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宝剑锋从磨砺出 ——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实现?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0日 04版) 发布时间:2021-07-20 09:28:57 浏览次数: 【字体: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0日 04版)

【《新征程面对面》连载⑦】 

说起“中国芯”,大家肯定会想到华为海思,纷纷竖起大拇指,因为它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个典范。多年前,当华为还不愁美国高端芯片供应时,公司就作出有一天美国可能断供的最坏打算,开始自主研发海思芯片,为公司发展打造“备胎”。近年来,在中美经贸摩擦的大背景下,面对美国的“釜底抽芯”,海思芯片全部“转正”,为公司的产品持续供应和战略安全提供了保证,使华为没有因为遭遇技术封锁而倒下,反而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努力在新一轮信息技术竞争中寻求突破。

古人云:“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海思造芯的故事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自控,才能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发展到今天,靠跟随和模仿已行不通,科技创新驱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科技自立自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

一、建设科技强国时不我待

科技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活动。从古人第一次拿起石头砸向坚果开始,科技之光就照耀着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从简单工具的使用到铜铁冶炼技术的掌握,从文字的出现到纸张的发明……在漫长的古代岁月中,科技的演进如同进步的阶梯,推动着人类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

世界进入近代以后,科技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产生了一大批颠覆性的技术,先后催生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在短短一百年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财富,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这固然有制度变革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科技创新带来的红利。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迅速兴起,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生产关系的变化。在这一轮科技变革中,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进行了激烈的竞争,一开始还不相上下、各有所长。但后来,苏联深陷军备竞赛,经济被拖垮。美国却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迅速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上获得优势,成为科技革命的领头羊。微软、苹果、高通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就是在这段时间相继成立的,从而成就了美国在科技领域的超级大国地位。

这期间,我国在科技进步上可圈可点。改革开放前,我们对新技术新应用的掌握总体上还是处于落后状态的,但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造出了“两弹一星”,使中国在原子能和空间技术上拥有了一席之地;改革开放后,中国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尾巴,搭上了末班车,推动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成功接入国际互联网,并在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中迅速崛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推动我国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特别是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为了在这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各主要国家抓紧布局,纷纷推出加速科技创新的战略安排。比如,美国发布《关键与新兴技术国家战略》,力图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通信和网络技术等领域保持全球主导地位;德国制定“工业4.0”战略,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智能制造。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科技发展喜忧参半。喜的是,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忧的是,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在世界科技大国的方阵中,美国依然全面领先,德国、英国等处于第二方阵,我国仍排在10位之后。据有关机构统计,在全球顶尖科学家分布中,美国以50%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德、英为15%,我国仅为5.4%。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人类科技史反复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有的国家生产一张正版光盘,价格高达几万元乃至几百万元,相当于一座工厂一年的利润,而且可以不断复制,可见科技蕴藏的价值无法估量。面对国际创新格局的时与势,我们没有退路只能向前,在风起云涌中占据主动、谋得先机,破解当代中国的“李约瑟之谜”。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进行全面部署,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是适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的长远之计,也是基于我国发展阶段的治本之策。

二、加快攻克“卡脖子”技术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名叫阿喀琉斯的英雄,传说他刀枪不入、所向无敌,但身上有一个“死穴”——脚后跟,是最脆弱的地方。在特洛伊战争中,知道阿喀琉斯弱点的对手,用箭射中了他的脚后跟,导致阿喀琉斯身亡。后来,人们用“阿喀琉斯之踵”来说明一个道理:再强大的人和事物,如果存在致命的弱点,也容易被击垮。

“卡脖子”技术就像“阿喀琉斯之踵”,制约着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发展。那么,何谓“卡脖子”技术?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指的是别人有但自己还没有的关键核心技术,缺了它就没法运转和替代,就像被人扼住了咽喉、卡住了脖子一样难受。从当前我国科技领域的情况看,“卡脖子”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外技术依存度仍然较高,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以手机产业为例,我国生产了全世界3/4的手机,但手机芯片自给率较低。

关键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由于自己不掌握,即使能买到也得付出巨大的代价。我国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拿出来向国外支付技术使用和专利费用。更何况,有的技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比如,制造芯片的光刻机,目前该领域的“龙头老大”是荷兰阿斯麦尔(ASML)公司,几乎垄断了整个高端光刻机市场。由于美国主导的《瓦森纳协定》的限制,中国只能买到阿斯麦尔的中低端产品,出价再高也无法购得高精密光刻机,这成为我国高端芯片制造的剜“心”之痛。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不断闯关夺隘、攻城拔寨,啃下一个个“硬骨头”,实现高端技术水平的整体跃升。

关键领域突破。目前,我国高端技术领域面临许多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比如,少数高端蔬菜种子,生猪、白羽肉鸡畜禽核心种源依赖进口,部分工业的关键核心技术自给率较低,油气勘探开发和新能源发展不足,生物医药和医疗设备等领域缺少原创性突破,等等。这些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必须抓紧推进、着力解决。高端芯片依赖进口一直是我们的“心头之患”,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取得明显进展。

基础研究孵化。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一般来说,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有很长的距离,但基础研究不扎实,科技创新很难取得大的突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尤其有些“卡脖子”技术,不是一下子就能搞出来的,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国家正在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特别是通过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从而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整体水平,力争取得一大批突破性乃至颠覆性技术研究成果。

各方合力攻关。“卡脖子”技术大都具有投入高、耗时长、难度大的特点,仅靠单方面的力量很难短时间见效,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参与。我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过去完成重大任务、建设重大工程、攻克重大难关中都得到充分体现。在“卡脖子”技术攻坚战中,也必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形成各尽其能、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

当然,我们强调自立自强,并不是要关起门来研发、一切从头开始,而是要分清哪些技术可以搞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哪些技术必须靠自主研发、自主发展。关键是要树立效果导向,花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益,在最短的时间内突破瓶颈,在攻克“卡脖子”技术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2020年11月24日,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将其送入预定轨道;

12月1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正面预选区域着陆并开展采样工作;

12月17日,内蒙古四子王旗,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风暴洋的约1731克“土特产”安全着陆。

经历了“绕、落、回”等一系列惊险动作,嫦娥五号顺利完成了历时23天的“奔月之旅”,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作出贡献。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领域亮点频出、精彩纷呈:探月工程六战告捷、北斗三号成功组网、“奋斗者”号成功坐底、蓝鲸2号稳扎深海……“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壮志已经变为现实。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必须把创新驱动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同时,进一步在企业作用、人才活力、体制机制上发力,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使中国科技创新的巨轮扬帆远航。

企业“领航”担主力。恩格斯曾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企业对市场最敏感,既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创新活动的主体。从科技发展史看,对世界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很多都来自企业。比如,杜邦公司的尼龙、东芝公司的笔记本电脑、苹果公司的智能手机。从我国实践看也是如此,深圳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创新高地,其背后的奥秘就在“6个90%”,企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必须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出若干掌握产业“专精特新”技术的隐形冠军企业,发展出大量活跃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

人才“助航”激活力。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上有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说的是按照过去的培养模式,我国很难“冒”出顶尖人才。近些年来,这种状况有了一定改善,涌现出一大批能担重任的科技人才,但我们在人才评价体系、激励保障机制、分类分层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科技人才的培养涉及科技、教育、人社、财政等多部门,关系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主体,必须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部门、地方统筹协调,推动科技人才培养政策落实、落细、落准,真正见到成效。

制度“护航”增动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好比车之两轮,“双轮驱动”才能行稳致远。制度创新就是要改变与科技创新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处于从量变到质变跃升的重要时期,新形势下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既要适应这一重要阶段特征,也要满足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新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进一步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前路上,必定会横亘着一条条沟壑,耸立着一座座高峰,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砥砺奋进,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攀科技高峰,把我国建设成为让世界惊艳的科技强国。

硬核知识

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之谜,是1954年英国生物化学家和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一个疑问。他认为,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为什么近代科技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李约瑟关于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后的思考,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讨论,这一疑问也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