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全方位解读“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
中国梦四川篇章的三个基点
美丽繁荣和谐与全面小康建设
■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 李后强
核心提示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统揽,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要用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美好愿景凝聚奋进力量,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落实四川省委的战略部署,必须筑牢四川绿色本底,夯实四川经济根基,厚植四川民生福祉。
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内在联系
美丽四川、繁荣四川、和谐四川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能产生1+1+1>3的非线性效应,我们要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美丽繁荣和谐统一于中国梦四川篇章。美丽四川、繁荣四川、和谐四川构成中国梦四川篇章的三个基点。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四川的殷切期待,也是中国梦四川篇章的生动写照,承载着四川富民强省的美好夙愿,描绘了治蜀兴川的锦绣明天,汇集了巴蜀儿女的共同心愿。
美丽繁荣和谐是四川全面小康的三个维度。美丽四川、繁荣四川、和谐四川,是科学描绘富有时代精神、彰显四川特色、反映人民心声的发展蓝图,三者的交集和公约数形成了四川的全面小康。三者从不同维度揭示了四川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美丽是形象,是前提;繁荣是活力,是支撑;和谐是保障,是关键。三者缺一不可,必须共同发力,齐头并进。
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是一幅正在徐徐展开的绚丽画卷。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巴蜀大地就一定能走上一条更加美丽繁荣和谐的“新蜀道”,建设更加安逸、更加巴适的“新四川”。
建设美丽四川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美丽四川,既追求巴山蜀水的景色美、形象美,也追求巴蜀儿女的行为美、心灵美,既要“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自然生态之美,也要崇德向善、尊崇人文的多彩人文之韵,充分绽放二者的互融互促之大美。
建设美丽四川的基本要义
美丽四川的核心是重构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建设美丽四川,必须重新审视“旧人类中心主义”等错误思潮,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新人本主义理念,坚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走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透支之路,把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和宜居环境的竞争优势。
美丽四川关键要形成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建设美丽四川是百年大计,要诉诸制度。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的综合治理体系。要构建有利于绿色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环境,创新和完善绿色发展制度机制,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
建设美丽四川的重大意义
建设美丽四川关乎民族未来发展大计。当前,全球资源短缺已是不争的事实,四川的发展更是面临资源环境制约,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高耗能产业占比达35.6%,超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按照现行开发强度,煤炭资源将在30多年后开采完,天然气资源仅能使用40余年。全省16个市州已无水环境容量,9个市州已无大气环境容量,全省范围的持续雾霾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快建设美丽四川、推进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应对生态环境治理难题的唯一选项。
建设美丽四川孕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生态环境问题倒逼的全球“绿色产业革命”已经开始。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绿色消费者报告》显示,绿色消费者特征的在线人群达到6500万人,占淘宝活跃用户的16%,近四年增长了14倍。四川拥有优良的生态条件,森林覆盖率比全国均值高14个百分点,号称“千河之省”,具有抢抓绿色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独特竞争优势。
建设美丽四川的战略重心
始终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线。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四川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坚持“美丽四川”理念体现了省委一以贯之的责任担当。从“建设生态四川”,到“建设美丽四川”,再到本届省委提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标志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升到“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高度的新境界。要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全省工作必须遵循的大逻辑,融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三大发展战略”以及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着力构建和谐相融美丽城乡形态。推进美丽城镇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与美丽人居有机融合,形成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相融合、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相辉映的现代新型城乡形态,建设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各具特色的城乡体系。建设生态城镇,重在统筹城镇与山水林湖布局,合理规划城镇绿地系统,增加城镇“绿色细胞”。建设美丽乡村,重在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土味道,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使农村展现田园风光。
充分释放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聚变效应。四川有世界瞩目的壮丽河山,也有辉煌灿烂的巴蜀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美丽四川增色添彩。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重点是发挥二者相融互促产生的“1+1>2”的聚变效应。要依托四川多彩人文之韵实施“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将大熊猫生态文化、蜀道三国文化、茶马古道文化、藏羌彝文化全面植入大成都、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等精品旅游线路。要把人文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促进人文与旅游、生态、农业的深度融合、联动发展。
坚决打赢环境治理“三大战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重拳出击、铁腕治污,集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防治三大攻坚战,用5年时间解决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化解群众的环境“焦虑症”,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食品,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建设繁荣四川
“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省委书记王东明深刻指出,“四川的基本省情决定了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为核心任务”。建设繁荣四川,就是全省综合实力整体抬升和发展质量进一步优化,创新活力要进一步激发,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历史跨越,夯实四川经济根基。
建设繁荣四川的基本内涵
建设繁荣四川要讲全面。“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繁荣”一词,既指花卉树木茂盛、蓬勃发展,也指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还指优秀文化作品不断涌现、文化消费日趋活跃,等等。繁荣四川内涵丰富,既要物质丰裕,也要精神丰富;既要经济繁荣,也要文化繁荣;既要城市繁荣,也要农村小康;既要单个民族的繁荣,也要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可见,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
建设繁荣四川要讲协调。“唱和如一,宫商协调”。增强协调性是繁荣四川建设的潜力所在。增强协调性,才能优化重塑四川发展振兴经济版图,使四川经济行稳致远。一是区域协调“大合唱”。既要把成都做强做大,让头雁领飞,又要加快壮大区域经济板块实力,推进市县联动发展,从而构建点极竞相发展、全域整体提升的新格局。二是城乡统筹“比翼飞”。要彻底改变过去资源分配上的“城市偏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三是“两个文明”一起抓。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四川篇章的重要支柱,要不断增强新形势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实践自觉。
建设繁荣四川要讲可持续。自19世纪英国爆发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繁荣与萧条,如影相随。繁荣四川,必须是可持续性的。一方面,它要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础上的;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强调新旧动能的持续转化。
建设繁荣四川是历史与现实的逻辑统一
建设繁荣四川有厚重的历史积淀。自秦汉以来,四川物资商品充裕,商业发达,文星璀璨。远在公元前4世纪,关中地区就已“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成都天回镇老官山出土了人类最古老的织机,新疆发现了汉代蜀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张骞出使西域见到了来自四川的蜀布和邛杖。公元238年,魏明帝赠送日本女王的礼品就有精美的蜀锦。西晋学者左思在《蜀都赋》中称“栋宇相望,桑梓接连”。柳永称赞四川“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成都不少地名得名于蜀锦蜀绣。濯锦之江称为锦江,管理织锦作坊的官署在锦江岸边,称为“锦官城”,锦官城所在区域则称为“锦里”。丝路千年繁华,催生出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奠定了成都“扬一益二”的历史高度。与此同时,四川人杰地灵,文脉绵长、文化辈出。“文翁治蜀文教敷,爰产杨雄与相如。唐有李白宋有苏,今有沫若和巴金。”
建设繁荣四川有扎实的现实基础。今天,四川发展已站上新的台阶。经济总量达到3.26万亿元,跃升至全国第六位。成功承办举办财富全球论坛、西博会等国际性会议和投资促进活动。立体多元的交通网络将四川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无缝对接。中欧班列蓉欧快铁——中欧之间运行时间最短的铁路,打开了四川向西开放的窗口。100条国际(地区)航线联通世界,在建的天府国际机场织造着空中丝路的繁华。不断拓展的对外交往渠道,吸附着国际资源要素聚集成都。321家世界500强企业布局成都,16家领事机构进驻成都,国际一线品牌门店数200个、品牌数111个。成都在2017年新一线城市排名第一,已成为“时尚第三城”“航空第三城”“领馆第三城”。
建设繁荣四川的路径
百业竞发,万商云集。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构建中高端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双七双五”产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培育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产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变。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在更高水平推进开放合作,更加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精心推进中国(四川)自由贸易示范区建设,坚持对标先进拓展合作领域,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比较优势,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
以文化人,富足精神。实施巴蜀文化品牌工程、名家工程等,推动巴蜀文化走出去。落实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支持文化创意、数字音乐等新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有正确理想信仰、良好道德情操、基本科学文化知识、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基本民主法治素质的公民。大力增强人们发展的自豪感、生活的幸福感、心灵的归属感和社会的认同感。
创新驱动,活力迸发。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此,要突出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让创新驱动成为全省发展主旋律;激发科技创新“第一动力”,努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好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用好创新人才“第一资源”,把四川建设成为海内外高端人才汇聚高地、各类人才价值实现高地。
建设和谐四川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建设和谐四川就是要以人为本,安其居、畅其行、乐其业、授其教、医其病、养其老,让人们日子美、心气顺,生活越来越安逸。
建设和谐四川的基本含义
和谐四川是人、社会、自然等要素辩证统一的结果。什么是和谐?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专门写作了一首诗《和谐》,高度赞美和谐景象,“它们息息相通,相互依傍,它们宛如琴瑟发出柔和的音响”。习近平同志对和谐作出了十分精辟的论述,“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以及社会内部诸要素之间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和谐四川主要包括人身心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民族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设和谐四川的根本在于充分彰显安居乐业之幸、政通人和之福。大力弘扬党的政治理想、政治伦理和优良传统,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和和气气的干群关系、干干净净的官商关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平安幸福作为治蜀兴川的立足点和根本方向,始终把四川人民的需求、疾苦和利益放在第一位。让各族人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民生福祉,让老人更长寿、孩子更欢乐、青年人有更多的机会。从“讨生活”向“好生活”转变,从“过日子”向“好日子”转变。
建设和谐四川的重大意义
建设和谐四川是国家战略的需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动情地说:“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四川是祖国在西南和整个西部的重要依托,史家一直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治藏必先安康”的古训,历来被视为祖国的战略大后方和边疆治理的战略腹地。因此,四川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建设和谐四川是发展的力量源泉之一。社会和谐不仅意味着人人平等、个个友爱、阶层和睦,具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而且还意味着共建社会正义、共治社会空间、共享发展成果,形成公平高效的制度规则、充满活力的社会协同机制、安定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实现“帕累托最优”。可见,建设和谐四川不仅在塑造四川良性运行的社会关系,而且也是挖掘四川生产力发展的非物质要素的过程。
建设和谐四川任重道远。最近5年,和谐四川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持续实施了十项民生工程,全省财政民生投入占年度公共财政支出提高并稳定在65%左右,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7%、11.5%。各级各类学校达到2.4万所,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达到51.9万张。48.6万人纳入五保供养范围。但是,四川人口众多、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人均财力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比较滞后。区域发展不均衡,高原藏区、大小凉山等地区脱贫攻坚任务异常繁重。民生需求矛盾、社会特殊矛盾比较突出,社会稳定风险在局部地区和部分领域较高,维稳压力仍然较大。建设和谐四川仍然是四川省委当前面临的重大历史性任务。
建设和谐四川的战略取向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断释放改革红利,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兜牢民生底线。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就业服务等民生事业,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民生活质量再上新台阶。在未来五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左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多元治理,拓展社会协商,发展社会服务,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持续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常态化推进藏区依法治理和彝区禁毒防艾相结合,促进民族团结和谐。
全面推进文明家庭建设。习近平同志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和谐四川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上,因此,我们要热爱家庭,珍重家庭;言传身教,注重家教;修身齐家,塑好家风,汇集数亿个家庭的磅礴力量推进和谐四川建设。
(作者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