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4:13

《方志·中国》文稿选辑创作谈

作者:张华 发布时间:2011-07-20 08:28:20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国方志三千年。在这条奔腾流淌的历史长河中,《方志·中国》10集文献电视片中的《千秋事业》与《春华秋实》所反映内容的时间跨度的确不算长,甚至弹指挥间。然而,这个时段属于一个时代范畴,即社会主义新方志时期,与1949年10月以前所修的旧方志是一个分水岭与转折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这个时段是中国方志中最结实的一环,最重要的一章,最璀璨的一篇,也是表现难度较大的一块。这两集的特点如下:

    一、注重时代性

    社会主义新方志在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组织实施、队伍建设、成果堆积等诸多方面上,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是旧方志不可比拟的。因此,《千秋事业》的内容着重表述了新修地方志的发轫与过程,体现了党的三代领导人对修志工作的高瞻远瞩,记录了各级修志工作的领导与组织实施者的贡献,从而以此定论:新编地方志是社会主义的千秋事业。

    二、点面结合,突出重点

    遵循“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发展观,地方志出成果是硬道理。建国以来,全国新方志成果展览共举办两次,一是1994年在长春举办的,一是1999年在北京举办的。而1999年在北京举办的地方志成果展览,规模空前,影响空前。因此,该展览便成为《春华秋实》的重头戏,即浓墨重彩展现代表新编地方志这项中国文化建设工程的成果群。新编地方志成果群是一个集合概念,包括志书成果、理论成果、旧志整理成果、方志期刊、获奖等。无疑,这个成果群是《春华秋实》的聚焦点。它一方面表明了修志人的奉献,一方面是打动电视观众的亮点。因此,新编地方志成果群系该集的主体与必须突出的重点。《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亦是一个重点,因为它史无前例,无论是组织领导,还是出版的成果。

    该集的另一个重点与看点是两岸的修志文化交流。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修志的优良传统,而且有相当成果。根据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对台工作指示,特别是胡锦涛同志2008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会上的讲话精神,《春华秋实》(严格说是该文献电视片的)首次较系统以文献影视方式展示了两岸修志文化交流,既具时代性,又具祖国统一大业的特定意义。

    三、注意平衡性

    《千秋事业》《春华秋实》的内容几乎囊括了社会主义时期修志工作的主体(除读志用志、依法修志、第二轮修志之外),所涉及的工作包罗万象,所囊括的信息千头万绪,所涵盖的人物举不胜举。然而,在新方志编修实施过程中,领导及具体组织者无疑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因此,这在人物关系上必须有一个平衡。这个平衡既是客观的,又是一种尊重。在具体平衡上,注意了各阶段领导及组织者的作用与主张,如毛泽东、周恩来、胡乔木、李铁映、陈奎元、何郝炬、郁文、朱佳木、田嘉、秦其明等;同时,兼顾对修志事业有积极贡献的同志,如李百玉、傅振伦、邵长兴、王水等,以及追思缅怀曾三、梁寒冰、董一博、朱士嘉、李志敏、牙含章、陈元方等社会主义方志事业的开拓者,使观众从中领略到可歌可颂的中国方志人物风景线,体验到中国方志在社会主义时期的特别魅力。

    四、注重文学性

    文献电视片注重文献性是其质所规定的。但是,其表现的形式却可以文学化一些、概括性一些、抒情性一些。这样,既能增强片子的感染力,又能使观众寓教于艺术。

    《千秋事业》《春华秋实》注重文学性,具体表现在:一是注意大度捭阖,如《千秋事业》片头画面;二是注意引用诗句,提炼意境,增强概括力;三是适当引用古今中外名人经典,如欧阳修的《秋声赋》、峻青的《秋色赋》、英国李约瑟的预言;四是注意修辞排比,体现语美,强化语境,增强节奏,如《春华秋实》中的“梅花是一种美丽,梅花是一种风采,梅花是一种精神,梅花是一种意志,梅花是修志工作者之魂”、“他们来了,有李铁映、雷洁琼、邓力群等领导同志;他们来了,有天南地北的爱志人;他们来了,有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他们来了,有五大洲的国际友人,共同分享着修志人十年磨剑、默默笔耕所创造的奇迹,以及那一份春华秋实的喜悦”、“汶川不会忘记这一天,四川不会忘记这一天,中国不会忘记这一天,世界不会忘记这一天,历史将纪录这一天!这一天,有血,有泪,有大恸,有长歌,更有无疆的大爱与无限的感恩!这一天,惊天动地;这一天,感天动地!这一天,倒下去的是过去,站起来的是未来”;五是注意喻意,如《春华秋实》开篇的梅花状态与结尾桃夭的前后呼应与象征画面,等等。

    五、注重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内容与形式属于哲学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内容的承载,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形式决定内容,使之具有深度和广度。因此,形式表现的多样化尤为重要,特别是它所表现出的新颖和富有的变化。《春华秋实》在形式上的多样性表现在:一是借助同期声的形式增强表现的身临其境感,如邓小平“到香港这块自己的土地上去走一走、看一看”,如李铁映在全国新编地方志成果展览开幕式上的讲话,如朱佳木在香港与澳门地方志启动仪式上的贺词;二是借用MTV的资料,如《东方之珠》《七子之歌》;三是尽可能运用“多维”科技表现方式,如书刊、吊牌、文件、讲话、《东方之珠》MTV画面等的叠拼或构成基石状;四是注意叙议结合,以叙为主,以议点睛,升华修志工作的文化意义与国家意义及世界文明意义,并以英国李约瑟博士临终前的观点与预言“中国能够再度崛起。一个拥有如此伟大文化的国家,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民的国家,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做出伟大贡献”,等等。

    说明:《方志·中国》文献纪录片(10集)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并于2010年11月16日至25日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中播出。作者撰写其中2集文学脚本。此为创作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