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家风家训>详细内容
2024-02-23 17:19:43

【家风家训】清朝四川崇州籍名将杨遇春的家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7-08 13:38:34 浏览次数: 【字体:

清朝四川崇州籍名将

杨遇春的家风

在四川崇州,有一句很有名的歇后语:“宫保府的照壁——活的”。这是什么意思?原来,这是陕甘总督杨遇春回乡后为迎接圣旨时不打扰老百姓,便做了一个活动的照壁,用的时候打开,用完了就拆掉,这样就不干扰老百姓做买卖了。

一个身居高位、爵至封侯的高官,为何能做到如此体恤民情呢?这就要从杨遇春的家风说起。

勤奋学习、努力成才,这是杨家对子孙的要求。杨遇春在给长子的家书中写道:“你如今正年力强壮,尽可操练本事,学习见识,万不可赋闲”他小时候也是这样被家人教育的。

杨遇春出生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出生时家道中落。尽管家境贫苦,但他的爷爷杨占魁仍在家中办了学校。在严格的家庭教育下,杨遇春认真读书、进步很快,举止端庄,被誉为“少年而有成人之度”。后来,家境更加困难,杨遇春便只好加入商帮,做了个少年马伕。但他始终牢记爷爷的教导,认认真真读书,专专心心习武,从不学其他人那样打架、喝酒、吸鸦片。功夫不负有心人,乾隆四十四年,正值朝廷恩科乡试,杨遇春一举夺魁,由此开启了军旅生涯。

带兵打仗,讲究的是奋勇直前、齐心协力,杨遇春坚持了这一点,他从军数十年,历经三朝,每逢战事,无不身先士卒,转战千里,立下赫赫战功。他最值得称道的是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

公元1826年,叛国者张格尔在英国殖民主义者支持下,勾结一众外国势力发动叛乱,企图分裂祖国。杨遇春时年65岁,在危难之际,临危受命、赶赴边关,经过一系列苦战,终大败叛军,收复南疆四城。这场大战抗击了外来侵略,反对了分裂祖国,有效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杨遇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得不说离不开他自幼良好的家庭教育。

杨遇春 像(李娇 供图,图片来源:崇州市融媒体中心)

谦虚谨慎、恪守礼仪,是杨遇春的待人准则。告老还乡后,一次,他的学生、四川总督鄂山奉道光皇帝之命前来探望,崇庆州州牧金朝觐也受邀在场。席中,杨遇春请金朝觐上坐,金朝觐想到鄂山是奉旨前来的钦差大臣,便再三推辞,但杨遇春却表示他是“地方父母官”,而鄂山是其晚辈,一再相劝,金朝觐无奈之下才坐了上座。当时,杨遇春的长子杨国佐官居参将,次子杨国祯已授河南巡抚,却都站在左右,一点也没有摆高官显贵的谱。事后,金朝觐也不得不感叹杨侯爷家风严谨,为人谦和。

修身齐家、教子严格,杨家的家风也一直贯穿了杨遇春的家庭生活。在崇州有一句民谣:“田太夫人大脚板,有福落在丑人间”,说的就是杨遇春和其夫人的故事。

田夫人出身贫寒,自幼便下地干活,没有像那些千金闺秀一般裹小脚。婚后,杨遇春不嫌弃妻子的大脚,始终非常恩爱。他不止一次向身边人说:“恩爱夫妻不嫌丑”。田夫人去世后,杨遇春十分悲痛,终生没有纳妾或再娶。

杨遇春夫妻俩有两个儿子,长子杨国佐文静内敛,次子杨国祯聪明顽皮。《崇庆县志》记载了一篇杨遇春教子的故事。杨国祯年少时风流倜傥,喜欢喝酒,我行我素。一次,他去见父亲,守门人告诉他,大人命令他在门口等候。杨国祯认为自己是堂堂提督的公子,本身也是五品州官,哪里会把一个小小的守门吏放在眼里,便无视命令,强行闯入。杨遇春大怒,对他说道:“我一个武举,得朝廷赏识,提拔到这个位置,日日夜夜无不战战兢兢,害怕自己无德无能不能回报朝廷,你却如此不守规矩,作威作福,将来怎么成才?”便下令杖责杨国祯,身边的官员随从赶快求情,但杨遇春坚决不许,他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次不教训他,以后便是误国亡家了!”便狠狠打了杨国祯一顿。这次的严厉教训,彻底改变了杨国祯,他一改之前的纨绔之气,认真读书,修身养性,先后做了河南、山西两地的巡抚,最后被任命为闽浙总督,实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父子总督”“父子一品”。

正因为这些良好的家风,培育了杨遇春的勇猛果敢、谦虚知礼,他功绩显赫却不以此自傲,退居乡野始终体恤民情。杨遇春去世后,两个儿子均有自己的成绩,他们都像父亲一样在晚年退居乡野,平安度日。孙辈中,一人在太平天国动乱时为保护崇庆州而死,一人成为著名书法家,如今崇州罨画池公园门口的“宫墙万仞”便是由其书写。

直到现在,杨遇春的逸闻趣事仍在崇州城乡之间流传,这不光是因为他靖边报国的功绩,更是因为他良好的家风。

延伸阅读

杨遇春简介

杨遇春(1760—1837),字时斋,四川崇庆州(今崇州)人。清朝中期名将。

杨遇春19岁考中武举,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每遇军务,无不从伍驰驱,经历大小数百次战斗,未曾受毫发之伤,世称“福将”。每战必张黑旗,时称杨家军。杨遇春曾奉命随福康安、额勒登保、那彦成镇压各地起事,并于道光六年(1826年)率军平定张格尔之乱,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贡献。杨遇春在陕甘总督任上十年,请免梨贡,裁减冗员,裁减军队,组织屯垦,改良马政,加强防务,合并机构以节浮费,为开发西北边疆做出贡献,75岁才获准告老还乡。

杨遇春辞归前,道光皇帝命其进京陛见,晋封为“一等昭勇侯”,并赠以御制杨遇春紫光阁画像。画像上道光帝亲笔题写了如下赞语:“少年从征,进不知退。拍马横矛,善穿贼队。参赞戎机,克城贼溃。畀以封疆,无惭简在。”道光十七年,杨遇春辞世,道光皇帝又赠以太子太傅之衔,诏兵部尚书赐恤,入祀贤良祠,谥号“忠武”,故世人又称杨遇春为“杨忠武侯”。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崇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