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成渝双城记>详细内容

【国庆特辑】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四川重庆携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纪实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0-04 15:03:00 浏览次数:414 【字体:

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四川重庆携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纪实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来,四川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把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总牵引,携手重庆加强规划协调、政策协同、工作协同,深化两省市各层面、各领域及社会各界的全方位合作,18条经验做法获国家发展改革委转发推广,双城经济圈实现战略位势、优势、态势之变,经济总量由2019年6.3万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8.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由6.4%上升至6.5%,带动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特征初步显现。

一、区域空间格局持续优化

联合制定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推动成都重庆相向发展,促进川渝东北地区统筹发展、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极核”发展能级不断提升。成都、重庆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分别以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聚焦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高水平建设天府新区、两江新区,在“首个、首次、首列、首张”等创新性改革上持续取得突破,2023年成都和重庆主城都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合计4.52万亿元(成都2.2万亿元),占双城经济圈比重达55.1%,占西部地区、全国比重分别提高至16.8%和3.6%。成都都市圈加快培育。印发实施《成都都市圈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以市域(郊)铁路和都市圈环线高速为支撑的成德眉资1小时交通圈基本建成,1小时生活圈逐步实现,成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600公里,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渝主轴毗邻地区功能平台建设有序推进,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两翼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南翼跨越持续推进,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内荣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川南渝西文化旅游、产业招商联盟和泸永江装备产业联盟协同运作,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加快建设。北翼振兴加快实施,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渝高竹新区、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合广长协同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川渝东北绿色能源、高效农业等特色产业加快打造。

二、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持续改善

加快构建“铁公水空”多维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能源保障能力,推进重大水利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完善。交通网络空间布局持续优化。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将双城经济圈列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4极”之一,成都、重庆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快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国际航空枢纽加快打造。重庆新机场场址获批,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工程加快建设,成都天府机场与双流机场“两场一体”稳定运营,重庆、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分别突破4500万人次、7400万人次。轨道上的经济圈加快建设。成都至西宁铁路(川青段)建成通车,成渝双核之间实现高铁公交化、最快1小时通达,成自宜高铁建成通车,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川藏铁路等加快建设。公路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川渝间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通道达21条,其中成渝双核4条直连高速通道建成通车,级配合理的公路交通体系更加健全。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有序建设。泸州港、宜宾港至重庆港“水水中转”班轮常态开行,嘉陵江梯级通航建筑物在全国率先实现跨省域联合调度。重大水利设施稳步推进。双城经济圈水安全保障规划印发实施,引大济岷、毗河供水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向家坝灌区一期、李家岩水库等项目加快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加快实施。能源基础设施提能补短。推进川渝电网一体化建设,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加快建设,白鹤滩等水电站投产,一批光伏发电、风电项目建成投运。

三、产业协作共兴纵深推进

协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高效分工、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势产业迈上新台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食品轻纺等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2万亿、1.3万亿、1.2万亿、1.1万亿,川渝汽车产业全域配套率达80%,建成高速公路“电走廊”11条,成渝“氢走廊”取得突破,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举办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成都市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网络安全、区块链等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服务西部10省(区、市),国家顶级节点(成都托管与灾备节点)正式运营。成渝纳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算力枢纽节点,量子通信网络“成渝干线”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培育成效显著。加快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成立专业信用增进公司。川渝国家物流枢纽达到10个,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加快完善。重庆、成都获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成川渝毗邻地区人力资源产业园16个。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加快形成。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渝竹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投入运营,协同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2023年粮食总产量达938亿斤,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县)8个,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加快建设。

四、协同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成渝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创新政策环境不断改善,跨区域跨领域创新合作持续加强,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战略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成投用,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落地运行,西部首个国家实验室挂牌设立,优化重组19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和金凤实验室投入运行,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253个。产业技术协同攻关成效显著。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联合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支持科技合作项目161项,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节能辅助驾驶系统等一批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川渝分别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强计划”“双倍增行动”,2023年底累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4万家。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高层次科研人员顶岗培养计划,协同推进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支持各类主体共同申报实施重点研发项目,2023年两省市技术合同成交额2816.7亿元、增长24.1%。

五、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高水平建设开放平台,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积极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对外开放大通道加快构建。中欧班列(成渝)去回程线路与运力不断优化,实现运营标识、基础运价、车辆调拨“三统一”,累计开行超2.9万列。成都至北部湾南向铁海联运班列频次加密,中老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118个国家(地区)、393个港口,长江水道进出口通关更加便利。开放平台能级加快提升。高质量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关银一KEY通”一体化模式在全国首次实现“电子口岸卡”业务跨关区通办,服务川渝进出口企业2000余家。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加快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文化出口基地建设。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稳步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作18条经验做法获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推广。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4个清单”,成功举办双城经济圈全球投资推介会,发布协同招商十条措施及“双城双百”投资项目清单。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完善“市场准入异地同标”准入机制,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协作机制,推进新经济包容审慎监管创新试点,三批次31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川渝通办”。

六、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共享教育文化体育资源,推动公共卫生和医疗养老合作,健全应急联动机制,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水平逐步提升。协同发布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持续推进便捷生活行动,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关系转移实现“零跑路”或就近一次办,共享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贷款信息,联合打造川渝人力资源服务品牌。教育文化体育资源加快共建共享。实施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65个优势学科结对共建“双一流”学科,相互增投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文体事业交流合作不断强化,34家公共图书馆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和通借通还。共建田径项目国家队,携手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公共卫生和医疗养老合作不断深化。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西南)医疗中心加快建设,中医药科技协作创新不断深化,175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现川渝电子健康卡“扫码就医”,川渝291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12项检查检验结果实现互认200万例次,实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应急联动机制更加健全。建立川渝救灾物资协同联动保障机制,重大灾害、防汛抢险、网络安全、通信保障等应急联动更加顺畅,构建2小时应急救援圈,深化川渝毗邻地区110、120协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推进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累计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营造林超1000万亩,新建成7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做法获中央改革办肯定。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