官司,明太祖授任福为九姓正长官司。任福系追随傅友德进兵西南重要将领,以“熟悉夷情”而授长官司之职,启任氏土司袭职之始,至清承袭长官司一职。

    九姓长官司,清乾隆年间属泸州所辖。乾隆之前,未有志书,如乾隆时期的九姓土司任启烈所言:“九姓司……一千余年俱沿土司例未有专志”。至清乾隆年间,时任泸州知州夏诏新开修《泸州志》,“征阖属之志”,任启烈受其命,“构循遗册,综晰旧闻,因沿总志之例,别类分门为《九姓志》附入一州三县之末”。因此,《九姓司志》最初是泸州志的一部份,其后由继任长官司任履肃继纂时才独立成书。

    乾隆《九姓司志》先后经历两次编撰,先是四川直隶泸州九姓长官司任启烈、九姓长官司训导宋俍、贡生任仪等编纂,后由继任长官司任履肃、训导廖永安、贡生任启秀、举人李载阳、廪生任启昌等续纂。任履肃兼任总校。成书之后,由增生程式、曹文龙等缮写而成。

乾隆《九姓司志》的内容

    《九姓司志》依清雍正年间《四川总志》之例编撰,内容丰富,共分二卷。

    卷首首例《星野》《九姓司地舆全图》《文庙图》《司署图》《塘汛图》以及《和山特翠》《泸卫荔枝》《金井海螺》《芦溪春跳》《灵洞石钟》《麟儿现瑞》《宝珠金鹅》《飞泉流珠》等八景之图,次载编纂姓氏及任启烈之《九姓志之序》。

    上卷分《沿革》《疆域》《形胜》《八景》《城池》《山川》《乡场》《古迹》《古邱墓》《公署》《学校》《岁支》《乐章》《祀典》《寺名》《赋役》《兵防》《塘汛》《水利》《风俗》《祥异》等目。分别对九姓司的行政建置沿革、疆界变化、山川形胜、城池兴废、官署设置变迁、乡场道里远近、学校兴建、历代战乱、兵备防守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有较详细的记载。

    下卷分《职官》《名宦》《封赠》《人物》《流寓》《土产》《宸翰》《艺文》《轶事》等目。其中,《职官》对九姓司属的任职官吏,特别是明清两代土司、教官以及吏目做了详细记载。《名宦》《人物》《流寓》对九姓司著名官员和名人做了小传,以彰其才。《艺文》则收录了有关九姓司的重要诗文。

乾隆《九姓司志》的特点

    整体而言,《九姓司志》的特点是“资料详实,信而有征”。此志系土司任启烈自撰,遵循“虽一行一善不敢轻弃,大约宁略无烦,求释疑而考信耳”,因此在资料选择和采用方面,既采用《宋史》《元史》《明史》等正史的记载,又广采其司属流传资料;既注意正史资料的运用,也注意广泛搜集整理口耳相传的口述资料,在编纂时真正做到“构循遗册,综晰旧闻”,使志书信而有征,极大的增强了志书的史料价值。从而达到“阅山川则思所封濬;阅贡道则思所以输将;阅田户风土则思所以树艺而修养;阅物产人情则思所以繁殖而煦妪”的目的。如在对八景图之一《宝珠金鹅》所作的注文说明时言:“在司南五十里,丘垤中出一井,井水异朱(按,或珠之误),土人常见金鹅一对,朝去暮宿”。在这里,编纂者所作“土人常见”即引用了采方所得的资料。

乾隆《九姓司志》的不足

    通览全书,《九姓司志》并没有脱离众多明清方志在编纂方面陷入的问题,那就是规范有余,编排清晰,内容一般,特色不明显。乾隆《九姓司志》源于泸州志之修,其体例源于雍正《四川通志》及乾隆《泸州志》,在编纂时按部就班,基本按照固有体例进行,在方志编纂体例上没有大的突破。整个方志类目虽多,但仅有两卷,内容略显薄弱,或许这与九姓司本身所管辖地域小也有关系。

乾隆《九姓司志》的价值

    现存土司志书的代表  元明清以来,我国的土司志书,流传至今,保存完整的并不多见,较为著名的是清嘉庆年间修撰的《白山司志》。而现存乾隆《九姓司志》是1932年北平图书馆依据清史馆旧藏乾隆刻本重钞而成,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或因资料所限,学界少有人关注。《九姓司志》成书于乾隆时期,早于成书于嘉庆年间的《白山司志》,由当时九姓土司任启烈亲撰,体例完善,资料详实,史料价值高,既是现存四川土司志书的佼佼者,也是我国现存土司志书的重要代表。

    研究土司制度的重要资料  土司志是研究土司制度的重要资料,土司制度是中国古代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制度,正如土司研究著名学者龚荫先生所言“历朝历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正是由于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施行土司制度,才得以有效统治和长治久安”。而乾隆《九姓司志》,对“九姓司”的起源、设立、发展,叙述颇详。对于任氏土司承袭事例,历朝表彰,管理方略,权利变更,朝贡方物,明清二代司署官员、吏目设置,运营费用亦有详实的记载。如载其朝贡,“明朝……贡马两匹,折征银二十四两,解布政司完纳”,清朝“九姓司三年认纳,贡马两匹,共折征银二十四两,乾隆四年,奉文折征银八两,共银一十六两,运布政司库”,这些记载有利于揭示明清时期土司贡物制度的变化。

    研究土司家族的重要文献  土司作为元明清时期重要边疆民族官员,世代承袭,其家族发展对当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土司家族成为元明清时期特殊的家族,值得学术界深入探讨。九姓任氏土司自明至清延绵数百年,正如任启烈所言始祖任福“随傅友德入蜀,屡积功勋,差往六诏招抚生抝羿蛮有功……明太祖以福熟习夷情,敕谕实授九姓司正长官职”“宠命世袭兹土,由祖父而上历十五传”,其间经明清改朝换代,亦未尝中断。其家族家风亦逐渐由以“武”传家,渐入“文武传家”,据该志载,既有明代参加平奢之乱的任世藩,又有“性敏嗜学……著《恪官运亨》《通堂诗集》数卷,尤工名帖,兼善琴并医数”的任嗣业土司家族由武入文,体现时代变迁过程中,土司家族群体家风嬗变。

    研究民族融合的重要资料  九姓司地区从汉至明都为传统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自唐始才开始接受羁縻统治,正如任启烈所言“九姓为泸州属司,在汉混于戎夷,至唐始入羁縻,历宋元明一千余年,俱沿土司例”。有明一代,九姓司所在地区尚以“都掌蛮”为主,随着汉人逐步迁入,“夷民杂处”,时有民族冲突的发生,所谓“柔辑维艰”,经九丝城一役,“都掌蛮”渐染华风,慢慢与汉人相婚嫁。随着“都掌蛮”势力的削弱,贵州的一部分苗族族群南进,也逐步与当地“都掌蛮”相融合。九姓司地区“都掌蛮”在与汉苗两族长时间的交流中,逐步融合进汉苗两族,形成汉为主、苗为辅的新的“夷民杂处”格局。九姓司地区民族族群互动变迁,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鲜明注脚。因此,《九姓司志》所载民族情况,对于研究民族融和、中华民族形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民间文化研究中心)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