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水利合作有了“施工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安全保障规划出台
近年来川渝跨界河流水质不断提升。图为川渝跨界河流南溪河。 水利厅供图
四川在线记者 邵明亮
去年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针对水利领域提出,研究推进跨区域重大蓄水、提水、调水工程建设,增强跨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推动形成多源互补、引排得当的水网体系。
近日,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评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安全现状和水安全保障形势的基础上,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安全保障规划》,从国家层面为川渝水利合作谋篇布局。
当前,就如何执行好这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利“施工图”,川渝两地正在行动。
总体如何布局?
用“双圈、两翼、四屏、多廊”,建“多源互补、引排得当”的成渝水网体系
“这几年,川渝跨界河流的水生态正持续向好。”最近,省河湖保护和监管事务中心综合处处长李亚昕在整理今年前10月川渝跨界河流水质材料时发现,平滩河、姚市河、龙台河等多条川渝跨界河流的水质,较去年同期有所改善。
川渝两地河流星罗密布,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就达81条。近年来,川渝两地成立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推动跨界河流联防共治,取得了积极成效。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川渝两地在水安全、水生态及水治理等领域仍存在不少短板。”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以水土流失为例,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成渝地区总面积的11%,主要分布在四川遂宁、南充以及重庆云阳、开州等地。
“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决好水问题、防控好水风险、保障好水安全。”上述负责人介绍,在此背景下,规划针对不同区域水安全保障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提出构建“双圈、两翼、四屏、多廊”的水安全保障总体空间布局。
其中,“双圈”为重庆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两翼”分别为北翼(即川东北、渝东北)、南翼(雅安、乐山等地区),“四屏”指以盆周的岷山—邛崃山—凉山、米仓山—大巴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四片为重要生态屏障,“多廊”则是以长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等为廊道。
通过规划的实施,到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内“多源互补、引排得当”的成渝水网体系基本建成,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高效绿色、安全可控、协同融合、智慧现代的水安全保障格局基本形成。
川渝如何合作?
防汛减灾是重头戏,形成川渝一体化洪水蓄泄格局
打开中国地图,多条大江大河从四川浩荡东流,进入重庆后几乎一马平川,没有多少大型的水库进行拦蓄。
“上游四川对水利工程的调度,为下游重庆的防洪减灾提供很大的帮助。”重庆市水利局水文与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宋刚勇回忆起去年7月,川渝两地水利部门联手应对涪江、嘉陵江洪峰的一幕。
当时,四川通过调度亭子口水库、武都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尽力拦洪削峰,重庆则调度潼南城区下游的航电枢纽工程进行泄流,以减少电站尾水上游水位的顶托。
“川渝水利合作,防汛减灾是重头戏。”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规划中,“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单独成为一个章节,并从优化防洪格局、加快防洪控制性水库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等六个方面布局,保障防洪安全。
规划指出,两地将根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等要求,针对长江上游水情、工情新变化和新问题,统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外、上下游、干支流洪涝关系,坚持“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治理方针。
具体来说,将以重庆中心城区、合川区,四川乐山市、泸州市、宜宾市、成都市金堂县、达州市渠县等江河交汇城市为关键防护对象,优化洪水出路,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防洪控制性水库,因地制宜实施分洪工程,整体性推进长江干流综合整治和支流防洪体系建设,形成川渝一体化洪水蓄泄格局。
“到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内将建立起有效的流域防洪体系。”上述负责人说。
供水安全如何保障?
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川渝供水网络丰枯互济
最近,位于崇州市的李家岩水库徐家槽料场热火朝天。“我们正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水库早日建成投用。”施工方现场负责人表示。
李家岩水库是成都“第二水源”。目前,成都都市圈范围内的用水主要是靠都江堰水利工程从岷江引水,年均引水约100亿立方米,超过岷江年均来水量70%。
“现代水利已从‘农业的命脉’提升为以农业水利为基础的经济水利、社会水利、生态水利和要素水利的‘大水利’,必须加快构建现代水网体系。”水利厅厅长郭亨孝表示,想要保障供水安全,优化水资源配置是重要内容之一。
针对区域内水资源空间分布与生产力配置不匹配的现状,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区域水网重大工程建设,保障供水安全。在成渝地区推动形成丰枯互济、多源互补、安全高效的供水网络,增强水资源调配能力和战略水源储备能力。
针对成都都市圈,规划提出,要坚持开源和节流并举,以岷江、沱江天然水系为基础,以都江堰、玉溪河人工渠系为补充,以紫坪铺等水源调控工程为结点,加强本地水源与外调水源互联互通,打通大渡河与岷江间跨流域水资源配置通道,提升区域江河渠系水网动力。
成都都市圈还将依托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加快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一体化布局,形成西水东引、多源互补的水资源配置格局,为建设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生活幸福的现代化都市圈提供水利支撑。
工程建设也是一大抓手。
在涉及四川的部分,规划明确要按照统筹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加快向家坝灌区一期等重点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引大济岷、毗河供水二期等重大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
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省将坚持“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加快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增强跨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促进水资源供给量质齐增、合理配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