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成渝双城记>详细内容

加快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专访宜宾市委书记刘中伯

作者:王国平 颜婧 王吉南 来源:20201106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0-11-06 10:27:58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国平 颜婧 王吉南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支持宜宾建设国家创新型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和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支持自贡、泸州、内江、宜宾与渝西城市共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协同建设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

如何落实好省委全会精神、抓好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历史机遇?近日,宜宾市委书记刘中伯接受了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的专访。

“空间大三角”

能形成稳定的三角支撑与联动辐射

记者: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落实到宜宾,您如何看待这个发展机遇?

刘中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宜宾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省委全会给宜宾的明确定位,进一步提升了宜宾在成渝地区和全国大局中的区域能级和战略位势。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将首个省级新区——宜宾三江新区布局在我市,明确了三江新区突出产城融合发展,推动优势产业集聚,着力打造长江上游绿色发展示范区、创新型现代产业集聚区、国家产教融合建设示范区、四川南向开放合作先行区等要求,为我们高质量规划建设三江新区、创建国家级新区指明了主攻方向。

记者:您认为宜宾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具备哪些比较优势?

刘中伯:去年宜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01.89亿元,跃居全省第三位,实现了近20年来的历史性突破,为加快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空间支撑看,宜宾与成都、重庆构成经济发展“成长金三角”。宜宾地处成渝贵昆四大城市“X”交汇处的中部顶点,与成渝两个极核形成均衡的“空间大三角”,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能够形成稳定的三角支撑与联动辐射。

从产业支撑看,宜宾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宜宾呈现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良好态势。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轨道交通、汽车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

从科教支撑看,宜宾是西南地区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目前有四川大学研究生分院等高校12所;宜宾同济汽车研究院等12所科研机构和欧阳明高、邓中翰院士等工作站入驻运行,科教资源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宜宾新兴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的有力支撑。

从交通支撑看,宜宾是国家明确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是63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是川渝滇黔四省(市)中唯一列入全国50个铁路枢纽的地级市、西部陆海新通道3条主通道之一,是西部地区同时具备铁、公、水、空立体交通城市之一。

从开放支撑看,宜宾是成渝地区南向开放枢纽门户和沿江开放高地。宜宾是66个全国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之一、省委确定的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建成国家临时开放口岸、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宜宾协同区、宜宾综合保税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第一个省级新区,是全省最具条件建成国家级新区的区域之一。

从城市支撑看,宜宾是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

六大举措

构建“三中心”奋斗目标

记者:贯彻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宜宾提出“到2021年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2025年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宜宾将从哪些方面着力?

刘中伯:一是高质量建设三江新区,全力打造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核心引擎。紧扣“四区”定位,加快建成宜宾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能级平台和高质量增长极。到2025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力争建成长江上游沿江第三个国家级新区。

二是高质量建设现代交通强市,全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内联外畅、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三是全力打造成渝公园城市示范市。高标准高品质开发建设三江新区、南部新区、岷江新区等城市新区和重点区域。

四是高质量建设经济强市。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重点打造2000亿元食品饮料、1500亿元电子信息、1500亿元先进材料、1000亿元装备制造、1000亿元能源化工等主导产业,推动宜宾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跨越。

五是高质量建设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推进大学城科创城建设,积极参与中国西部科学城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六是高质量建设成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抓手,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及产业链发展布局,加快构建区域内相对完整产业链。深层次开展区域合作,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全方位融入

依托成渝,推进川南一体化发展

记者: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宜宾将如何处理好与重庆、成都的融入关系?宜宾与川南城市如何合作?

刘中伯:我们提出“依托成渝、融入川南”工作导向,全方位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一是紧紧依靠成都带动。成都、宜宾在2018年10月签署共建成宜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园合作协议等“1+13”合作协议,今年5月又签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建跨区域合作先行示范市等“1+5+2”合作协议,合作越来越紧密,领域越来越广阔。在功能平台方面,推动成都、宜宾重大功能平台跨区域统筹联动,共同构建高能级合作载体。在产业布局方面,宜宾作为成都产业的补链、延链、强链重要基地,共同打造产业生态圈。在南向开放方面,共同在国内外举办投促和展会活动,共同推进四川区域协同发展总部基地建设,打造四川南向开放合作先行区。同时,我们与成都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合作,形成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二是积极争取重庆支持。今年6月以来,宜宾与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两江新区、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大学等多个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同时,宜宾着力加强与渝西城市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对川渝滇黔结合部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是协同推进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川南四市区位优势、交通条件、产业基础、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具备较好的条件,各区域城市规模等级相当、空间形态聚合,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较高,具有发展区域经济、流域经济的独特优势。我们坚持产业互补、协同发展;坚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确保如期完成成宜高速,加快建设成自宜高铁宜宾段(川南城际铁路)、渝昆高铁;坚持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建设区域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坚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探索推进社保“一卡通”服务,制定市场主体“川南四市通办”方案,积极推动政务服务同城化。通过这些举措,努力把川南经济区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次级增长极、成渝地区人口和产业的优势承载地、成渝双核的重要功能配套区、成渝地区南向出海和沿江开放的桥头堡,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新贡献,宜宾也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来源: 20201106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