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出真知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四川实践与启示

作者:裴泽庆 杨志远等 来源:20210422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4-22 10:31:54 浏览次数: 【字体:

作答指引

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这些重要经验和认识,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习近平

答卷分析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终点与起点的交汇处,对四川脱贫攻坚的实践进行理论总结,有利于我们将理论用于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的法宝。

回顾过去,四川实践充分表明,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是中央部署、全国支持、四川行动有机统一的必然结果,是省委俯下身子抓落实、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在四川落地的必然结果,是全省各地深入调查研究深入把握省情形成符合实际工作方案的必然结果,是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在四川落地开花的生动体现。四川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全面领导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和根本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重要思想指引和理念支撑,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展望未来,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三农”工作重心也正在发生历史性转移,必须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作为整个“十四五”时期农村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扶上马、送一程,防止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接续奋斗。

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主战场上旗帜鲜明

□裴泽庆杨志远

●四川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全面领导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和根本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重要思想指引和理念支撑;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不仅在于有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有力指导,同时在于以改革勇气和实践锐气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发式扶贫之路

●四川实践充分表明,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是中央部署、全国支持、四川行动有机统一的必然结果,是省委俯下身子抓落实、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在四川落地的必然结果,是全省各地深入调查研究深入把握省情形成符合实际工作方案的必然结果,是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在四川落地开花的生动体现

我省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完成的时代伟业,是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程中实现的伟大壮举,对于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启示。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加强党对脱贫攻坚战的全面领导。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深度、广度、成因的复杂度之高世所罕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四川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出现根本性变化,生产方式实现跨越式提升,公共服务实现全方位保障,群众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全面领导优势和作用得到最充分展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走遍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赴四川凉山脱贫攻坚第一线,为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凉山彝族自治州脱贫攻坚掌舵定向。四川省委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上下贯通、统筹安排、综合用力,推动省、市、县、乡、村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形成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机制。全面实行贫困县挂职副书记专职抓脱贫工作、近6万名驻村帮扶干部常年扎根基层助力脱贫攻坚等,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有力实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四川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全面领导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和根本保障,也是新时代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和根本保障。四川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向贫困宣战的时代注脚和生动缩影。

旗帜鲜明地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也是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始终的灵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回望八年的脱贫攻坚之路,四川始终聚焦贫困群众,突出重点任务,集中力量尽锐出战,锚定问题攻克薄弱环节,一个战役一个战役打,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攻,一项一项对标补短整改到位,将政策、资源聚焦贫困县、贫困村,推动各项综合帮扶政策终端见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让发展成果惠及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是要把工作重心向基层群众倾斜,就是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来推动发展。四川坚持把这一发展思想具体化为聚焦短板、盯住弱项、突出精准的问题靶向工作方法,同时落地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措施,使之一步步凝结为党带领群众摆脱贫困、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的生动实践。我们欣慰地看到,那些过去常规扶贫手段难以发挥整体效果的深度贫困地区发生了多么深刻的历史巨变,脱贫攻坚战显著地改变了农业农村工作的基本状况,进一步强化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为农业农村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组织基础和资源基础。经过这场时代洗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变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新模式,转变为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转变为密切党群关系的精神纽带,对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四川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重要思想指引和理念支撑,必将为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明确的价值指向。

旗帜鲜明地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顶层设计要求全面贯穿于脱贫攻坚战全过程。摆脱贫困,难在持久;脱贫攻坚,重在精准。针对绝对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着重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扶贫,是四川在脱贫攻坚中始终坚持的基本方略。四川紧扣精准要求,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瞄准凉山彝区深度贫困堡垒,通过深入调研锁定人群、查找问题,2018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12个方面34条“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派出11支共5700多人的综合帮扶工作队,长驻凉山11个深度贫困县的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助力脱贫攻坚。中央有关部门和广东、浙江两省通过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也给予了有力支持。2019年全省组织了26万多人的队伍,用两个多月时间,围绕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开展回头看大排查,一户一户走访,一项一项登记,建立台账、分解任务、落实责任、补齐短板,确保帮扶工作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做到聚焦聚焦再聚焦,精准精准再精准,借制度之势、举全省之力,以钉钉子精神将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转化为我省脱贫攻坚战的实践展开,从而实现了重大战略部署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的紧密结合和有机融合。四川实践充分表明,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是中央部署、全国支持、四川行动有机统一的必然结果,是省委俯下身子抓落实、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在四川落地的必然结果,是全省各地深入调查研究深入把握省情形成符合实际工作方案的必然结果,是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在四川落地开花的生动体现。由此形成的系统思维和工作机制,必将为下一步形成新发展格局进程中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动改革落地见效提供有益的经验支持和方法借鉴。

旗帜鲜明地将新发展理念全面贯穿于深度贫困地区,走开发式扶贫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有一点必须指出并加以强调,就是要保持农业稳定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坚持开发式扶贫、培育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是四川脱贫攻坚战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在推进脱贫攻坚战进程中,针对产业扶贫项目启动难、运营难和惠及群众难等普遍性问题,四川采取针对性措施,抓住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关键,注重在贫困地区发挥脱贫攻坚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生态建设战略等多重战略的叠加效应,对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力素质等方面进行集中投入、矫正和优化整合,为贫困地区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创造条件。抓住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关键,着力破解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市场、能力、环境限制,注重培育产业内生发展动力,为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抓住农业经营体系关键,既注重市场化渠道的引入和建设,为农产品接入市场创造条件,同时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内生动力,推动贫困地区和群众实现由“想发展”到“会发展”和“能发展”转变,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能够有机会进入市场、有能力融入发展、有条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四川实践充分证明,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不仅在于有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有力指导,同时在于以改革勇气和实践锐气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发式扶贫之路。开发式扶贫在四川脱贫攻坚战中的实践进程,就是以系统观念推动新发展理念在贫困地区落地落实的过程。我们欣喜地看到,新的开发式扶贫,在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同时,也在贫困地区形成了一个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群众受益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将高质量的市场化发展过程与高水平的人民群众参与全面融合起来的新经济生态,为新发展理念在更广领域内得到全面体现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和改革借鉴。

以大历史观来审视,脱贫攻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的重要战略设计,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基石。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体系及其实施经验,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当前,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新发展阶段面向广袤的农村地区和广大农民提出的宏大发展战略,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起点和逻辑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的改革精神、方法和路径来推动乡村振兴,是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共同指向。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上下齐心协力、勠力同心,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人民”根本立场,坚持“精准”工作方法,坚持“发展”实践取向,不断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接续提升乡村振兴制度体系,就一定能够如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

(作者分别系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科研处处长、教授)

减贫治理四川样本诠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蒋永穆卢洋

●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不落下一人的减贫理念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明确发展中减贫的四川思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紧密结合四川减贫实践,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与时俱进地统筹改进减贫方式方法,找到消除绝对贫困的治本之策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紧密团结带领四川人民,牢牢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四川实际相结合,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四川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减贫治理的四川样本,充分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贯彻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民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生动诠释。

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认识四川贫困问题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中国减贫治理的四川样本,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不落下一人的减贫理念,奠定了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扎实根基。

面对极端贫困和两极分化,马克思恩格斯从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明确了反贫困的目的是“把真正的生产者、广大人民群众从雇佣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提出了反贫困的目标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建立没有剥削和压迫的自由人联合体,“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看待贫困问题,切实把消除绝对贫困、创造幸福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减贫事业的目标和归宿。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将脱贫攻坚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把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指标,将贫困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全力推进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电力扶贫、网络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事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扶贫工作。经过8年的脱贫攻坚,现行标准下四川62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贫困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指导脱贫实践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人类最终要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在推进减贫治理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明确发展中减贫的四川思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创造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四川样本。

坚持运用发展的办法消除四川贫困根源。新中国成立后,四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致力于改变四川生产力水平不高、贫困人口温饱难以满足、生产生活资料不足的穷苦落后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竭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积极改变四川贫困人口物质资料短缺、生活水平不高的绝对贫困状态,为摆脱贫困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建立了四川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和生态扶贫,让发展成为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创造幸福生活最稳定的途径,确保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2020年底,四川所有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都超过了脱贫标准,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我们一直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四川减贫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广泛动员四川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根据四川贫困人口较多、覆盖面积较广、贫困程度较深的典型情况,我们持续推进区域扶贫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举全省之力集中攻克贫困地区一个个脱贫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把脱贫攻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聚焦四川深度贫困地区,强化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下大力气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广泛开展产业合作、市场对接、人才支援、劳务协作、资金支持等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协作,给贫困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统筹改进减贫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针对普遍存在的贫困问题,四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紧密结合四川的减贫实践,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与时俱进地统筹改进减贫方式方法,找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治本之策。

对于现实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充分把握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科学使用矛盾分析法剖析现象和本质。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深入剖析了诱致四川贫困的各类原因,正确处理了扶贫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各种扶贫力量之间的辩证关系,遵循系统观念,实施了一系列可行性高、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减贫措施。

正确处理“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的关系。“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形成中国减贫治理的四川样本,要求正确处理外部帮扶与内部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四川贫困群众能动作用,不断增强“我要脱贫”“我要发展”的信心和决心,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减贫动力机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实行彻底发动农民群众的群众路线,率领农民开展农业生产,重点救济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人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开发式扶贫方针,更加重视依靠贫困群众力量减贫,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带动四川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强化财政投入与支持,采取资金投入等方式救助和保障五保户及没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基本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鼓足“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干劲,增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韧性,持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实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有效增强四川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和自我发展能力。这一过程中,四川扶贫开发模式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的重大转变。

正确处理政府主导扶贫与社会参与扶贫的关系。形成中国减贫治理的四川样本,要求营造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的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充分动员一切积极力量投身减贫事业,构筑了全社会广泛参与扶贫的强大合力。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作为减贫工作的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扶贫工作体系不断健全,专门的扶贫工作机构开始逐步建立,扶贫资金等专项财政资金持续投入,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贫困县持续开展定点帮扶工作。社会力量支持扶贫开发,各类社会组织和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踊跃参与,社会资金和外资开始投向贫困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不断完善,行之有效的减贫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持续完善,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稳步实施。中青年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等驻村帮扶深入推进,社会组织和民营企业帮扶贫困村等结对帮扶有序推行,凝聚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劲人力支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扶贫开发的领域进一步拓宽,提供了脱贫攻坚的充裕资金支撑。这一过程中,四川贫困治理能力持续增强,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格局全面形成。

遵循系统观念全面协调推进减贫事业。形成中国减贫治理的四川样本,要求立足四川省情,把握减贫规律,系统谋划、强力推进减贫事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减缓贫困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团结带领人民实施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农村贫困发生率逐步降低。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持党中央对脱贫攻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打好脱贫攻坚战。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涝灾情,四川统筹贫困地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克服疫情灾情对脱贫攻坚的不利影响,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作者分别系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经济师)

治理能力提升保障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完成

□蔡之兵

●将脱贫攻坚作为全省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迅速作出高质量的系统性部署

●始终坚持精准扶贫方略,调配汇聚资金资源、人才资源、社会资源,为脱贫攻坚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提升脱贫攻坚在政府工作体系中的地位,加强督查考核,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内生发展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它的顺利脱贫为全国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作出了贡献,也探索和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纵览四川省过去8年的脱贫攻坚历程,其自身治理能力的提升是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完成的保障。

统筹部署能力提升是脱贫攻坚顺利完成的坚实基础

四川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在2013年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之初,全省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5万,贫困发生率9.6%,183个县市区中,161个有脱贫任务,45个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中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全部位于四川省,脱贫难度之大,可见一斑。面对这种局面,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和四川脱贫的重要论述和指示为根本遵循,将脱贫攻坚作为全省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结合自身贫困问题现状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系统性部署:顶层方案设计上,迅速出台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制定10个扶贫专项方案,之后每年细化出台若干实施方案,构建了“3+10+N”政策体系;工作机制上,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迅速搭建“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一起抓”的脱贫攻坚格局;监督机制上,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贯彻精准扶贫理念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建立了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制度、民主党派监督制度,制定了脱贫攻坚“1+3”考核办法,保障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完成。正是这一系列高质量的系统部署,才奠定了四川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完成的坚实基础。

精准施策能力提升是脱贫攻坚顺利完成的根本前提

在推动全省脱贫攻坚战略顺利完成的过程中,四川省始终坚持精准扶贫方略,通过如下四方面工作,全方位提升了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战略要求的能力。

一是对象精准。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和程序,四川省在脱贫攻坚初期就按照户建卡、村造册、乡立簿、县归档的原则识别出625万贫困人口,同时建立脱贫攻坚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实施动态监测、动态管理,为精准扶贫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方向精准,四川脱贫攻坚重点聚焦连片特困地区主战场,分片区编制实施《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集中力量开展“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重点推进涉藏地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同时对有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生存条件恶劣等不同类型的贫困人口,制定实施差异化帮扶措施,有效加快了这些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速度。三是策略精准,四川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扶贫策略,如对区位条件较差的地区,实施基础扶贫,优先推动改善贫困地区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对居住条件较差的地区,实施新村扶贫,启动新居、新寨、新村建设;对缺乏产业支撑的地区,实施产业扶贫,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增收富民产业;对因缺乏就业技能的群体,实施能力扶贫,在涉藏地区和彝区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在阿坝、甘孜州实施15年免费教育;对生态屏障型地区,实施生态扶贫。四是考核精准。建立起贫困县考核机制,对全省88个贫困县实行分类考核,取消了对54个贫困县的GDP考核,让贫困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脱贫攻坚之中。

资源调配能力提升是脱贫攻坚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四川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地区分布广,在几年时间内完成脱贫目标无疑需要调动和汇聚大量的资源。从四川脱贫攻坚的实践看,资源调配能力的提升是脱贫攻坚目标最终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在资金资源的调配上,四川创新建立了财政金融互动机制、涉农资金整合投入机制,集中财力优先保障和引导撬动脱贫攻坚相关的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金融资金、帮扶资金和社会资金等各级各类资金投入。在整个脱贫攻坚过程中,四川省共投入中、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27亿元,若干扶贫专项共投入各类资金5000亿元,保障了脱贫攻坚工作的资金需求。

在人员资源的调配上,四川按照“经济部门驻穷村、党群部门驻弱村、业务部门驻产业村”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选派工作,实现了贫困村需要和工作组、第一书记的特长有机精准结合,为88个贫困县选派1名挂职扶贫副书记,全省11501个贫困村每村实现“五个一”帮扶、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困村实现“三个一”帮扶全覆盖,全省近6万名驻村帮扶干部常年扎根基层,为脱贫攻坚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社会资源的调配上,四川全面加强社会扶贫动员,推动广东、浙江两省17个市61个县与全省68个贫困县建立结对关系,23个中央单位和370个省级单位开展定点扶贫,7.5万户民企和商协会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结对帮扶数量全国第一,这些社会资源的参与大大加快了四川脱贫攻坚的进程。

持久作战能力提升是脱贫攻坚顺利完成的主要动力

由于面临多个领域不同维度的难题,脱贫攻坚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能否确保脱贫攻坚进程的顺利进行,对各级政府久久为功的意识和持久作战的能力都提出了巨大考验。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四川省通过一系列措施从制度上增强了推动脱贫攻坚的持久作战能力。

第一,提升了脱贫攻坚在政府工作体系中的地位。为了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能够始终位于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四川省不仅成立了以省委副书记任组长,三位省委常委和一名副省长任副组长,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工委、省直机关工委、省扶贫移民局等13个省直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全省“五个一”帮扶力量协调小组,统筹全省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还出台了《关于加强扶贫工作机构统筹协调职能的通知》,明确规定各级扶贫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全面参加同级政府常务会议、办公会议和脱贫攻坚相关工作的决策会议。

第二,加强了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督查考核。为了保障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性,四川省将各市(州)和省级部门(单位)帮扶工作情况纳入省委、省政府绩效考核管理、党建责任制、“四好”班子考核。同时,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驻村帮扶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省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每年随机督查不少于2次,各市州每季度开展专项督查不少于1次,各县(市、区)每月开展全面督查不少于1次。第三,有效运用了正向激励和惩戒机制。一方面,四川明确提出对驻村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人员,在同等条件下,职级晋升优先、专业技术岗位评聘优先、提拔使用优先;另一方面,四川也强化了问责惩戒机制,将扶贫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建立督查通报和责任人约谈等制度,对推进情况差的地方和部门采取通报批评、约谈责任人、取消年度考核“优秀”和先进资格等惩戒措施。

内生发展能力提升是脱贫攻坚顺利完成的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要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因此,能否培育贫困群体的内生发展能力将直接决定脱贫攻坚的成效,四川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将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内生发展能力作为根本方向。

首先,四川高度重视教育扶贫。针对贫困地区上学难等特点,四川实施“9+3”职业教育免费教育计划,让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初中毕业生,免费到中职学校接受职业教育,让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有了一技之长。其次,四川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的重要支撑和根本之策,制定了全省现代农业“10+ 3”产业体系发展规划和四大片区、市、县、村以及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规划或方案,按照每县建设一个现代农业园区的原则,为45个深度贫困县都建设了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已经成为贫困地区脱贫的长效之路。最后,四川针对贫困家庭,强调“一户一策”,鼓励帮助贫困户“一村一户”发展小果园、小菜园、小茶园、小药园、小池塘等“五小经济”。同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产品的销量问题,四川在全国首创“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直销和助销贫困地区农特产品,极大增强了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作者系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来源: 20210422四川日报
终审:何谐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