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家风家训>详细内容
2024-02-23 17:19:43

【家风家训】耄耋老人讲家风‖杨光英

作者:杨光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7-04 09:03:54 浏览次数: 【字体:

耄耋老人讲家风

杨光英

《泸州史志》编辑董代富老师说,万泽瑜老师95岁了,她的身体好,记性好。随后他发来资料:

万泽瑜,四川泸县人,1928年6月生,清代名人万慎子的侄孙女。1946年11月高中毕业后,在华西大学预科学习一年多,曾在泸县城南一小、宋观小学、船工子弟校任教,1952年12月调泸州梓潼路小学,直到59岁退休。2018年出版《暮岁拾忆》……

万泽瑜老师近影

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我们来到泸州梓潼路小学的教师旧宿舍楼。房子很旧,过道一些栏杆锈迹斑斑。在3楼,开门的是一位身体微胖、穿戴整洁、皮肤白净的老人,脸上很少皱纹,看起来只有80岁多一点,没拄棍子,没戴眼镜,她面带微笑,请我们坐。我打量了一下客厅,虽然陈旧,也不宽敞,但干净整洁。茶几上、电视机旁的桌子上摆放整齐,墙上挂着几个相框,有他们的全家福和老伴的合影,九十大寿的合影。

我们的采访聊天开始了。

作者杨光英(左一)采访万泽瑜老师(中)

热爱家人

万老师对她的家和家人很是赞美、热爱。

她说,7岁之前居住的老宅,柏林嘴庄园,位于泸县福集青龙场附近,原来是清朝一名三元及第翰林学士的官邸。房屋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她祖父买下了这座官邸的一部分,包括戏楼。

“石坝两侧是花园。院里种了梅花、桃花、茶花、香花、玫瑰等,清幽凉爽。花园挨着父亲的书房。书房阳光充足,花香扑鼻。中间长方形书案上,文房四宝摆设整齐。一排书柜很亮堂,书很多。”说到这里,万老师很兴奋,“这间书房宝库,孕育了父亲满腹经纶。”“庄园外是果林。儿时我和哥哥在果林里转来转去,摘成熟的果子吃”。她仿佛回到那段黄金岁月和那座悠久的老屋。

她的祖父万子云,老家在泸县天洋坪。

她说——

17岁的祖父没有了父母,辍学回家担起了抚养两个弟弟的重任。祖父经营油坊,勤劳节俭,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他先后给两个弟弟安了家,让他们自立门户。祖父待人热情,真诚。在泸县龙贯山,广植茶树、桐子树以及各种杂树,物产丰富。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算得上是成功美男,才娶妻生子。

父亲十来岁时,祖父已广置田产几十处,领着全家搬迁到青龙场柏林嘴庄园居住,把精力用到了儿子的教育成长上。他亲自去聘请德高望重的名师到柏林庄园教父亲,让兄弟两人习文读经。

祖父在家族中威望很高,处理事情,无人敢违拗。他为人热情爽朗,性格坚强,不畏强暴。特别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都以他的精神指引着不断奋进,生生不息。

万老师还说起了她的其他亲人——

外祖父,从小习武,后跟救过他命的道士学医,开起了“庞氏医馆”。外公为了医治病人,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他武艺高强、医术精妙、高风亮节。

父亲万家春,20世纪30年代大学毕业后踏入仕途,担任过江安县某区的区长、珙县和南溪的县长,民政科长,泸州税捐处长。十年宦海沉浮,始终洁身自爱,勤政爱民,忠于职守,是民国政府少有的清官廉史,所到之处,吏治严明,政绩斐然。可惜因工作上的事,父亲被人指着脸骂,气得突发脑溢血身亡,年仅45岁。因得民心,上万民众自发为他送葬。

万老师的哥哥学医,弟弟从商,两个妹妹是教师,一个是校长。下一辈中,有的在中科院,有的在北京的设计院,有的是清华博士;从商、从医、从教、从政、从军等,各行业都有。一个大家族几代人都是有作为的人。

家教严格

万泽瑜老师说,家人有作为,与家风家教有很大关系。

万老师的祖父就重视家风。他一贯持家严谨,从上到下,勤俭节约。她母亲带着几个小孩儿,还要做针线,纺线、续麻、织布,每天起早贪黑。她和三妹从小也要学习纺线、续麻、扫地,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吃饭时,祖父也教我们规矩:能吃多少舀多少,不许剩饭菜在碗里,饭粒掉在桌上,要捡起来吃。一餐一粟,来之不易,糟蹋粮食必遭天谴。“日常生活中,祖父要求大家当用则用。告诫我们,财务时时要有盈余。一次赶庙会,祖父给我和哥哥钱,回家后哥哥的钱用光了,我还剩有白亮的银子,祖父见了很高兴,表扬我不乱花钱,晓得存留,是个好孩子。”万老师说,“我们几姊妹也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万老师特别崇拜她的父亲:身材高大,面貌英俊,言谈举止,文雅得体;能诗能文,会写会画,还特别爱好音乐:会拉二胡、弹月琴、琵琶,会吹洞箫、笛子,会敲扬琴,打锣鼓,唱川戏。一个多才多艺,能文能武的杰出才俊,是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她把父母的家教,总结了十点——

第一,父亲从不打骂孩子,总是以鼓励为主,把好的人物介绍给你。他以两个姨妈为例,要我们好好读书才能够自立,能自立才不受欺负,不依靠父母,才能够随心所欲,才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

第二,父亲对子女的身体关心无微不至。有一次我手被蚊子咬了一个红点,马上拿玻璃酸消炎粉来抹。

第三,父亲教育我们从小要多读书,所以我从4岁开始就读书,一直到在成都上大学。几姊妹都读了不少书。我和哥哥读小学,父亲舍近求远,送我们到30多里外的好学校读书。叫我们上中学要考公办的学校。

第四,要求我们从小要有好的卫生习惯。勤洗头,勤换衣服。

第五,要自重自爱。我们学校二十几名学生就我考上了初中,泸县中学发榜那天,父亲拉着我的手说:“小妹,我万家出了一个女秀才”,我就特别自豪。在中学,我全面发展,能歌善舞,参加排球队。父亲常说,女孩子,更要培养上进心和自尊心。

第六,对人宽,对自己严。中秋节,父亲总要请来最好的厨师招待我们家的议租佃户,根据收成自报交租的数额,遇到天灾就免租。

第七,要勤,不辞劳苦,做家务,即使家里有钱,也要勤快。秋收时,父亲要我们几姊妹也参加到劳动中去,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每到寒暑假,除了文化学习,母亲还要督促我们学习做鞋、刺绣、洗衣服等。三姐妹都学会了女红,受益终身。

第八,做事要认真,做到一丝不苟,言行举止要得体。如母亲教我们洗衣服,要从衣领袖口到前襟后背依次洗刷,三清三泡,晾晒时要提着衣领抖直扯平。衣服晾干后,要折叠规矩,放进衣橱时,要分类搁置,井井有条。母亲对我们三姐妹的言行举止要求严格,站有站姿,坐有坐相,走路要挺胸,手臂自然垂直。大人说话不插嘴,不问的话不问,不议论他人的长短,无论何时何地,不该去的地方不去。

第九,不管什么时候,都不骄傲,待人要宽厚和善,助人为本。父亲和长工们关系好,一起唱歌唱戏,一起喝酒;农忙时,脱下长衫,和他们一起抢收。大旱之年,父亲连续三天施放一百多石米,求助一方饥民。父亲清理祖父遗物,清出一张三百元银元的借据,借款人潘某两年前已去世,儿子无力偿还,父亲把借据退还给潘家。借钱给远方亲戚孩子上学、给老乡开店创业。

第十,对长辈要尊敬,要孝顺。有一次,哥哥顶撞母亲,父亲要哥哥跪在母亲面前认错,挨打。父亲随时跪在祖母面前摆谈,买的药一样样耐心交代。每次饭后,都要陪他们闲谈一阵。父亲在四川政法学院上学不到一学期,祖父脑溢血瘫痪在床。父亲赶回来,跪在地上,泪如雨下。他连续几天几夜寸步不离守候在祖父身边。祖父病情稳定后,给祖父祖母买了贵重补品燕窝,叫娘每天蒸给两个老人吃。几年后,祖父去世,父亲在祖父坟前搭了个草棚,连续3个月睡在草床上,陪伴在祖父坟前。

万老师还和我们聊了一个小故事:1993年农历正月初三,去泸县得胜给祖父、父亲上坟,车在直滩大桥不远处,开到了麦地,主人要求赔偿。得知是万家后代,他又端凳子又倒开水。因为有一个年长者在万家干过活,说万家春没架子,好吃好喝待人,不要赔偿——上辈留给后人的是责任,是家族精神财富。

家风影响终身

在良好家风家教熏陶下,万泽瑜老师工作后,什么事都做到尽善尽美。

万老师一直爱读书,到现在家里的藏书有几个书柜,《战争与和平》读了四遍。任教40年,她为人师表,处处为学生做表率,做任何事都一丝不苟。关爱学生,从没有打骂过学生。有个学生手臂骨折,发现后带孩子去医院包扎并付医药费。资助有困难的孩子,1985年,万老师教初中,家访时发现一个学生很穷,就把孩子带到家里,叫他换了新衣服,又把爱人的衣服送给他,家里有好吃的,也叫他一起来吃。毕业时,那学生轻轻地拥抱着她,叫妈妈。

万老师认为,爱国就是要做好本职工作,做最好的自己。她一直教语文,备课充分,上课不看教案,看的书多,信手拈来,有时深情朗读,有时小品表演,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喜欢上她的课。能歌善舞,指导学生的活动每次都得奖,教学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万泽瑜老师多次被评为泸州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教师”。

万老师深受学生爱戴,难怪学生离开学校已40多年了,还为万老师庆祝90寿辰,为老师献花、献诗、献歌。有3名在国外的学生,买了金项链作为万老师的生日礼物。万老师很欣慰,高兴地指着90岁生日与学生的合影,还能说出他们的名字。

近3个小时的采访,万老师中途没休息,笔者问万老师长寿的秘方,她说——

一是,对人宽厚,不计较,要知足。现在社会那么好,要感恩。二是,有好的习惯,生活、学习、工作都认认真真。三是,做事不嫌麻烦。1987年退休,到2018年,从未停止过社会服务,组建退休委员会,领导教职工参加各种活动,次次得奖。还是物管委员会的,得到社区和城管的赞扬。四是,看书、写作、书法。一直坚持写,不仅写散文和回忆录,也写诗词。五是,旅游,与退休老师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学生请一起耍,都参加。六是要多动,不要懒。用4年时间整理万氏家谱,到91岁才完成。自己洗衣服,帮儿子做家务,每天下楼散步。

……

从万泽瑜老师家出来,雨停了,酒城的街道格外清新。笔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万老师良好的家风,她对长辈亲人的敬爱,对工作的挚爱,对生活的热情,几十年做事一丝不苟的好习惯,让我敬佩;高寿、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让我羡慕!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光英(四川泸州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坚持业余创作30多年,有数百篇文章在各级报刊和媒体发表,多篇文章获奖。合著《逝水留香》《走读泸县龙桥》,出版个人散文集《心境向暖》《像溪水那样行走》)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