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总书记踏上的这片土地,如何从塞北荒原变成万顷林海 ‖ 武春霞

作者:武春霞 来源:党史镜报 发布时间:2021-08-25 10:58:41 浏览次数: 【字体:

总书记踏上的这片土地

如何从塞北荒原变成万顷林海

武春霞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考察(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谢环驰 摄,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引 言

 2021年8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纪念林位于原马蹄坑造林会战区,是塞罕坝精神发源地、百万亩林海起源地。习近平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他强调,你们做的事非常有示范意义,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塞罕坝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向沙地进军

昔日塞罕坝是茫茫荒原

  2017年12月,塞罕坝荣获联合国环境领域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这份荣誉的背后,是塞罕坝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是三代务林人“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精神坚守。五十多年来,塞罕坝人将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创造了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铸造了一个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写照。

1962年2月,原林业部紧急从全国18个省的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127名毕业生,和当地242名干部工人一起,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号令向沙地进军。由于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加之造林成活率低,林场建设异常艰难。林业部领导会同承德地委领导为林场建设配备了过硬的党委领导班子和总场领导班子。在总场党委书记王尚海和场长刘文仕等的带领下,创业者们立志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以“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的精神面貌,一边育苗,一边进行机械造林实验。

建场初期塞罕坝人进行良种选育

 在国家林业部和承德地委的支持下,总场党委班子组织林场精英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对植苗机械和植苗方法进行了改革,使植树机适应了坝上缓坡地带的镇压运转作业,解决了机械损伤苗木的难题,也为新栽植的树苗增强了保湿抗旱能力。1964年,机械造林一举成功,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填补了国内高寒地区机械栽植针叶树的空白。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77年10月,一场历史空见的“雨淞”灾害突如其来,受灾面积达57万亩。灾难面前,塞罕坝机械林场干部职工不但没有退缩,反而被激发了战胜困难的斗志。

荒山沙地变华北绿肺

早期建设者在勾画塞罕坝的美好蓝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务林人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继续弘扬塞罕坝精神,坚持“科教兴林”的战略方针。经过不懈努力,到1982年累计造林达110多万亩、4.8亿余株,保存率达70.7%,创下全国造林保存之最,使一度荒芜的塞北荒原终于变成了碧波万顷的林海,提前完成了建场总体规划中的各项目标任务。

 1983年以后,林场由以造林为主转向以营林为主。林场坚持以营林为基础,把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不断总结摸索科学营林的新方法。小树在一天天长高,大面积郁闭的人工林如何科学经营抚育,成为摆在塞罕坝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林场科技人员通过常年筛选试验,提出了科学的中度修枝方法,推算出了落叶松首次间伐起始林分以胸高断面积每公顷15平方米的指标,研究推广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集约经营最优保留密度等科研成果。并首创了伐根一律降低为零,修枝一律用锯,伐除物一律清出林外的“三个一律”抚育施工作业方式。

第一代塞罕坝人在育苗

 随着营林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塞罕坝林场又与大专院校合作,向深层次领域研究发展。林场科技人员经过实地调研,大胆探索,使东北的樟子松在坝上高寒地区安家落户。林场也先后取得了10余类、50余项科研成果,有40余项科研成果在林业生产中应用,有数篇论文在国家、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1981年,林场获国家计委、科委、国家林业部、农牧渔业部联合颁发的“农林科技推广进步奖”,1990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国营林场称号,1993年,在全国4230个国营林场评选出的10个“全国科技兴林示范林场”中,塞罕坝机械林场又光荣胜出。

 同时,林场实施的“生态立场、营林强场、产业富场、人才兴场、文化靓场”五大举措,开启了塞罕坝建设史上的新篇章。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坚持经营和保护并重、利用和培育并举,加大石质荒山等困难立地攻坚造林绿化力度,保持年采伐量不超过年增长量的四分之一,确保森林资源释放最大生态红利,依托国有林场的优质资源开发旅游、绿化苗木、林下经济等产业,增加林场的发展后劲。2010年,成功控股御道口草原风景区和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大旅游景区。

比绿色奇迹更动人的

是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功勋树”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力推进的新时代,塞罕坝人进一步明确“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涵养功能区”的定位,扛起阻沙源、涵水源的政治责任。不能逾越生态红线的雷池,全力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保障京津冀生态安全。这是国家顶层设计对张承地区提出的功能定位,也是新时期塞罕坝人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

  如今,塞罕坝林场用不足河北省1.5%的有林地面积培育出了该省7%的林木蓄积,单位面积蓄积量是全国人工林的2.76倍。2012年,林场被国家林业局定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试点单位。从2012年开始,林场又“自断一臂”,大幅压缩木材采伐量,将以往每年的正常木材产量从15万立方米调减至9.4万立方米。木材产业收入占营林收入的比重从66.3%骤降到40%。减少了对木材的依赖,为资源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做资源消耗的减法,也要做绿色产业的加法。目前,林场基本实现了科学森林经营(资源培育、经营模式、经营目标、用材林培育)的四大转变。

如今,“功勋树”的周围,已是满目苍绿

 到2017年,林场有林地面积达到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1.4%提高到80%。林木总蓄积量为1012万立方米,林木价值40多亿元。森林旅游也顺势发展。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相继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中国最佳森林公园”和“河北最美的地方”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生态建设成就也受到全社会和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先后荣获时代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河北省先进集体、全国国有林场建设标兵等荣誉称号。林场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林业局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林业厅艰苦创业教育基地。

 塞罕坝由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是几代塞罕坝务林人用生命写就的绿色传奇,是信念的坚守、精神的传承,是一部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史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华北绿肺”“天然氧吧”的塞罕坝今貌

来源:党史镜报

作者:武春霞(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副处长)

来源: 党史镜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