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家谱>家风家训>详细内容

【家风家训】让家风成为一抹暖阳‖杨华

作者:杨 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3-23 14:36:04 浏览次数:31 【字体:

让家风成为一抹暖阳

杨 华

“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甚至存在一些偏差,走偏后还能不能调回来?我希望家风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家的港湾,让家庭教育的过程,一路暖阳。”就着雨水节气的春意盎然与明媚午后的日光温暖,听袁名万先生对他的新书《家风暖阳》的题解,心底涌动层层暖流,就像院子外面窜生萌动的新绿草木。

原来家庭教育,应该是充满温情、温暖、温文的过程。难怪每次见袁名万先生分享,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温润的笑容,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束光,带来明亮。

有幸听袁明万先生关于《家风暖阳》的分享,这是第三次。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与现场的场域有关,也与每一次自己当下的心境相关。

这次的分享,在蓝顶艺术园区的经德堂内开展,此地正在举办“心安是家”的主题家风展。楼上楼下的展区,无论是精挑细选布置的实木雕花老家具,还是岁月沉淀泛黄的生生不息家谱族谱,以及穿越时空累积的墨香扑鼻古籍卷册,都让这场家风暖阳的分享,与环境水乳交融,场量叠加,无比心安,无比温暖。

袁名万《家风暖阳》分享会现场

袁名万先生说,在了解生命的本质之后,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情感链接,好的情感链接,才有利于遵循孩子的本心、顺势而为,活出有意义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快意人生。

“情感链接”,重重叩击我的心弦,带来幽谷般的回响。当下这一刻,和袁名万先生倡导的家庭教育理念,已然产生深度链接,就像冰雪融化的泉水,静静流淌,冲刷谷底的水草,焕发出耀眼的新绿。这是一个鲜活生命,与另一个鲜活生命的全然相遇,并在天地间,晕染开满满的灵动力。

犹如我第一次遇见“安全基地”的理念。那是银杏飘舞的季节,华西红彤彤的砖墙,与满院金灿灿的银杏交相辉映,那一季的明艳,烙印在记忆的画板,成为心灵基地的主色调。

在华西面向社会招生的心理培训课上,第一次听老师讲到“依恋理论”,那样的惊喜,如同瞎子摸象,突然间见了光明,天地洞开,万物醒来。当即下单了约翰•鲍尔比“依恋三部曲”的一套书籍,由此初步了解到安全基地和依恋理论的内涵,以及对人生的巨大影响。

鲍尔比认为,婴儿和主要照顾者(一般是母亲)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主要为得到保护、安抚和支持),由此会建立不同的依恋模式,包括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等,这会直接影响个体在成年后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和情感需求‌。

具体而言,人生早期与养育者的情感链接程度,包括是否享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得到及时准确的回应,受到坚强有力的保护等,直接影响着依恋模式的建立,只有得到充足的爱与关怀,形成安全依恋模式的孩子,才能心怀确定感,勇敢地去探索世界,无惧挑战与风险。因此,安全的家庭基地是个体发挥最佳功能和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

作者与读者现场互动

了解了安全基地与依恋理论后,豁然洞察原生家庭与人生命运的玄机脉理。才发现,没有觉察力之前的跋山涉水、拼尽全力,不过是在原地转圈,重复出演。成年后建立的所有关系,都是小时候和父母形成的依恋模式的复制,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世界对待孩子的方式,难逃魔咒。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依恋理论为其做了深刻的注解与诠释。

在这个生机勃发的春日,听袁名万先生立足于成功的创业实践和丰沛的人生体验所提出的观点:情感链接是区分家庭教育好与坏的标准,时光折叠,中西方教育高度融合,依恋理论跨越时空在此得到印证,同频共振。

正如他在书中“父母篇”所写,“亲子陪伴、深情积攒,饮食饱暖、病痛照看。知行合规、温柔如水,和和美美,相依为贵。”提倡父母潜心照顾孩子,耐心陪伴孩子,妙心引领孩子,倾心庇护孩子,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堆积孩子信赖的感情依托,形成遮风避雨的安全港湾。

在“心安是家”的展牌下,袁名万先生侃侃而谈,情感链接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环,亲子关系大于一切。如果没有良好的情感链接,其他一切都是无用功。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家教中那些鸡飞狗跳、焦虑急躁,究其根源,都是缺乏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密的情感纽带所致。

情感链接的维持是安全感的来源,情感链接的更新是快乐的源泉。养育孩子,首先得给予他们充分的安全感,把家庭打造成一个安全基地、心灵港湾,成为孩子探索世界、探寻自我的坚强后盾、坚实底气。

让家风,成为一抹暖阳的,是亲子关系牢固的情感链接,是早期依恋模式的安全构建,是童年影响一生的治愈力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 华〔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直(红星)作协校园文学专委会委员,国家心理咨询师,参与政府公益心理咨询项目。在《求是》《共产党员》、新华网等国家核心期刊、有关报刊、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发表作品数百万字。心理类文章入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20余篇教育、心理论文分别获国家、省市一二三等奖。公开出版《你的九岁,我的九岁》(与儿子合著亲子读物)《我的蓉漂:不似天涯,是吾乡》两部个人文集〕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