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成渝双城记>详细内容

双城经济圈 成渝新期待

作者:袁城霖 本报记者 梁现瑞 王眉灵 来源:川报 发布时间:2020-01-04 10:48:59 浏览次数:407 【字体:

 

 


 

 


  成安渝高速公路为川渝经济快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资料图片)


奔走相告!1月3日,四川迎来新年“大礼包”:当天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最大的鼓舞、最美的期待。”得知消息后,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教授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在微信朋友圈发出感慨:成渝发展的新时代到来……
  这一天,成渝共同期待。
□袁城霖 本报记者 梁现瑞 王眉灵
更高的部署
体现了党中央对成渝地区的
关心和重视
  

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做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党中央对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深远谋划和战略考量,体现了对四川、重庆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殷切期待,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走深走实的重大举措。这对四川来讲,既是重大历史性机遇,更是重大责任。党的十九大以来,川渝两省市党委政府一直在全力推动争取。未来,我们将硏究谋划和统筹衔接,积极参与推动将这一国家战略转化为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平台。结合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进一步深化川渝合作,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纵向来看,在中国区域发展板块上,成渝地区一直举足轻重:早在2011年,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2030年,成渝城市群完成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细心的人注意到,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体现了中央对成渝地区的关心和重视。
  横向来看,《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并列。
  四大地区中,成渝是唯一一个地处西部内陆的地区。
  为什么是成渝?“重要!”成渝两地专家不约而同地给出答案。
  数据显示,2018年,四川和重庆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超过6万亿元。成渝城市群人口和经济总量都分别占川渝两地总和的90%左右。2014年,成渝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49%,而2018年这一比例已经提升至6.6%左右。
  大家认为,成渝地区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区位条件,在西部地区都具有领先优势,抓住了这个关键,就能带动整个西部,进而推动全国的协调发展。
更大的期许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
“两中心两地”
  

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即“一中心一基地三区”——这是9年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对于成渝经济区的目标定位。
  相比之下,这次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即“两中心两地”。
  “这是鞭策成渝两地迈向更高目标。”对比两个目标定位,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认为,从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意味着国家对成渝两地的定位更高。
  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则表明对多年四川改革创新成果的肯定——2015年,四川获批成为全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最近两年,四川又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推动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全省开放布局不断优化、开放领域日益拓展、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提升、对外交流“朋友圈”越来越大。
  从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到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战略”二字的出现也引发各方热议,“体现出在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中,成渝两地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四川视察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公园城市”这一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国推进城市化发展模式和路径转变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多位专家表示,这次,中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突出的是对人的关注,对生态的重视。
更新的思路
尊重客观规律
突出两个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经济区、城市群、双城经济圈,三个重要时段,不同的名字,各自意味着什么?
  “更加聚焦,更加重视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省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士表示,从经济区到城市群再到双城经济圈,背后逻辑是层层聚焦。
  具体来说,建设双城经济圈,核心就在于要突出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以两个极核的作用来带动整个成渝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
  戴宾认为,从总体来看,建设双城经济圈,是落实区域发展新理念、新思维的具体举措。当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成都各界热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高质量发展 唱好“双城记”

□本报记者 蒋君芳 陈碧红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这一积极的信号,迅速在成都人的朋友圈里掀起热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将带来新的机遇,成都定会实现更大发展。新定位下,成都更应勇于担当使命,唱好“双城记”。

构建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质量发展再添动能  

产业升级,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西财智库副研究员吴军看来,成都应当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自身在全球和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的比较优势,抓住国家信息化重大机遇,用好用足成都大制造、大物流、大市场资源和潜力,“成都要加快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全国性5G枢纽、制造业枢纽、科技创新中心枢纽、金融产业枢纽,力争在全国经济版图上快速形成公认的产业极化效应。”
  刚刚结束的成都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也释放出这样的信号:成都的产业,将更成体系化发展。成都提出坚持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的产业发展导向,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新经济为引领的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1月2日,成都公布了两大制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市新型材料产业主营收入突破1500亿元;绿色食品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400亿元。至此,成都促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意见已经全部出炉。
  包括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在内的系列举措,支撑着成都的高质量发展。目前,成都已连续11个季度经济增速保持在8%以上。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成都将着力实施“10000亿、8000亿、5000亿”产业行动计划,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迈上万亿级台阶,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到80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

强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同城化步伐再快一点  

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除了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外,还需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这意味着,成都需要发挥更大的溢出效应。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下,成都这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正在不同层面体现。比如,进展快速的成德眉资同城化。
  来自成都市政协课题组的调研报告显示,2018年,成德眉资四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879.2亿元,占四川省比重高达48.9%。去年7月以来,四市共同制定了五年行动计划和项目表,成德、成眉、成资分别明确了25项、29项、34项重点工作任务,形成了区域规划等8个同城化发展重点领域具体任务。四市同城化从理念到实践,已实现“破冰”。
  同城化的步伐还在加快。2019年年末,四市公共交通正式实现“一卡通刷、优惠互享”。成都天府通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透露,成都公共交通智慧出行移动支付工程将进一步输出到四市县级行政单位。
  另一方面,成都向东发展的决心不变。成都向东,重庆向西,两座城市相向发展,才能共同支撑起中国第四极。而这种“相向发展”,正在为双城之间的城市带来更多的发展良机。
  记者了解到,让多方受益的成都东进战略,正在如火如荼推进。不久前,雷丁新能源汽车基地、中粮包装西南总部等4个先进制造业项目签约落户成都东进区域,总投资额达110亿元。

成渝合作大事记  

2011年4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2015年5月21日
  重庆和四川签署《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决定将推动交通、信息和市场三个“一体化”。
  2015年12月26日
  成渝高铁正式通车运营,这是连接成渝的第一条高铁。
  2016年5月4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赋予成渝两地的发展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美丽中国的先行区。
  2018年6月6日至7日
  四川省党政代表团赴重庆市学习考察。其间,川渝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
  2019年7月9日至10日
  重庆市党政代表团来川考察,双方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
  本报记者王成栋整理
专家热议
如何唱好“双城记”?

□袁成霖 本报记者 熊筱伟 王成栋
  围绕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月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了一系列要求。
  如何落实好这些要求?成渝地区该怎么干,才能共同唱好“双城记”?省内外专家已经展开思考。

建设之前要想清楚  

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把两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分工合作
  翻看相关报道,让多位专家印象深刻的是:谈到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时,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
  “这意味着成渝两地在谋划未来工作时,要更加统一到一体化的理念之下。”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认为,除了交通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外,产业布局一体化等都是重点,这样才能“共同发挥西部地区增长极的带动作用”。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伍新木也建议,成渝两地应秉持整体思维,主动把双城经济圈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分工合作。
  具体到落实层面,针对“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的要求,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建议川渝两地、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双城经济圈内其他兄弟城市这三个层级,都可在中央顶层设计和有关部门指导下着手开展统筹协调工作。
  如今正处于各地“十四五”规划即将编制的“窗口期”。易小光建议,双方可抓住这一机会,着手就具体事项一件件分别进行对接。

建设过程中可尝试  

“政府协调+市场机制”,建立有效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已经给出了“干什么”的具体方向。
  细看这些工作,多位专家提到其中不少是“硬骨头”——像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都涉及各地区间不同的利益诉求。
  “推动相关工作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阻力和矛盾,我们要知道这都是正常的。”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表示,出现矛盾不可怕,要解决好则需要双方建立起有效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盛毅建议,成渝地区可借鉴北部湾港的建设经验,即“政府协调+市场机制”方式来解决问题。“像北部湾港涉及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就是在上一级政府的顶层设计之下,通过共同组建港口公司的方式来实现利益协调。”他认为像成渝地区存在的“断头路”等问题,同样可通过共同组建基础设施建设公司来探索解决之道。
  易小光建议,成渝地区可建立常态化的联合办公机构,作为专门的协调机构来对接重大项目和事项,同时即时检查落实双方相关规划。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有声注意到会议提出“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在他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从“哑铃式结构”变为更科学的“橄榄形结构”,需要两大中心城市进一步有序地分解转移部分城市功能和产业,逐步改变现有的城市格局。

 

 

来源: 川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